平陆县城位于黄河北岸,与河南省陕县隔河相望。创建于金代兴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历经金元明清到民国共722年,占地千亩,建筑宏伟壮观。县城分为内城和外廓门。内城有南北东三座城门。南城门上书“虞芮质成”,北门书“太伯至德”,东门上书“傅说故里”。外廓门有5座,东书名曰砥柱,南书通津,北书分云,西南书让田,东北书会川。城内的主建筑县衙门大院,有谯楼、大门、二门、正堂、六院和皂隶房。学宫有尊经阁、明伦堂、圣楼、戟门、仪门、圣楼、修业斋、东西庑、启圣祠、文昌祠等甚为高雅。祠庙有关帝庙、城隍庙、魁星楼、大观楼、药王庙、先农坛、社稷坛、文昌台、马王庙等很是宏伟。外廓西南一里有“风雷云雨山川城隍”,北一里余有“吴太伯庙”和“八腊庙”,西南角金鸡堡上有“关羽乡思庙”、东有“历坛”和“陆公祠”等。城内居民三百多户,商铺百余家,两千多人,加上附近村庄居民,共计有4000多口人。城内有县立第一高小、女子学校、医院及医药门店。
茅津渡是陕县左侧、平陆境内、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它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茅津渡历史悠久,据记载从西汉王朝起,太阳县的治所就建在茅津渡的东侧,并依渡口建镇。到唐宋时期,太阳县的治所移驻茅津镇。历经东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金兴定的经营,建筑规模宏大。茅津渡镇,简称茅津镇,占地百余亩,有耕地8000余亩。有坚固城墙围护,城内主要建筑有治所、衙门、书馆、学院。东西十字大街,大街两旁店铺密布,街面房屋整洁。建于公元前190年的大禹庙,建于明万历年的龙王庙、岱王庙、三皇庙、柴王庙、送子观音庙等12座古庙,根据地脉和佛道理论以及当地信仰排列有序。每庙占地五亩左右,砖木结构,宏伟壮观,各具特色,总体大气磅礴。庙内金身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日香客游客络绎不绝。茅津渡有渡船十余只,包括货运船和花船,每日过往客人、车辆、物资甚多。每船每日摆渡十余次或日夜不停,一片繁荣景象。茅津渡镇的宏伟建筑和文化,是千百年来当地人们智慧和财富的凝结。茅津渡是黄河沿线少有的大渡口,茅津渡镇常住农工商户1139户,5000余口人,分别住在3街17巷。南北大街有商铺400余家,摊贩近百家。每逢集日,往来客商和当地居民入市交易,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影响河东和豫陕一带。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船工、搬运工和手工业。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有数百户,其余多数户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当时,县级机构进驻的有稽私局、随行局、船捐局、赁津局、票局、盐道税馆、工商会馆、书学院、县立第3高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