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史朝宜墓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史姓展区
在晋江市紫帽镇铁灶山深处,有一座已经沉睡了几百年的豪华古墓,就算是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昨日,记者获悉,泉州博物馆的专家解开了这个谜团:此墓墓主为明代做过布政使的泉州人史朝宜。
“石像生”雕工精细
这座已经沉寂了数百年的古墓墓道左侧,栩栩如生的文臣、石虎、石马、石羊、石望柱底座依次排成一列,颇有气派。在墓道的右侧,则只剩下了武将、石马底座各一个。
在专家的眼中,这些“石像生”无不雕工精细,姿态逼真,并具有明代典型的服饰特征和雕刻风格。当地一位村民说,早些年已有部分“石像生”被人盗走。
墓主官位至少二品
据当地人介绍,这座古墓叫做“布政墓”。可惜这座墓葬由于早年曾被盗墓者盗掘过,如今不仅墓主尸骨早已荡然无存,也找不到任何有文字记载的实物,难以确定墓主身份。
不过,泉州博物馆考古部张红兴认为,墓主可能做过布政使一类的大官。其判断的理由有二:一是从墓室中出土的陶烛台、香炉、罐、瓶与以往闽南地区发现的明墓冥器的种类、釉色、质地、形状、大小都较为相似;二是石马、石虎腹部以下与石座连为一体,这和明代同期泉州古墓前的石马、石虎雕刻手法如出一辙。
“从石像生的种类和数量上看,墓中这位官员至少是二品官。”据了解,根据大明洪武三年制定的法令,三品以下的官员墓前是没有石人的,而这座古墓的墓前有着文臣武将的石翁仲各一个。
文献资料佐证墓主身份
这位神秘墓主究竟是谁?
现场考古结束后,泉州博物馆的专家们翻阅了大量本地古文献资料,终于在《晋江县志》及《泉州府志》等志书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史朝宜,字直之,朝宾从弟。嘉靖癸丑进士……升广东按察使,晋湖广右布政。”据介绍,布政使在明代属于正二品官,这就说明了史朝宜生活的年代和官职基本上都与这座墓主的身份相符。
更让专家兴奋的是,书中记载了这位右布政使史朝宜的墓就在“三十三都”的云台赤崎山的平原上,其墓志铭为明代尚书黄光昇撰写。据张红兴介绍,铁灶山古墓所在的村落在明代属于“三十三都”。这样,史朝宜墓的位置基本上也能对得上号了。当然,书中记载的“云台赤崎山”到底是不是现在的“铁灶山”,还需进一步查证。
从以上根据可初步判断,此墓为明代做过布政使的泉州人史朝宜之墓,距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
墓主是个清官
据悉,清代安溪人、李光地之孙李清馥所著的《闽中理学渊源考》,记录了明代尚书黄光昇为史朝宜撰写的墓志铭全文。
史朝宜的祖先从浙江宁波到福建泉州定居。在做淮安山阳县令时,因田土多荒,他便从江南、湖北买入大量粮米,救活了不少百姓。当时,曾认严嵩为义父的奸臣赵文华在巡视东南防倭事宜时,向沿途的郡邑大肆索贿。可史朝宜却不买赵文华的账。后来,海南珠崖一带遭受倭寇入侵,史朝宜又被派往当地做官。他到任后,肃清吏治,杜绝陋习,安抚百姓,广兴文教,被评为海南设置知州以来政绩最好的一任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