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石姓网 > 石氏宗祠 石氏宗祠

石氏清明祭祖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石姓展区
清明祭祖

我在寒食节前一日到蜈蚣山祭祖的。车到九重城村村级公路上的时候,来来往往的到处是车,靠近山边

根本无处停车,我们只能下车步行到山边。

清明祭祖的人好多。蜈蚣山崎岖窄窄的小路上,祭祖的人上上下下川流不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小

学生开始兴冲冲地往上冲,爬上几个陡坡不得不坐下来脱下衣服插汗;白头发老太太走不动了,伏在儿

子背上,脸上倒洋溢着笑意;刚会说话的小子也早早加入祭祖大军,在年轻的父母背上指指点点,兴高

采烈;白白净净的皮肤,穿着一件单衣的女孩,正掏出手机打电话,向男朋友诉苦吧。

蜈蚣山窄窄的山路上人络绎不绝,上去的,下来的,喊累的,打招呼的,到处是人。“不到蜈蚣山姓石

的人多。”有同宗不止一次这样说。好容易到达蜈蚣山,只见四周树木葱茏,郁郁葱葱。祖墓葬在一个

山坳中,西北面山峰峦叠嶂,西南边就是来的山,墓坐向东南方向,前面亦是绵延不断的山。我不懂地

理学,那该是一处极佳的风水宝地吧?要不为什么偏偏选择这高高的荒山?祖墓后边两面旗帜,一面上



“有求必应”,落款竟是“弟子尹××书”。

我祖慈悲。石姓始祖不仅荫庇4万石姓众生,甚至保佑一方百姓,包括尹姓。

祖墓边一块大理石刻着清道光八年《宿松县志》上一段文字:“都统辖石兴宗,墓在九冲堘,宗夷捨宅

建棠梨宫,祀唐张公巡。相传宗卒,巡降神为宗择墓地于此。既葬宗亦为神,乡人疾祷辄瘳。”

民间一直流传“天葬”一说。传说我们的始祖万一公灵柩抬上山后,突然天气陡变,电闪雷鸣,大雨倾

盆,众人吓得四处躲避。一个时辰后雨住后,人们战战兢兢出来,一座坟墓高高耸立在人们面前,所以

600多年来,附近的人一直把我们始祖当神人供奉,初一十五香火不断。所以有异姓“挖断地脉”。

(2)

极欣赏我国古人设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正是人们潜蛰一冬外出活动的好时候。全家人出来踏青,郊游,晒晒太

阳,欣赏大自然优美景色。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欢乐赏春,借节抒怀,陶冶性情;活动筋

骨,锻炼身体。清明节,环保的,健康的,愉悦的,一石三鸟,我们的古人极具创造性。现今设清明节

假更是明智之举。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还有寒食节。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

时代,忠臣介之推护送重耳逃亡,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

当上了国君,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可是,大

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将

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第二年,晋文公与

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

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其实把清明炒得大红大紫我看得归功于杜牧的那首最雷人的广告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祭祖扫墓细雨纷纷,唐朝鼎盛时候人口不过几

千万,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故走得又累又乏,无精打采,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

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此时非彼时。路上祭祖的人车水马龙,人们兴致勃勃,没有半个“欲断魂”,酒家沿途都是,更不须“

遥指”。

  

文圣贻泽 祚远禧长

秉经宣雅 大善倬章

芝蕙斯蔚 孚翼其翔

拨汇升廷 行成道臧

贰翊治平 作述繁昌

承先启后 世显代扬

千春万祀 奕叶永芳

  

宰相屋祭祖

走下蜈蚣山上,又匆匆赶往九姑“石宰相屋”,祭祀三世祖石良公。

车在一分叉路口停下来问路,一说“石宰相屋”小店四位玩牌的老人同往西边指,可见 “布衣宰相”

的名字妇孺皆知。这时有一部车往左边下仓的方向扬长而去。有人认出是我们同行的车,忙喊不是往那

边,但车还是飞快地跑了。同去的三部车都停下来怨司机荒唐,有骂“二百五” 的,我说这位同宗该姓

“石一” ,脑子似乎“多”了一点。也有人说少一点,该姓“九” 。那车上恰好都是老人和小孩,而

司机手机无人接听,他也真的不姓石。说话间,这边又下来一位同宗搭面的去追。我大叫荒唐!司机南

辕北辙 是“小糊涂仙” ,而搭车去追那是真“大糊涂仙” 。那么多人喊都听不见,隔着车一人喊如何

能听见?“聪明反被聪明误”,我直摇头。

就这样在焦虑中折腾一个多小时,“盼星星,盼月亮” ,好容易先后盼来“小糊涂仙”,一脸三不在乎

,我真佩服这位仁兄宽宏大量。“大糊涂仙”来时已看时间已到下午一点多了,先前勃勃兴致此刻已大

打折扣。

大名鼎鼎的“石宰相屋” 在一小山坡下,村子西高东低,北边是一处山坡,东南方向则是一望无际的稻

田。村子此较散落,似乎大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火砖瓦房,楼房不多,时髦气派的大洋楼更是少有,我

感慨这里也“春风不度” ,或许官家子孙吃老本吃惯了,不似平民百姓穷则思变 。

一条沙石大路直通村子南边的“宰相墓”,墓地很大,全部用水泥围起,共三层。第一层为大圆圈,后

边几棵大柏树,夹杂着一些花草;第二层是拜席,两边是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第三层为主墓,砌成

一米多高的围墙,顶部散放着鲜花,高耸而气派,显示“宰相墓” 的威严。正中一块大碑,上书“三世

祖良公墓” 远远可见 ,显示大方气派,庄严肃穆。(只是我不懂为什么前边不加“石氏” 二字)。右

边竖立一块宿松县人民政府的石碑,介绍 “宰相墓” 是宿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间是1984年。

墓地后边是“御碑亭” ,亭子不大,但很气派。中间一块大石碑,碑顶双龙盘旋,高200厘米,宽130厘

米的双龙拱日图案的“洪武诰敕碑”,碑文曰

“明总兵元帅石良进秩

诰命囗囗



天承运

皇帝制曰:安邦拓境,在蓄将才;叙爵赏功,在伸朝典。石良天资果勇,智略老成。盖自宿松仗义之初

,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当是时也,群雄并起,汝未尝轻于服从。及予大业已定,汝乃籍

其人民,率其士伍以归于我,可谓知天运而识时务者矣!由是道通于蕲春,引兵于黄冈,直抵阳罗,夹

攻湖广,西征之日,汝有助焉。至于同安舒城之捷,报国之心,尤为可纪,宜升卫校,用酬乃勋,尚勉

后图,以期远业,可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宜令,石良准此。



洪武二年二月”

“御碑亭”四周都是当代人题咏。 进门醒目处有石良公亲撰的一幅名联:俎豆甲兵千载业  江湖廊庙一

般心  

这是石良公自我写照,是石氏宗祠的大门楹联,石姓后人大都贴在作为宗堂楹联。对联上联点明作者带

着三千宿松子弟兵和大批粮草救驾,助大祖解救鄱阳湖之围,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创下大

明千秋伟业,也为我宿松石氏光宗耀祖;下联则抒写他深感皇恩浩荡,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退职告老

还乡为民,仍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对老百姓的关爱的赤子情怀,表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的高风亮节。民间传说这幅对联甚至救了作者一家性命。

《小孤山》一书作者龙韵的一副对联:百战功垂洪武业   千秋勋在相公碑也撰刻在里边醒目处。近人孟

晋、方济仁,石姓人题诗,捐款均刻碑于四周。

石良墓宿松宿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良公在宿松乃至安庆都是名人。那高大、庄严而神秘的“圣旨

” 二字高悬就是最好的资格证书。

《安庆志》这样介绍“石良”(1319—1393) 字松颜,明宿松人。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元末群雄崛

起,石良在乡里召集义勇,筑城设寨、屯田养兵,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朱

元璋率兵攻克江州,石良率宿松户籍及所属义勇赴九江归顺,被授统兵元帅,留镇宿松。次年,朱元璋

被陈友谅围困,在鄱阳湖一时粮草断绝,遂派俞通海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

良率部3000 人,连夜开挖一条长达30 余里的新沟,直通前江,把粮草运到朱元璋军中。至正二十三年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出湖口,至泾江。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石良

旋即奉命直捣湖广,全歼陈友谅残部。获得西征胜利后又在策应桐城、舒城诸战役中节节奏捷,成为战

功显赫的名将。明洪武二年(1369 年)明太祖亲下诰命,敕封石良为武德将军,镇守亳州。洪武十年,

又封为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洪武十九年,石良见朝廷许多功臣无辜

受害,毅然引退。临行前明太祖偶忆许封相位前言,便安抚石良返里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石良遂

在家乡建造一进九重的宰相官厅,石宰相屋由此得名。洪武二十七年(1393 年),石良病逝墓在今新安

乡石宰相屋西北隅。

石良公是名人,清代文学家方苞曾瞻仰此墓,“拔丰草,拂苔痕,朗诵碑文一通” ,并感慨“其功高遇

主如此其隆也” 。清人杨几《过宰相圹述怀》诗写道“将军铁骑去何时?自有宗孙祭酒卮。万古功名麟

阁在,先朝姓字简书垂。山村孤冢苹蘩到,华表千年鸟雀悲。荆棘铜驼时事改,行人犹说相公碑!”

宰相屋祭祖(下)

  

在“宰相墓”,我是怀着极虔诚的心情祭拜这位先祖的。可惜时间太紧,前后只逗留一节课左右时间,

一进九重的“宰相府”,“积谷仓”“杜溪河”等均无暇访问,我知道只能留待“下回分解”。

我对三世祖油然而生敬意。

三世祖是名人。双龙盘旋的“御碑亭”那是最权威的证明,《安庆志》人物介绍那是市级证明,宿松县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那是最近的证明。有此足矣。

三世祖流芳百世不仅有“诰敕碑”,更有为之歌功颂德的“石良河”。这条60余华里的通江内河,北起

坝头乡百子洲头通内湖,南到老洲头通江港(洲地人称泾江),不只当年为保家乡一方平安,不只当年

为保大明江山搬救兵运粮草功高救驾,600余年流淌不息的河水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宿松人民。在坝头之

北有一庙宇,曰“良公庵”,那是专为祭祀石良公的地方。他“幼习兵书,畅晓大义”,在兵荒马乱的

年月,以保境安民为己任,招慕义勇,屯田养兵,筑墙设塞,深得四乡民众拥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公道自在人心。如果说“诰敕碑”是帝王的最高奖赏,那么“良公庵”则是老百姓的最好祭祀!有

道是“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什么时候也到坝头一拜呢?

对石良公搬救兵运粮草,民间还有一说。

传说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亮在鄱阳湖大战。陈友亮军队号称60万,朱元璋只有

20万,在这次为时36天的激烈战争中,石良公运送粮草救驾其实开始是送给其娘舅陈友亮的,战争是残

酷的,胜负难料。我们的三世祖多了个心眼,怀揣两封书信。待其兵马粮草赶到鄱阳湖时,陈友亮大势

已去,朱元璋占明显优势,三世祖审时度势,与朱元璋里应外合,一举击败陈友亮的军队,立下赫赫战

功。查家谱,石良公父亲“讳应祥,号南山居士,配祝氏,葬下仓断头,地形飞雁投湖,午山子向.子九,华,

民,章,祥,良,员,善。”他的母亲姓祝,何来娘舅姓陈?况陈友谅出生在现在湖北的仙桃,历史上以打渔

为生。故“娘舅”一说属无稽之谈。传说在我看来足以显见三世祖的政治远见与机智果断。

民间还流传说石宰相能发达,是因为当年善待过门口一个卖陶瓷菩萨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恰恰是菩萨的

化身。也有人说宰相墓地不长蚊子。或许是神化宰相公,但又能说明三世祖的善良与仁慈。

  

或以三世祖宰相前冠以“布衣” 而不以为然。但我却对此钦佩得五体投地!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往今来,君见多少功臣好下场?毛泽东爱读

明史。雇农出身的朱元璋读书不多,却极擅权术。他是历史上对功臣最残酷的皇帝。为了维护皇权“神

圣不可侵犯”,缔造明朝的整个功臣阶层遭遇了灭顶之灾。开国功臣汤和蒸鹅赐死(那是最体面的死)

,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

平病背疽故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秦王左相都督佥事长兴侯耿炳文,“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

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大明臣功一

网打尽,除汤、耿二位以外,全部以灭族告终。

我在百度搜索“明朝功臣结局” ,列举48人无一幸免。或“族诛”或“ 鞭死”或“ 赐死” 或“ 毒死

” , 更有甚者,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

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

七十余人诛之那满门抄斩。令人不寒而傈!朱的历任丞相,亦无一人善终。 连以计谋居称“前朝军师诸

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都难免“赐死” 的可悲下场。

石良公是聪明人,不为功名富贵所累,功成身退,大有当年范蠡携美浪迹江湖之潇洒!所谓“伴君如伴

虎”,在封建社会,皇权如太阳,愈靠近则愈危险,万人之上一人之下时,往往末日到来。似石良公这

等清醒,这等胸襟,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正是:

千秋功流泾江水,

百战功书诰敕碑;

洪武元勋谁幸免?

布衣宰相全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