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施姓网 > 施氏宗祠 施氏宗祠

状元故里之争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施姓展区

状元故里之争

对施肩吾的故居在何方一事,世代流传着一则《两个知县争状元》的故事。

传说施肩吾高中状元后,新城、分水知县分别派出得力衙役,千方百计探听京城报喜大员到来的消息。一

施肩吾

日,两知县都确知京城大员到来的日期和路线等重要消息。新城知县马上在渌渚搭建彩牌,准备迎接报喜大员,而且还搞得十分隆重。当然这一切是瞒不住分水县的。分水县在报喜大员到来之日,亲率官员摸黑乘船,很早到了窄溪迎候,准备在渌渚的前一站,将大员截走,来个既成事实。殊不知,新登县却由陆路步行,在桐洲沙(在窄溪前几站)将报喜大员接到了新城。至于渌渚搭建彩牌那是虚晃一枪罢了。上了当的分水县令一气之下,便上告说新城县抢了分水的状元。而新城县一口咬定施肩吾是新城人。双方各执一词,绝不相让。

那么,两位知县为何要如此处心积虑地争夺这位施状元呢?原来当时的朝廷,为了鼓励各地多出人才,作出一条规定:凡高中状元的县,县官可连升三级,该县百姓可免税三年,以示奖励。因此两知县都互不相让,争斗不息。

后来,一直争到京殿,还是皇帝做了和事佬,两知县俱升迁,两县百姓也都免了税。

那么,施状元故里在分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太平兴国时期的《南新县记》所载:“唐天礻右丙寅岁(906)(钱王)割南新乡(今万市、南安、南新)、宁善乡(今洞桥镇)、广陵乡(今三溪乡)、新登乡(今胥口镇除去邦坎及胥口)及桐砚乡等五乡隶属于临安县。”

明万历《新城县志》称:“南新镇,县西五十里南新乡,旧为南新县,本建德路分水县东境,后属新城县。”

据宋咸淳《临安志》新城县境图,新安乡(即现今南安乡,原桐砚乡大部分)均为新城所属。在明万历《新城县志》的地图中原桐砚乡地区(如石壁村、上施家村、叶家村等)也在新城县辖区内。

从以上记载可以肯定:分水县东境的桐砚乡,在唐哀宗天礻右丙寅岁(906年)时,已从分水县辖区内划出,初属临安县,后隶属于新城县。

由于出了个施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家曾居住过的乡,改名为招贤乡。而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的居住地改名为昭德乡。后来行政区划改动时,两乡合并为一乡,它的乡名便是从两个乡名中各取一字,曰:贤德乡。施状元家曾种过田的那个畈,大家也改称施公畈,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由于施肩吾的祖父携家小曾在坎上临时居住过,而那里属分水县所辖,这就是施肩吾是睦州分水人之说的由来。

施肩吾辞官求道又迁徙澎湖为哪般

施肩吾不仅是位状元,更是一位著名道学家,他著有《养生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他也是我国民间开发澎湖笫一人,更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西山集》共有十卷,目 前大陆发现一卷,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在台湾有《西山集》全集保存。

据贤德《施氏宗谱》记载:施肩吾考取进士时年三十五岁,“出家江西洪州(今南昌)西山,潜身钻研道经二十年,回新城后,居住在石壁寺。唐文宗太和初年(约827年左右),率族人赴澎湖。于咸通二年,卒于澎湖。其后,族人将他和夫人的寿棺,一同送移故乡新城县贤德罗梦山(今花家山)安葬”。享寿八十二岁。

人们不禁要问,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历代为人们所认同,施肩吾是名门后代,又怀有满腔爱国报国之情,荣登进士后,摆在面前好好的大官不做,怎会走入道教之门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凌准的外甥、新城才子徐鼎来到施肩吾家,谈及大唐发生的巨变,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受到俱文珍一伙的疯狂打击迫害,他舅舅凌准也被贬荒蛮之地连州,并“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施肩吾怒火中烧,拍案而起,立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施肩吾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一举中的,但出于寒门的无奈,只得求助于恩师发展,但因时运不佳,恩师亡故,又巧遇挚友白居易,荐为洪州刺史李宪幕僚,在当地屡屡断案如神,广受称道。长庆四年,为捕蝗赈灾,而擅自开仓,为防响马劫粮,情急之下还船插杏黄旗,分赴各地赈灾,抢救了一大批即将饿死的灾民,百姓感恩戴德,至今犹有口碑流传。但此举却被朝廷所不允,导致其上司李宪被贬。为此,施肩吾也联想到曾祖之事,不禁一阵寒战。

再者,道教曾被高祖下诏宣布为三教之首,在当朝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道观几乎无处不在,道教深深赢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因此,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悄然离职从道。

随着政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战乱纷起,施肩吾家已食不果腹,人间已没了净土。后来,施肩吾率族人渡海到澎湖,从事劳动、生活。

1981年台湾出版的《台湾省地图册》载:“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人们移居台湾、澎湖的现象。唐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到台湾定居。”

施肩吾迁澎湖诗二首[4] 

题澎湖屿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牛犀照盐水。 (《全唐诗》作《岛胰行》)感 忆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末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