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施工的荣巷古镇意外发现一块汉白玉石碑,而且,石碑上清晰刻着‘荣烈士九松墓碑铭’。”昨天,记者闻讯赶到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看到了保存在此的该碑。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荣德庆说,经考证,这是一块石“墓图”,墓主人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牺牲的无锡志士荣九松。
眼前的这方汉白玉石碑,长约100厘米、宽约50厘米,方正厚实。荣德庆说,可惜的是,被工地工人发现后,虽经小心翼翼的刨起,但汉白玉石碑出土时仍碎成两截。石碑上除了清晰地刻着“荣烈士九松墓碑铭”几个字外,让人惊奇的是,还清晰地雕刻了该墓的整个框架和进出示意图,图旁还刻记了墓主人荣九松怎样从无锡到上海参加辛亥革命、在上海牺牲的,然后又有当时的“上海商团工会”为其在家乡立碑的前后经过。
据了解,所谓的石“墓图”,就是用文字和图形记载墓主坟墓埋葬所在地的方位、四址、面积以及坟墓地点、坟墓甬道等要素的图标,以便后人辨认。此次在荣巷古镇工地意外发现的汉白玉石碑,即是完整的“墓图”。荣德庆说,从荣氏族谱的记载以及此次发现的石碑铭文记载等考证,荣九松是辛亥革命时期,在袭取清政府军火工厂江南制造局时牺牲的。
眼下,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们仍在为怎样完整保存好这方珍贵石碑、怎样恢复它的原貌等技术性和史料性问题做多方探讨,以更好地保存和发挥它的历史作用。
荣九松烈士埋葬之所,文书记载语之凿凿,该无异议。但是为什么《“荣烈士九松墓图”》刻石却在距“锡山东北脚,五里街对面遐字第1077号”地相去十几里之遥的荣巷西街荣毅仁纪念馆工地(原荣巷西街梢,南面石铺作西首桑树田)出土?
一种可能是,那是原本打算埋葬之所,并没有真正实施;后将埋葬之所改在荣巷西街梢,北面石铺西首了。可是这种推想不成立,因为荣九松烈士牺牲于1911年11月3日,1911年11月7日上午,上海商团为荣九松烈士举柩回无锡故里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1913年10月安葬锡山之原。而《乙亥荣氏宗谱》是1935年修撰完成的,如果荣九松烈士的墓葬有变化,《乙亥荣氏宗谱》应该反映出来,然而《乙亥宗谱》荣九松烈士谱系中关于墓葬的记载一如旧观,而荣九松烈士的传纪《荣烈士九松墓碑铭》也一字未改。由此可证,荣九松烈士的墓葬确确实实在“锡山东北脚,五里街对面遐字第1077号”地。
另一种可能是,由“锡山东北脚,五里街对面遐字第1077号”地迁葬到他出生地荣巷,——即原荣巷西街梢,南面石铺作西首。这个推想得到相关材料的印证,是事实。
1、 文献材料
据《无锡惠山志·大事记》记载:“(1952年)8月,政府拨款10万元,筹建锡山公园。10-12月,迁移锡山四周坟墓1万余,拆去停柩山庄6处。”(p19)
《无锡惠山志·锡山·概况》记载:“自清末以后,锡山逐渐沦为荒山。至无锡解放前,童山秃秃,荒冢累累,断垣残壁,杂草丛生,一派衰败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着手整治和开发锡山,1952年,在丛葬地迁走坟墓万余座,种植花卉树木近5万株,筑环山大道3条,建锡山公园。”(p81)
荣九松烈士的墓葬地“锡山东北脚,五里街对面遐字第1077号”地,正是属于“迁移”的有主墓葬地。这可以从锡惠公园的档案以及土地局档案得以验证。
2、集体记忆
据无锡荣巷地区社会耆宿,年长族人等人回忆,在“原荣巷西街梢,南面石铺作西首桑树田”部位的地下依稀有一块大石板之类的东西,至于到底是什么物件,因年代久远,实在无人说得清楚。
这里原是一块桑树田,可能属于荣九松烈士之家(待查),按照当地风俗,可以做坟墓(解放初期亦复如此)。1951年1月8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郊区扬北乡、五河乡率先实行土地改革,其余各乡于次月全面进行。至年末,郊区土地改革结束。荣九松烈士的父亲荣永吉是荣巷地区最大的工商地主,土地改革后,土地归农民。荣九松烈士坟墓铲平作农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最初,此处还没有被征为军用地,随后被征用,几十年遂与外界隔绝,它的变化,“养在深闺无未知”矣。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荣九松烈士墓葬之谜可以昭然若揭了。
荣九松烈士之灵柩,是1911年11月7日由上海运回故里无锡的,“葬锡山东北脚,五里街对面遐字第1077号,平田6分4厘。”
1952年底,因为创建锡山公园,被迁葬到“原荣巷西街梢,北面石铺作西首”。2011年3月下旬因建设荣毅仁纪念馆挖池而使“墓图”出土,此乃天颂英烈乎!
随后,又出土墓柱石联,——“流風遠被,尚有典刑”。
荣九松的爱国情怀、牺牲精神的确“流风远被”,至今“尚有典刑(模范意义)”,值得后人垂范。
惜乎挽联的上联暂时迷失,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一副对联不论长短如何,必须遵循“仄起平收”规则,据此推测:此联句末为“平”声,那么是下联,故应补上联,其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热心人不妨都来补补试试!
2011年11月7日,英烈回归故里百年忌日,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