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任姓网 > 任氏宗祠 任氏宗祠

周至任惟一墓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任姓展区
在周至县畜牧兽医站正南,瑞光寺正东,有一条南北宽约130米的东西向土沟槽,人称“井沟凹”。井沟凹南堎上和堎下凹地相差3米左右,南堎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土梁,属“淳风岭”的东段。县城镇东村人称这里为南堎上、南冈、石人上。称“石人上”是因为在南冈北距井沟凹的50米处的坡地上,曾建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大坟冢——任家坟,又叫任御史坟, 坟前高大的石人、墓碑和道旁威仪的陪侍品,昭示着曾经的官高位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座三米多高的大坟还巍巍屹立于田地里。因平整土地,铲平了这处坟冢。半个世纪过去了,保留在地面上的高塚虽不复存在,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墓主人却一直为一代代人们所怀念和津津乐道。这位长辞人世的墓主人,就是青史留名、忠直可敬的周至名人明代御史任惟一。

        任惟一,字汝贤、乐山,号所泉。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1530年到1600年里,周至县西寨里人(今终南镇任家村),嘉靖甲子年(1563年)以乡试第七名,授举人,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保留的明代18通题名碑中,有一通甲子秋九月,“陕西嘉靖甲子科雁塔题名记”碑,其中刻有“任惟一 周至学生 书”字样。隆庆二年(1568年)登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中进士,授任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知县,《巴县志》载:任公器识宏远,持守刚正。当地人在万历乙亥年《重建塗山禹庙碑》中有:“…柱史任公来,代公出巡,任公乃遂诹曰登谒且面授嘉动亟成,任公名惟一,系周至……。”壬申年(1572年)后提拔为浙江道及广西道御史,再任四川按察司佥事,终任浙江道参议。

        周至县的任姓源远流长,基本同为一宗,北宋初期迁入。当时一家兄弟三人随父母来到周至县,分别住在县内的三个弯道地形处。父母随长子住南旺湾(侯家村乡东风村任家堡),次子住青化湾(青化乡青化街南湾),三子住黑河湾(终南镇东北黑河弯道处老堡子村,后迁任家村)。后来部分任姓后裔因各种原因,由三湾分别迁住周至县其他各村。明代后期家族发迹后,任姓在县府门前建起祠堂。当时二曲镇李家村为南旺湾任姓花园,园内建有庙宇,分别纪念明代山东濮阳知州任澄清(任家堡人)、浙江道监察御史任惟一等人。雕刻的知州、御史等枣木像至今还保留在侯家村乡东风村任家堡。直到清代中期,三湾任姓后裔除夕夜都要集中在南旺湾祭祖,关系还十分密切。

        任惟一在任职期间勤奋敬业,公道正直,恪尽职守,清正廉明。不循私枉法,不攀附权贵,不受官场权争影响。所任之地,皆有政声,接连晋升。他官场任职数年,却“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不改独立高尚的品格。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朝廷设都察院,负责维持国家机关及官吏纲纪。都察院辖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御史约有一百人,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会要·职官五》载: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通达治体者选任,选授极其严格和慎重。他们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弹劾,也可以公开当面劾举,对官员是否贤能,有无贪黜渎职违纪等进行了解,提出处理意见,威权是很高的。若御史犯罪加三等判处,有赃私的从重处理。任惟一在任御史期间,监察司法工作,为老百姓伸冤,对地方官员失职常常弹劾,受到百姓敬爱,以此得罪权贵。任惟一由于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敢于执法,以此得罪权贵,被人用锤击头而死,尸体暂放于任官之地浙江。后来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对不畏强暴、秉公执法的任惟一要厚葬,以金箔补头,并敕建御史坊,发回祖籍安葬。周至县府按照朝廷要求,邀请高人择吉地于县城南一公里处的南冈,即唐代周至县尉白居易《观刈麦》描写地。御史任惟一的墓园不选在家乡,而设在南冈是有原因的。南冈在县府南不远,有利于官员祀奉,激励更多的官员能向御史一样,不畏强暴、秉公执法。另外这里既有高冈可远眺,又无水患之影响。更重要的是南冈在沙河和井沟凹河沟夹击处,沙河水自西南向东北流淌,井沟凹地形由南向北再折东拐,墓地正好在两水交叉,龙头下弯的宝珠处,实属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

        民国十四年《周至县志·卷二·建置》第42页,有“御史坊 为任惟一建 ”记载,这也是我县唯一一座敕建的御史坊。墓园占地12亩左右,在出县城南门去马召的官道(原名朱雀路,俗称端前路)旁建有木牌坊,上书“御史坊”,牌楼解放前还存在。坊后敕建石碑高超过2米,碑石较厚,上建一大亭遮盖。墓地座南向北,墓向基本为西南东北向,墓前道路大约近百米长,道两厢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和拴马桩等。道尽头正对大塚,塚前有一通宽1米多,高3米多,厚30多厘米的石碑,旁有4米高石旗杆。据侯家村乡东风村任武歧老师讲:解放前,他在小寨子小学教书,常常去墓地祭祀或者查看,大冢旁边还有两个小坟,小坟是任惟一妻子及孙子任敬(明代贡生,例授七品冠带)的。解放前期,逢清明节等祭日,周至三湾的任家后裔均在此祭祀,经常遇见从秦岭南山下来骑川马(一种小马)祭祀之人。虽是同姓,但是已经不知道彼此的关系。

        任惟一的父亲任重,因为任惟一的官职被授为贡生。任惟一的女儿任氏,是明代生员孟芳隣之妻,年20岁时,丈夫死去,事姑杜氏事礼,后来儿子又死了,抚养七岁幼孙孟绍祖,受尽苦难达40年。明代天启元年,周至知县梁腾牍上台旌其门,称“节孝”。明代末期朝廷为生员任塘(东风村人)之妻何氏敕建节烈祠,在县城老街西门里的西北隅(今城西工商所)。因同是任家家族中人,后将任惟一的女儿任氏也移入节烈祠中同俸。

        任惟一与我县著名学者王三聘由于为同乡,同年入仕,又都在四川任官,且官职相当,结为挚友,常有书信来往。王三聘(1501——1577)死亡后,任惟一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其中注明“明进士奉政大夫四川按察司佥事前浙江道监察御史任惟一撰”,明万历五年(1577年)刻,现保存于县文管所内。据我县已故著名学者赵越老先生讲:任惟一在终南寺庙上所书的“声闻于天”的大匾,他曾经见到过,字体刚劲有力,书艺独到,他做过临摹,可惜解放后已毁。

        2002年5月,笔者和几位文史爱好者多次踏勘任御史墓地遗址,发现原坟冢故址由于农田灌溉,坍塌成坑,坑中有箍墓大砖。报请县文管所做保护性发掘,文物部门十分重视,几次前去查看。由于资金及技术原因,未能进行保护。后经访问调查,得知原墓附近有一块墓志铭石碑,被用作打胡基的底座,辗转使用后流落到二曲镇小寨子村一户村民家中。遂与时任终南镇任家村支部书记任凯在村民后院挖出垫墙基的墓志铭碑。石碑长宽约80厘米,厚30厘米,正面篆书“明敕封文林郎广西道监察御史任公所泉墓志铭”,背面粗糙无字,现存于终南镇任家村村委会办公室。

        厚重的历史需要载体来体现,可是如今御史坊却消逝在时代变迁中。众学者及任姓后裔认为,基于任惟一及御史坊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应挖掘文化遗产,体现文化价值,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尽快将御史坊及墓园遗址和白居易观刈麦遗址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县的文化旅游名县增添一处新的亮点。相信维修开发后,其带来的价值和影响不可估量。

        现在县城新区的建设也将在此展开,希望在开发建设中,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尽快编制《御史坊和白居易观刈麦遗址的保护维修方案》,完成对御史坊的整体修缮和复原,全方位保护御史坊环境风貌和其历史、艺术、研究价值。褒奖和弘扬任惟一和白居易亲民、爱民、刚正、报国的高尚精神,增强直观效果和感染力,使其成为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把这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