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任姓网 > 任氏宗祠 任氏宗祠

浣花夫人祠堂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任姓展区
浣花夫人祠

  来源:全球任氏宗亲网  作者:任廷伟  [日期:2009-11-05]  [字体:大 中 小]  

     当你由杜甫草堂景区南大门入馆,经过“草堂影壁”,顺红墙夹道的花径徐行数十米后,便会发现一个精巧别致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

     这浣花祠是为谁所建呢?又为何取这样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读了下面一段文字,你便一清二楚了。

     世传一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溪边的任姓姑娘,替一个长满癫疮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莲花。就是这位从小就不同寻常的任姑娘,后来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为一代巾帼英雄。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即崔吁)纳为妾。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守城。沪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攻入成都,占据了城池。崔宽力战不敌,杨子琳一时气焰嚣张。值此形势危急之际,“魁伟果干”的任氏,拿出家财十万,一夜之间召募了勇士千人,“设部队将校”,任氏毅然披挂上阵,“手自麾兵”,进攻杨子琳。中帼英雄的壮举极大地震匿了叛军,“子琳大俱”,加之“城内粮尽”,“乃拔城自溃”。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关于任氏受封“冀国”之事,两《唐书》均不见记载,但近年发现的唐代诗人岑参的佚诗《冀国夫人歌词七首》,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由于任氏受封时,岑参正在蜀中,故其记载是可信的。

     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遂为她立祠纪念。又因任氏从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后占杜甫旧居为别宅,又有“舍宅为寺”的善举(参见前文),所以纪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边,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

     自唐代开始,成都兴起了“浣花日”这一游赏活动。所谓“浣花日”,即农历四月十九,传说中任氏的生日,足见“浣花日”也与纪念任氏有关。宋人任政一在(游浣花记)中详细地描述了“浣花日”的空前盛况:“……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词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因以名其游与其日。凡为是游者,驾舟如屋,饰以绘彩,连椅衔尾,荡漾波间,萧鼓弦歌之声,喧閧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闻然。”可见吸引力有多么大!这样一次盛会,地方官照例是要带头出游,与民同乐的。据元人费著《岁华记丽谱》记载:“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及期,……或以坐具列于广庭,以待观者,谓之邀床,而谓太守为邀头。”因此,浣花盛会又有“邀头大会”之称。

     现在的浣花祠,为清代重建,祠内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毁于文革中。1982年,由我省雕塑家赵叔同先生重塑。塑像着重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气概,令人怀想起她亲率勇士保卫成都所建立的殊勋祠内正殿两侧悬有清代大学者俞抛所撰,现代人江庸补书的一幅槛联:

     新、旧书不详冀国崇封,但传奋臂一呼,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贼;

     三、四月历数成都盛事,且先邀头大会,以流筋佳节,作设帐良辰。

此联构思巧妙,追古抚今,时空交错,文采飞扬,对仗工稳,堪称佳作。上联追述史实,赞誉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迹,是纵写;下联则记叙三、四月的邀头大会为成都游赏活动中之最盛者(任政一《游浣花记》早有记载:“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为特甚”),是横写。下联中有所谓“流觞佳节”,“设悦良辰”等语。前者系指传统的上已节。古代,在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都按习俗结队到水边嬉游,以消病除灾,称为“修楔”。后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已日,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的兰亭,与一般文人作曲水流觞之饮(在回环曲折的溪流中置酒杯,顺水飘流,人列坐溪边,杯漂至则取而饮之),并作《兰亭集序》以纪其事,此举遂为后人效仿,故联中称三月三日为“流觞佳节”,而“设帆良辰”则指任氏生日(古称妇女生日为“设帆”)。在唐、宋、元三代,任氏生日一直是四月十九日,游浇花也在这一天;但到了明代却改为三月三日,这大概是因浣花日与上已节都以水边嬉游为主要内容,时间也相去不远,所以人们干脆将二者合而为一,把著名的流觞佳节,作为任氏的生日来纪念,从中也见出这位女英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