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乔姓网 > 乔氏宗祠 乔氏宗祠

祠堂概说(上)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乔姓展区

祠堂概说(上)

 

祠堂,最早称祠室、宗庙,后又称宗祠、家庙、祠堂。“祠”,是古人对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称。“祠堂”之所以称“祠”,是强调设祭以享祖先。祠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商先秦时期的宗庙。宗庙是帝王、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场所。先秦时期,祠堂建于墓之上(即上首)称“堂”。汉代的祠堂,建于墓之东(上首),多为石质,故又曰“石室”。民间建造祠堂始于唐及五代时期。宋代始称宗庙为祠堂,兴起建立祠堂之风。明清是祠堂建造的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认为宗庙是宗族血脉之所系,也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宗庙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安排宗庙与社稷位置时有讲究:宗庙与社稷一般要按照左宗右社的制度建在王宫的前面。今北京故宫前居于左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的太庙,而居于右方的中山公园则是明清的社稷坛。民间祠堂一般建于宗族聚居地。宗族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产物,古时人们聚族而居,自然形成浓厚的宗族观念,特别讲究“宗族”和“家族”。何为“族”?“族者,凑也,聚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所谓家族,是由若干有着亲近血缘关系的家庭组织。所谓宗族,是由同一父系的若干家族群体组织。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往往视为一词。宗族一般都有宗祠,宗祠内供奉着祖先的神主牌位和画像,摆放着宗谱。每年定期举办祭祖、读谱、查谱等活动,被视为祭祀祖先的圣殿;祠堂又是家族议事的场所,被视为村落、宗族的“法庭”,族规、祠规、家训便是“法律”;祠堂也是族人举行大型公众活动的场所;祠堂还兴学育才,祠堂内开办私塾或者义塾,教书育人。祠堂这些作用,体现祠堂的社会功能——1、“收族”的功能,即团结族众,使之和睦相处,增强族众的向心力和疑聚力,敦宗睦族;2、“教化”的功能,即以族规家训教化族人;3、“规范”的功能,即以宗法、家法规范族人的遵纪守法和伦理道德言行;4、“育才”的功能,即兴学给族众子弟教书育人。

综上所述, 祠堂的历史存在,客观上起到了和谐家族,稳定社会的作用。 祠堂是宗族血缘的象征,也是族权的象征。因此,祠堂的建筑就非常考究,力求宏大壮观,成为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千百年来,祠堂建筑形式各异,但都要体现仪礼和庄严,主要包括供奉祖先画像、牌位的龛室,祭祀、开会大厅以及接待亲朋、举办活动的两厢与回廊等。祠堂一般都採用由中轴线对称佈局。院落大都为三进,偶见单座、两进、四进或五进、乃至九进。祠堂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寢堂等组成。设有上、中、下厅,上厅为享堂,设有神龕,放置祖宗牌位;中厅为祀堂,用来举行祭祀仪式或喜庆活动;下厅设有“万年台”,为吹鼓奏乐之地,也可以演戏,称为戏台。

    祠堂建筑,一般强调伦理道德、耕读为本、亲仁孝悌、科举功名、人丁兴旺之理念,其形制、雕刻、绘画内容大多以此为主题。从平面布置看,祠堂采取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格局,这充分显示出父子、君臣伦理教化的特征。其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把“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融入到祠堂的多进间的建筑模式。每座祠堂都有名号,祠堂的名号称堂号。堂号也就成为一个宗族或家族或房支的徽号和象征,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及其支派血缘亲情的的重要标志。堂号一般制成金字匾高挂于祠堂大门头和正厅,祠堂内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还配有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