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邱姓网 > 邱氏宗祠 邱氏宗祠

赣州城郊七里镇客家邱氏宗祠(邱崇公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邱姓展区
赣州城郊七里镇客家邱氏宗祠(邱崇公祠)

——

 来源: 客家天下网              编者:英子

摘要:

木有本,水有源。人为万物之灵长,当常存报本思源之心,力行立祠修坟之事,以尽孝道,以睦宗亲,以固家族,以教子孙。唯此,方能子嗣绵延,贤才辈出,家声远振,然后可以齐家、相国、利天下。

     木有本,水有源。人为万物之灵长,当常存报本思源之心,力行立祠修坟之事,以尽孝道,以睦宗亲,以固家族,以教子孙。唯此,方能子嗣绵延,贤才辈出,家声远振,然后可以齐家、相国、利天下。

                                

     一、历史文脉

  

     1、客家族群的历史文化

        

     客家族群的祖地在中原大地,乃炎黄子孙。自东晋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举族南迁,他们由黄河而淮河,由淮河而长江,至唐宋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越过天险赣江十八滩,进入赣南大地。来到赣南的客家先民,他们北归无望,遂定居于斯,并经过心态的调整以及与土著文化的整合,从而成为保留中原文化特质,又适应于在南方山区生产生活的客家人。

     宋代,客家人继续溯贡江而上,然后翻越武夷山脉进入闽西汀州,之后又顺汀江而下,进入粤东梅州。“无山不客、无客不山”,这样一来,闽粤赣三省相互毗邻的崇山峻岭,就成了客家人聚居的大本营。

明中期以来,客家人继续向外播迁,移民流向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由梅江、汀江出韩江,然后移民海外;二是由梅州、汀州经由赣南,向内陆西南的湘、鄂、桂、云、贵、川等地区迁徙,从而形成今日客家人分布的格局大势。

客家移民的历史告诉我们,赣南,是客家族群形成的摇篮。按照客家移民的时空顺序,则客家文化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东,最后播迁到海外和内陆的西南诸省。

  

     2、客家邱氏的谱系脉络

     客家邱氏的家族历史,是客家众多姓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一部客家邱氏家族迁徙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现将地方志和邱氏谱牒中的史料梳理成世系吊线,并列简表如下:

  

     炎帝姜姓---伯夷---姜太公---封营邱,以封地为姓,遂有邱氏始祖,世居青州---55世,正公(字伯显),迁居河南洛阳---56世,德公,仕陈武帝,任督卫大将军---57世,和公,徙居眉州---58世,行恭,仕唐太宗,光禄大夫---59世,崇公,袭父唐左武卫将军,乾封丁卯年(667)因言忤高宗,贬谪虔州(今赣州,南宋绍兴23年虔州改赣州)指挥使,遂家于虔,妣龙氏,子五:曰岳、曰渎、曰山、曰川、曰江---60世,渎公,由虔州迁往虔化县(今赣州市宁都县)---61世,雯公(文仲)迁居宁都县洛口乡灵村,子四:齐之、鲁之、晋之、楚之。文仲公子孙繁衍,绵延世泽,后裔散居赣、闽、粤、台、桂、湘、浙等诸省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嗣超逾百万,成为客家世族大姓。

  

     由上列世系表可知,崇公是为客家邱氏的开基祖,开基地为赣州,其后裔的一支聚居于城郊七里镇,并立有宗祠。

  

     二、景观体系

      

     1、七里古镇的地理位置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的上游,赣州现为地级市,下辖18个县(市、区),被称作赣南。赣南东与福建相接壤,南与粤北相接境,西与湘南毗邻,北面翻过赣中山脉是江西的吉安、抚州两地区。赣州城自古以来,就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发源于南岭山区的章江和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就在赣州城下汇合为赣江。赣江冲破北围山脉,形成礁石密布、水流湍急的十八滩,然后径直向北,流经吉安、南昌,注入鄱阳湖,最后入长江。赣江,在我国的移民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客家移民就是循着赣江进入赣南,再溯贡江而上进入闽西,赣州,是客家移民的重要节点。

七里镇,位于赣州城东七华里的贡江北岸,唐朝末年,随着大量的北方移民进入赣南,七里镇创立了瓷窑,形成了以制瓷为主的手工业集镇,明代以后,制瓷业衰落,但是由于此时客家人转入对山区木材的开发,继之而起,七里镇成为一座以竹木扎运为主的集镇,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

  

     七里镇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七里镇距赣州城区仅3.5公里,开行有公交车,而赣州城,则是江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有京九线贯通南北,赣龙线联通东西,高速公路有赣粤高速、成厦高速、赣韶高速,国道有105线、323线,可谓是四通八达。

  

     2、邱氏总祠的景观体系

    

     邱氏总祠位于七里镇上坊村的贡江岸边,背山面水,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自然景观的地理大势而言,邱氏总祠所在的七里镇,是一片土地肥沃,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贡江冲积平原,具有设州立县的地理格局。事实也的确如此,南北朝时期,赣州城就曾经构筑于此地。宋代,由于制瓷手工业的发达,七里镇作为南方地区的一座重要集镇,就已经记载在官方的地理志书中了,时至今日,七里镇仍然是一座拥有近万人口的乡村集镇。

  

     以自然景观的风水形胜而言,邱氏总祠背山面水,枕武夷而面南岭,且坐拥南赣。

  

     觅邱氏总祠的祖龙,乃发脉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其中一支跌宕起伏,蜿蜒曲折,成为进入赣州盆地的干龙,再分为马祖岩一脉支龙,结穴于七里镇冲积平原。

  

     察邱氏总祠之砂山,向山为南岭山脉支脉的崆峒山,近观,是贡江南岸一列低矮的丘陵,峰峦秀丽,如同笔架,构成案山。远眺,目力所及,是天际轮廓优美的崆峒山席帽峰,成为总祠之向山。青龙之位,是高昂耸起的杨仙岭,它是风水祖师杨公结庐授徒的风水名山。白虎之方,为地势坦荡的赣州盆地。

  

     观邱氏总祠之水,面临的乃是江面开阔、水量丰盈的贡江。测邱氏总祠之向,所取为赣南地区采光、通风最佳朝向的南偏东12度,成壬山丙向之局。

  

     就邱氏总祠本身而言,因取穴远离来龙体势,宗祠的后龙属于人工堆土营建的半月围拢之状,实为平洋地区接迎潜龙的上乘之举。

     概而言之,邱氏总祠的山水格局,空间尺度适中,景观组合甚佳,立于总祠仪门轴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展开的设色山水长卷,诚如苏东坡赞美赣州诗句中的佳境“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以人文环境而论,邱氏总祠所在的七里镇,远处的水口颇具特色,贡江上游,是323国道梅林大桥,把持着上水口;贡江下游,既有乾隆年间建造的龙凤塔障空补缺,又有京九铁路大桥锁闭下水口江面。近处,沿江的108棵古榕,更是形成一道如诗如画的绿色长廊。

     七里镇,还是一处文物古迹众多的客家传统社区,除大量的古居民和各姓氏的宗祠之外,还有万寿宫、仙娘庙、社官庙等公共建筑以及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七里镇古瓷窑遗址的16处窑包。

  

     三、邱氏崇公坟茔的选址

  

     据邱氏谱牒记载,客家邱氏的开基祖邱崇,殁后葬于宁都县南门外的白茅峰下,惜年代久远,陵谷变迁,崇公坟茔遗迹无存。按客家传统习俗,理当另择佳壤重修衣冠之冢。从目前情况来看,坟茔的选址可有两处地方。一是在宁都南门外重堪地理,择日营建。二是如果七里镇辟为客家邱氏总祠,则可在总祠的来龙之地,另辟佳城,这样一来,众多的客家邱氏裔孙,在七里镇宗祠荐香祭祖之时,则可一举两得,祠墓同祀。

                                        

     结语

            

     客家,是汉民族中最注重保存传统文化观念的群体,他们在上千年的历史迁徙进程中,始终是不忘故土,追思先贤。“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必需恪守的基本准则。作为客家望族大姓的客家邱氏,理当具有祭祀开基祖崇公的总祠,以聚族裔,以振家声。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历史文脉、风水堪舆、自然环境以及客家邱氏的迁徙路线等人文与自然因素,选择赣州这一邱氏的开基地,将赣州七里镇的邱氏祠堂辟为客家邱氏总祠,当为首选。可以想见,凭江而立的客家邱氏总祠,日夜守望着当年客家人迁徙入闽的贡江通道,作为历史的见证,客家邱氏总祠将成为客家族群历史与文化的情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