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彭姓网 >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

保山市彭蓂墓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彭姓展区
彭蓂墓在保山市太保山东坡杨振鸿墓下侧。现墓为券顶砖砌,冢长3.2米、券峰中高1.5米、墓门高1.8米、宽1.6米。

彭蓂墓 - 简介  

彭蓂墓中嵌原碑,右上书刻“中华民国元年四月建”,中行书刻“民国褒赠正都尉彭君蓂之墓”,落款是“云南都督蔡锷、节制迤西一带文武官吏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李根源同立石”.彭蓂(1888-1912年)字尧阶,保山蒲缥人,1907年随杨振鸿投身革命。1908年参加永昌起义,失败后,为李要源收入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任驻腾陆防军第五营哨官,在军中积极宣传革命和发展组织。武昌正义爆发后,彭于10月27日处决了抗拒革命的军官,率部参加了张文光领导的腾越起义,后率中路军东进光复永昌,受任为永昌军都统兼民政。1984年12月公布为保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松涛乌声,异彩纷呈的太保山中,长眠着故郡一代英雄——云南光复首倡杨振鸿和他的盟友彭萁烈士,两冢坟茔近在咫尺之内,相依为伴,向后来人昭示了未尽事业。辛亥永昌起义至今已是九十多年了,然而,先烈们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丧权失地,民族垂危之时,义无反顾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深深地铭记在人民的心中,丰功与山河同存,伟绩与日月同辉。

     为纪念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2年春隆阳区人民政府拨款对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辛亥革命烈士<彭蓂墓>进行了重修。《重修彭蓂墓碑记>载:彭蓂墓始建于中华民国元年四月,由云南革命军政府都督蔡锷,节制迤西一带文武官吏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李根源为之立碑,筑成石砌圆冢墓,文化大革命被毁,1989年保山县人民政府拨款复建,为砖砌券顶墓,因非原貌.迄今又部分坍塌,隆阳区人民政府再次拨款3.5万元,由区文化体育局主管,区博物馆监修,略依1日体,更筑围栏、挡墙,以加强保护而壮观瞻。

     墓地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地面用石板镶铺,墓体座西向东,墓高300公分,墓直径230公分,筑成石砌圆冢墓。

     彭厂墓碑,原碑已残损,今碑为复制品。碑高120公分,宽75厘米,正中阴刻隶书《民国褒赠正都尉彭婪之墓》10字1行,右行书“中华民国元年四月建”直1行,左行书:“云南都督蔡锷、节制迤西一带文武官吏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李根源同立石”直3行。

     墓内联为陈祖梁撰,保山书法家赵华书丹,阴刻草书:“一代英雄出故郡,千秋豪气壮名山”横批:“人杰地灵”。外联“国难方纾万民仰德,斗志未酬千古悲”。横批:“山明水秀”,系彭萁后人所撰,赵华书丹,阴刻草书。

     墓基座为八方形组合,石刻共8幅,规格长80,高40,雕“松”、“竹”、“梅”、“兰”、“荷”、“水仙”及花圈图案。除花圈圆形外,其余均为扇形,为保山师范美术讲师丁家寿绘。石栏花板二幅,一为松柏常青,另一幅为双凤朝阳图。规格长105,高45,厚5厘米,保山著名画家张卓绘。同样的规格在周围石栏上雕刻着保山市美术家副主席申峡江绘的:莽林寨议事,投笔从戎,强渡惠仁桥,攻克镇南门,激战军械局,血溅腾阳等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还以同样规格长105,高45,厚5厘米石栏题刻七幅,录刻了李根源,张笏撰写的颂杨振鸿、彭萁的诗词文稿。

     彭蓂墓右侧挡墙上镶嵌着李根源撰文,保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谯人亮书“赠正都尉彭蓂墓表”碑为青石,长150,宽80厘米。碑文楷体直书44行,满行22字,计1000余字。

     彭蓂墓左侧挡墙上镶嵌着保山市隆阳区政协常委陈祖梁撰文,保山书法家李尚义书《重修彭厂墓碑记>。

     《重修彭厂墓碑记》,碑为青石质,长150,宽80厘米。碑文楷体直书19行,满行12字,共计150余字,内容记载了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2002年重修彭蓂墓的原因、经过等情况。

     在隆阳区人民政府领导下,主管和监修部门的努力下,重修后的彭萁墓,在古城青山怀抱中,气势威严壮观,幽静典雅,凭吊者络绎不绝,身临其境,令人肃穆起敬,在墓园的图文石雕中,娓娓道来,有如置身在20世纪饱经风霜的古城岁月中,昨日的战斗和牺牲为的就是今日的和平与发展,令人感慨万千!深感民主共和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今日,站在烈士墓前,俯瞰山下,一座现代化的兰城尽收眼底,令人心荡神驰,掸指一瞬间,风雨沧桑古城,触景生情,九泉之下的先烈们也定会笑逐颜开的。

     辛亥革命初期,杨振鸿领导的永昌起义,是孙中山直接领导下的一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起义虽遭多次失败,但先烈们用鲜血唤醒了人民,最终腾越、永昌起义迎来了胜利,腾越辛亥革命成功,为云南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永昌、腾越起义与杨振鸿是分不开的。与张文光分不开。与彭蓂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