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彭姓网 >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

海丰彭孝女墓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彭姓展区
彭掌珠逝世的四年后。即正德十二年(1517),广东提督章拯根据海丰知县刘暹的汇报,认为其“孝行可嘉,足维风化”,拟为民心工程,上疏朝廷,体现皇恩浩荡,表彰南蛮的海丰女子。朝廷很快批准拨款和旌表彭掌珠为“孝女”,皇帝派遣两广巡抚右都御史萧翀、广东巡按御史程昌、广东提督章拯三位钦差大臣到海丰传达圣谕,惠州知府甘公亮,海丰知县刘暹、海丰儒学训导徐淹奉旨,在佛子岭(即彭贤墓之右,坐北向南)为彭掌珠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坟墓,由县衙委派周旦监督工程的建设。

          嘉靖元年(1522)正月,孝女墓竣工,于墓墙正中嵌着一片小碑,镌刻“节淑孝女彭氏墓”,享堂竖立一片特殊的墓碑和石坊,该碑长1.3米,宽0.7米,中间楷体直书镌刻“孝女彭氏之墓”六个大字,字径11×15厘米,上款楷体直书四行镌刻“钦差巡抚两广右都御史萧翀、巡抚广东监察御史程昌、钦差提督广东学校副使章拯、惠州府知府甘公亮。”下款楷体直书四行镌刻:“海丰知县刘暹、儒学训导徐淹、督工吏目周旦,大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孟春吉日立石。”并在孝女墓前面的海丰官道边北侧竖立“墓道碑”,凡官员路此处,必须遵照“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礼制。

          彭孝女墓前享堂的石坊以花岗石构成,两侧竖立二支方型石柱,长2.12米、宽30×33厘米;中间嵌挂着长1.69米、宽0.36米的石匾,额上镌刻“千载佳城”四个大字,字径17×20厘米,石柱镌刻一副对联,字径7×8厘米,其联楷体书法,清秀有劲。

          上联曰:割股救父命,女中贤德无双;

          下联曰:尽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

          从墓碑文字可以看出,明代王朝重视孝道思想的宣扬,借以教化民心。石坊的对联上句落脚用“平声”的“双”字,而下句落脚用“仄声”的“一”字,其格律属“顺序式”之法,对仗工整,联意浑成,对联描述彭孝女的贤德孝心和事迹,这是海丰现存最古的石刻对联。

          明末,墓道碑因遭战乱而毁,于清顺治四年(1647)六月廿四日,彭掌珠的玄孙彭世保重修其墓。同时,重刻竖立墓道碑,碑高1.62米、宽0.63米,该碑中间上端自左至右楷体直书镌刻“孝女彭氏墓道”六字,字径13×14厘米,下端楷体直书六行镌刻“海丰阴阳训术彭贤,次女掌珠有孝行,因父病笃,祈天割股为羹,父食后病随愈。及父卒,屡省父墓。有司申请,乃立石表慕,以为风俗劝云”,右端直书镌刻“大明嘉靖元年壬午春立,清顺治四年季夏六月廿四日吉立,玄孙世保重修”。

         建国后的“公社化”时期,该墓遭受破坏。于1984年夏,彭氏族人寻回原石坊一支石柱(其西侧石柱已失,请石匠按原规格仿造,并模仿左侧的对联字体重书镌刻“尽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的联句)、墓碑,并予重修;其墓道碑犹存,于民国初年扩建公路时,移竖在该墓近处的右侧。

        明清地方志书对彭掌珠的事迹都有记述,但未详尽和略有区别,如下:

    

        1、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惠州知府姚良弼纂修出版的《惠州府志》对彭孝女的记载,与清乾隆十四年(1749)海丰知县于卜熊纂修出版的《海丰县志》基本相同,该志《列女传》的记述

         『彭掌珠:阴阳训术彭贤女。贤病蛊,不治且死。掌珠忧惶祷天,割股和羹以进贤,啜之良愈。幼许婚于陈,后陈窭甚,贤欲悔之。珠不可,竟归陈』。

         2、 清光绪五年(1879)四月,惠州知府张联桂纂修出版的《惠州府志?卷四十三?人物?列女下》的记述:

       『彭氏,名掌珠,阴阳训术贤女。贤病蛊,久之莫治。掌珠忧惶吁天,割股和羹以进贤,啜之愈。幼许婚于陈,而陈窭甚,贤悔,欲易之,珠不可,竟归陈』。

         3、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蔡逢恩(江西新建县举人)纂修《海丰县志》时,延聘海丰举人马蓬蕃、陈二南,恩贡林昞开、拔贡吴元翼等参与编校,以“隐恶扬善”的意识,对前志所载彭孝女小传其中“而陈窭甚,贤悔,欲易之,”的语句进行删除,增补了一些内容,并述明“已载旧志,但事实间有略殊,再为补入”,该志的《列女传》是这样记述:

        『彭孝女,名掌珠,阴阳训术彭贤之次女也,少许婚陈。父病蛊,久不治且死,珠忧惶祷天,割股和羹以进父,啜即愈。劝父再娶以延宗祀,事母以孝闻。  

        洎父卒,备极哀痛,父葬佛子岭,屡省父墓,旁人远望有虎随无敢近。陈家闻而迫娶,珠向母泣曰:‘丧服未阕,而议完婚,于礼不合,于心不安,何如从父于地下也’。及登轿归陈,遂自缢,时年十八岁,尸议归彭,附葬父墓旁。孝行可嘉,足维风化。厥后,提学道章拯为之旌。已载旧志,但事实间有略殊,再为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