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

唐村潘氏家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唐村潘氏家祠

一、潘氏家祠概况

     潘氏家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孔孟圣地)邹城市西南8公里唐村镇中唐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具有较高的人文古迹和历史研究价值。

      

该祠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为纪念明洪武年间迁居邹邑潘氏始祖潘伯祥及其后裔明朝历史名人潘榛而建,距今近300年,整体建筑保存完整。该祠座北朝南,单进院落,红墙、青砖、青瓦,砖木结构,建筑古典。由门楼、照壁、大殿组成,占地面积529.69平方米(0.81亩),布局紧凑,相彰辉映,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门楼上方,横楣额镌刻着“潘氏家祠”四个镏金大字,由其木雕垂珠、花棂烘托,内横楣额“春露秋霜”由其花辨叶片簇拥;照壁砖雕花卉镶嵌;大殿为翘檐单山、抬梁穿斗结构,堂门楣额挂匾以“浙水家风”示教后人,神龛楣额挂匾以“荥阳世家”明其根源,两旁立柱镌刻对联:“与国咸休乔木第,同天并老乡贤家”。所有屋面(顶)以翘檐单山花卉、鸟兽雕饰,栩栩如生。院内现存古柏4株,柏梢枯枝,彰显岁月沧桑;石碑11通,记载着人文历史变迁。

据邹城市文物局胡局长考证:“该祠堂属典型的早清时期民间庙宇建筑,特别是11通不同年代的石屹碑刻,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二、潘姓世系源流、迁居

      

据《元和姓篡》和“潘氏家祠”碑文谱谍记载,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于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地建立毕国,后人称其为毕公高。毕公高封邑四子季孙于潘地,其子孙后代就以封邑命氏为潘,季孙被尊为潘氏始祖(季孙生居河南荥阳安仁乡崇仁里,葬荥阳高阳镇潘窑村南金鼎山)。武王伐纣后又封季孙为荥阳侯,“荥阳”便成了全国潘姓的郡望及其堂号,潘氏后裔便以“荥阳郡”、“荥阳堂”、“荥阳世家”等明其根系渊源。西晋末年,38世孙潘伯民,名工,字汝里,随晋元帝南渡,始迁至浙江吴兴郡乌程县。至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潘伯祥,字均四,奉旨押运粮草,自浙江至济宁,并和其长兄次子潘荣在济宁北关居住。次年(公元1369年)迁居邹邑西南唐村定居,成为邹邑潘氏的始祖。

伯祥公裔孙至今已繁衍到23代,枝繁叶茂,遍及省内外。仅邹城境内就有安平、潘庄、岳庄、后万村、乔庄、北安上等30多个村庄居有潘氏后裔,嗣裔甚众。

三、潘氏家祠碑刻

    祠内现存石碑刻11通,分别立于康熙58年、光绪31年、民国18年和民国24年。自左至右分别是:  

1号碑为明万历诰封潘缨“中宪大夫”。其子潘榛,壬辰进士,晋、冀、宁监司。

2号碑的背面为中国河工史上杰出的专家,明万历兵、刑、工三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右都御史潘季驯亲撰的《明万历乙末潘氏族谱印》,记载了世谱源流、世系迁居。教诲后代“读忠烈传,当慷慨就义,戳力王国;读孝友传,当蔼然敦睦,刑于有家。即晦影岩穴,亦当积仁累行,砥砺名节”。

3号碑背面为为清曹县教谕潘允渤撰着的《潘氏族谱序》。

5号碑为清康熙58年创建祠堂始记。

6号碑为清光绪33年重修记事。

7号碑为清道光8年(1828年11月9日)御制“龙章宠锡”碑,诰封举人曹县教谕潘允渤之父潘元才为修职郎,其母齐氏为八品孺人。

11号碑“合族公立”,详细记载了庙基占地尺寸和林墓占地情况,时为民国18年。

其它碑刻内容为各支各派世系名录。

四、邹邑籍潘姓始祖伯祥公后裔中的代表人物

     据一九八六年版《邹县旧志汇编》记载明、清名人:

【朱志】(明朝名人)潘榛(1565年—1632年),字麓原,号茂昆,万历20年(1592年)壬辰进士,初任汝阳令,继任青县令,后升任刑曹,山西按察司副使,奉敕钦恤山右,后升任庐州刺史,再拜晋、冀、宁监司。1632年病世,葬于岳庄村西南,当地人称“大坟”。曾修《三迁志》及本邑乡贤名宦祠。着有《灵星门记》、《万历三十九年创建景贤堂记》、《胡侯新修邹志序》、《登峄山》、《谒凫山人祖庙》、《小鲁台楹联》(刻石于峄山“小鲁台”之阳)等著作、诗文。于崇祯五年(1632年)奉旨入乡贤祠。

【娄志】(列女篇)孔氏,邑廪生潘景焕妻,潘重选之母,德足守贞,才能遇变,节孝中所仅有者,康熙34年(1695年),士民公举,知县韩峰起申报上台巡抚李题准建坊旌表,士大夫多有题赠。(1967年之前,邹县西门里大街尚存有潘孔氏“节孝牌坊”,后毁于“文革”)。

【娄志】(明朝名人)潘重选,字君用,邑廪生,潘榛之孙,性至孝,人宽厚,尤工书画,善诗词。康熙34年(1695年)事闻于朝,邀俞旨建坊旌表,从祀乡贤云。

潘樌,字耀南,明朝崇祯年间游击仕至参将,其妻朱氏乃崇祯帝之堂妹,故而府第称为郡马府。

【吴志】(清代名人)潘守廉,乃光绪年间进士,仕至河南主考官。

【朱志】(清代名人)潘允渤,乾隆已酉(1789年)科举人,仕至曹县教谕。

【朱志】(清代名人)潘元东,乾隆51年(1786年)丙午科举人

【吴志】(清代名人)潘承恂,监生,自幼以孝闻,父没母已耄,每庭前嬉戏以博亲观,有老莱子之风。

      

明朝万历至崇祯初年,除潘榛官至二品外,其父潘缨官至承德刑部郎、广西清吏主事,赐封为中宪大夫,其母郭氏赐为诰命,其妻程氏、继室李氏万历34年(1606年)加赠(封)为恭人(《邹县县志》);潘校(榛之堂兄)举人仕至朝城教官;潘株(榛之堂兄)生员仕至冠县知县;潘杭(榛之堂弟)拔员,仕至合肥知县;另有榛之三个堂弟潘梧、潘樌  

、潘森皆为生员,潘槿(榛之胞弟)也是生员……还有顺天府游击、兵部侍郎、知府、知州等枚不胜举。进入清代,取得举人、秀才、太学生、监生、廪生、庠生等各种功名者不下百余人,自唐村迁往外省、市、县者,更是人才辈出,枚不胜举。

村内府第曾有鲁王府、郡马府、侍郎府。另有三处立过功名旗杆。潘氏老林内古墓古碑颇多,其中崇祯“圣旨”御赐碑一通,三千多株六百年古柏,均毁于“文革”时期。支林现存百年古柏四百余株。

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潘氏家祠,自创建以来,历经三百年风雨沧桑,饱受自然灾害侵蚀。经光绪三十一年和民国二十四年两次大修和多次小修,石碑保存完好,殿堂、照壁、门楼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文革”影响,遭人为破坏,至八十年代中期,又因采煤塌陷,地基下沉一米,门前四级台阶及两边嵌石随之整体沉没,古柏毁掉十三棵,主殿屋面漏雨,后墙倾斜,照壁风蚀,门楼受损,院墙倒塌。虽局部加固,仍岌岌可危,令人观为叹之,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