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毛姓网 > 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

毛会建“阳春白雪碑”石匾

时间:2021-3-05 来源:家谱馆毛姓展区

毛会建“阳春白雪碑”石匾 毛会建“阳春白雪碑”石匾  【清】  1979年征集于钟祥一中。石匾长223 cm,宽70 cm,厚22 cm。匾青石质地,长方形横匾式,字体阴刻行楷,“阳春白雪”四个大字居中,是清代游客毛会建客居郢中,向往“阳春白雪”的雅曲,挥毫而做。碑左下刻有“郡博叶莲刻”、“郢客毛会建”,右上题“清康熙壬子清和月”, 其字体布局合理,雄混有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同时,它是现存《阳春白雪》典故的唯一佐证,非常弥足珍贵。湖北省钟祥市博物馆藏。 作者:毛会建,字子霞,别名客仙,江苏武进人。明末名士,曾任乐昌令。清顺治初年避战乱流寓岭海,后来“由黔入鄂”,侨居江夏。工文善诗,尤精书法,喜书大字,年七十余卒。卒后葬于晴川阁西侧香瑞巷通往龟山山坡上。他在晚年热爱晴川山水,重镌岣嵝禹王碑、补树晴川崔颢树、兴来题遍夕阳亭。重镌岣嵝禹王碑在禹稷行宫西侧(通往铁门关),有一座禹碑亭,1986年亭因禹碑而建。何谓禹碑?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后称这块石刻为禹碑。唐、宋时期即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碑赋诗,但许多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且“手摹其字以传”,将此碑摹刻于长沙岳麓书院。其碑文奇特难识,有的说它是“蝌蚪文”,有的说是“鸟虫篆”,有的则断为“篆书”,历代都有人想辨识,但终不得其解。到明嘉靖年间,文人张素看到岳麓书院中的禹碑,感到很惊奇,于丙申年(1536年)带着碑文拓片回家乡云南,送给谪居云南的江南才子杨慎,杨慎释出了全部碑文。此外当时文人沈镒、杨时乔、郎英等亦自谓释出碑文。当时各家所释,大意都是禹受舜命,艰苦卓绝,成功制服了洪水,使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   图八:碑刻部分特写 《阳春白雪》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今之钟祥)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题解:“《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意会郢中城西绝壁而流的汉江,春水泛 波,浪白如雪,云烟飞扬,朝昏万状的情势和郢中文风鼎盛,兰台文化源远流长。“阳春白雪”的传统,亦成为荆楚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的精髓,不断发扬光 大。清《重修白雪亭记》载曰:“玉(宋玉)以文翰侍从叹楚诗不列国风,乃艳称歌曲,窃欲比于车邻驷铁之章,是玉之志也。推其志以名台名亭,亦都人士之志 也。然楚曲亦多矣,《激楚阳阿》、《幽兰绿水》不以名台名亭,而独取《阳春白雪》,岂不以莅民敷政有其仁如春者乎,律身持己有其洁如雪者乎!则台之亭之 者,非徒标郢中之胜,似亦借以风有为者”。 “莅民敷政仁如春风,律己持己洁如白雪”,是玉之志、楚人之志,更是仁者之志、华夏之志耳。 唐•乐官太常吕才解《阳春白雪》曲谱谓:“《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