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马氏家族是灵寿城内的名门望族,自元明清三朝以来名人辈出,曾出现许多为当朝当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达官贵人,明朝兵部右侍郎马从聘就是\该家族中最显赫的功臣,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朝野钦敬,名垂青史,是马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马从聘家族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原有马氏跨街牌楼、马从聘故里碑、马氏祖茔和马从聘墓葬等众多文物古迹(已毁于文革),马家忠烈祠堂保存基本完好,为灵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2009年被县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氏忠烈祠堂
马氏忠烈祠堂位于旧县城南门内东侧(今南门街路东),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9)春,落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系明崇祯皇帝为赠兵部尚书马从聘敕建。该祠堂坐北朝南,硬山顶起脊瓦房,石基砖墙,朱木栋梁,雕花门窗,中供介愍神主;东庑(烈女祠)三楹也为砖木瓦房,较正堂稍矮为介愍公长儿媳赦造。马家忠烈祠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今东庑已毁,仅存滴水厅及正堂,曾被城内小学占用。
马氏祠堂为家祠惯有之二进相连式建筑风格,第一进高6米,第二进高8米,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隔三尺过道。在主次间柱子中间各有斗拱一朵(一斗二升),斗无弧线,昂头呈龙头龙嘴形状,嘴中含一活动木珠;主间次间栏额上分别有线雕狮子滚绣球和二龙戏珠图案;主间两柱底有石柱,础高20厘米,无侧角升起和劵刹柱头上出蚂蚱头;山墙码头有水莲和麒麟砖雕,设计别开生面,造型十分精巧。
抗战时期,日寇为杀害灵寿附近村庄的“支部”成员,误将灵寿镇南合村等村支部的村民拘押在马家祠堂,用战刀杀害无辜村民18人,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马氏祠堂惨案,马氏祠堂见证了日军的侵华罪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马氏跨街牌坊
马氏祠堂原来规模较大,除祠堂建筑群外,城内大街尚有“马公忠节”跨街石牌坊一座和“豸秀承恩”跨街木牌坊一座,均系明朝万历年间崇祯皇帝为褒扬在“灵寿戊寅之难“中殉难的兵部侍郎马从聘而赦建。
“马公忠节”跨街石牌坊位于祠堂南门右侧、城内十字街西侧,为青石料雕刻,四柱三门三坊楼结构,该牌坊中门宽、高各五米余,左右各有一个偏门,宽二米,高三米,双层檐。牌坊中间前后上悬“兰台执法”四个楷书大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字体苍劲、端庄、清秀。落款为“崇祯十二年(1639)赦建,1966年城内村请曲阳石匠监督拆毁。
“豸秀承恩”跨街木牌坊位于城内东西大街(原人民礼堂西侧)祠堂北部约100米处,为松木四柱层檐结构,前后坊额高悬“豸秀承恩”四个楷书大字,为进士王有道撰写,落款:崇祯十二年(1639)赦建。1966年被毁。
民国初期,马氏家族曾聘请卢家洼村卢云师徒三人对跨街木牌楼进行过重修。卢云师徒的木雕工艺很有造诣,光绪年间被征召于正定府修造行宫,雕刻的正展门首的《龙凤匾》栩栩如生,时人称绝。经他们重修的马氏跨街木牌楼明显超过原建水准,马氏合族欢欣,睹者无不赞叹。在十字街往东,另有一座木牌坊,与皇帝赦建牌坊规制相同,稍矮,为马氏家族所建,历年保存完好,“文革”破四旧时毁之。
马从聘故里碑
马从聘故里碑位于小东关接官亭前(新开街与古城南街交叉口角)西侧,该碑高2.68米,宽0.85米,厚0.2米;碑座高0.4米,宽1米,厚0.4米,碑帽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篆刻“万古流芳”四个大字,上书“康熙十八年谷旦”,中书“明赠兵部尚书马从聘故里”,下款:灵寿城内马氏合族立石。碑阴铭刻马从聘传记。毁于文革。
马氏墓群与马介愍墓葬
据《县誌》记载,马氏墓群位于县城东北方(今化肥厂一带),墓丘达百余座,占地52800平方米,西邻县城,东、南、北部均为肥沃、开阔的农田;墓道两旁置有石人、石马、石羊和石龟驮碑等石造文物,坟墓数百丘,墓碑林立,古柏参天,肃穆森严。明赠兵部尚书马介愍墓葬坐落在马氏墓群内,为崇祯15年奉旨修造。墓碑两侧各立有覆莲望柱、华表和守墓石狮、石虎;墓前有山东按察司副使(灵寿人)张国土撰写的遒劲有力的墓志碑。文革前曾有郎氏一家在此看守墓地,耕种着墓区内的20多亩农田,墓地曾一度保存较好。文革中马氏祖茔曾遭破坏, 70年代灵寿县化肥厂在此建立后,坟丘全部平毁,抹去了马氏祖茔原有的历史陈迹。
马从聘为官刚直不阿,鞠躬尽瘁,忠君保国,朝野钦敬,是大明王朝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马氏家族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虽然“马从聘故里碑”、“马氏跨街牌楼”、“马氏祖茔”“介愍墓葬”等马氏珍贵文物均已在文革中遭到毁坏,但马氏忠烈祠堂保存基本完好,损坏的文物史料犹存,仍不失为我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待马氏后人及有关部门积极恢复开发损毁的马氏珍贵文物,让马氏文化为发展灵寿的文物旅游事业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