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陆夫子祠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陆姓展区
陆夫子祠又名陆文安祠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在荆讲学的地方,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为祀陆九渊而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就其书院改建词。后多次维修整饰。寺北邻文明湖,南靠烈士陵园,门前有雕栏石桥,其下流水潺潺,柳松掩映,古雅不群。
修缮结构 编辑
1993年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基础上,投资121.7万元,祠内现有荆门历代名宦陈列室、张自忠纪念馆,盆景园1993年修建于荆门历史上的唐安古寺和绎志园的遗址上,占地1公顷,由勋、榻、楼、阁、廊等十五组青瓦白墙红柱的仿清建筑体组成,是进行盆景生产,举办大型展览和市民休闲的场所。[1]
祭祀人物 编辑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酉)人。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曾讲学于贵溪象山,时称象山先生。哲学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绍照二年(1191年),主管荆门军,请准筑城,整军习武,革除陋习,减免税捐,“设象山书院,听讼于此,讲学于此”。政绩甚著,人多爱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就其书院改建词。后多次维修整饰。占地500余平方米。四合两进,有门厅、正殿、后殿、厢房、耳室等。正殿高大宏伟,雕梁画栋,瑰丽无比。寺北邻文明湖,南靠烈士陵园,门前有雕栏石桥,其下流水潺潺,柳松掩映,古雅不群。
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婚丧祭仪行于家”(《宋史•陆九龄传》)。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第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学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韶,字子美,因讲学梭山,学者称梭山先生。《宋史•陆九韶传》说他:“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他主持陆氏家政,对家规家教执行甚严,治家经济也有良法。他为学主张“切于日用”,“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宋元学案•梭山日记》)。并且雅好古学,“读史,知历代兴衰治平措置之方。”(同上)
陆氏家风,笃实严谨。他们对当时的士风颇为不满,所以其为学不是以科举中榜为目的,而为履于日用,指导人生。陆氏兄弟没有直接的师承,他们自相师友,相互提携。他们以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作为根底,在日用人生中相互影响,并注重对心与理关系的体悟。可以看出,陆九渊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家庭背景下生活,其心学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殁后,谥为“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