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龙姓网 > 龙氏宗祠 龙氏宗祠

云南昭通龙氏家祠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龙姓展区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湾村,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城墙内占地26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并有门楼、粮仓、月牙池、花园、碉楼、网球场、城墙、护城河等附属设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家祠,坐落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境内。1982年全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龙氏家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云任云南省主席前,龙老太君已驾鹤西去,1928年底,龙云为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先将母亲的灵柩迁葬于昭通簸箕湾小松山正北边后,1930年在回龙湾选址建家祠。龙云修造的龙氏家祠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义和孝的诠释,唤起家族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家祠成为家族的精神家园。

占地面积

龙氏家祠占地26.5亩,由龙云的胞妹龙志桢负责修建,祠堂于1933年完工。宅院及附属工程1935年因龙志桢病故停建,1938年龙云派次子龙绳祖和时任云南省昭宣师管区副司令的陈纯初继续修建,于1942年全部完工。

1943年5月,龙云携全家回昭通祭祖,受到昭通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龙云以彝族弑牛最高礼节,祭拜了龙氏列祖列宗,尔后龙云全家来到小松山为母亲扫墓。龙云回到昭通的时间并不长,在龙氏家祠里仅住几天时间里,他在接待了昭通政府要员、亲朋好友和乡绅代表,龙云在家祠里发表两个多小时演说,畅谈了抗日救亡及自己的主张。

祠堂构造

祠堂是龙云家族祭祀和举行重大活动的专用场所。由三进院落构成四合六天井,包括照壁、卷门、过厅、两修缮后的龙氏家祠正殿厢、正殿。过厅前雕有"五龙捧圣"石刻,正中悬挂陈荣昌书"龙氏家祠";正殿单檐歇山式,覆琉璃瓦,屋脊饰二龙戏宝,殿前石砌月台,饰栏板望柱,置有蒋中正书"封鲊丸熊"等匾额和章太炎等人题写的楹联,殿内供龙云祖先牌位。

宅院,为传统的四合五天井建筑,包括正房、倒座、两厢及东、西两角碉楼。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构件中柱、础、槅扇、雀替、挂落等或镂雕人物故事、瑞兽芝草、博古图案,或彩绘云龙、珍禽、小景,反映了当时云南在木作、石雕、绘画等方面精湛的艺术水平。

 后期维护

2005年,有关部门对龙氏家祠进行实测。由于历史的变故,使用单位较多,对家祠内部结构改动较大,特别是门窗、门栏、台阶破坏严重,致使龙氏家祠建筑遗留的资料十分有限。2006年,核心主体修缮工程正式动工,分三期进行,共用修缮经费1100万。2008年底,中共昭通市昭阳区委决定将龙氏家祠移交给昭阳区文联管理,区文联遵循文物保护法十六字方针"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不改变祠堂房间格局的情况下,合理布置房间展板,让更多的参观者都能直观的了解龙云及民国昭通的历史。如今原貌修复的龙氏家祠得到较好保护,它不但是近代标志性建筑,艺术的殿堂,也是研究云南近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龙云作为昭通人,在昭通建家祠的目的是告慰养育自己母亲的在天之灵,家祠从设计到建成长达9年。建筑保留中轴对称,两侧排列整齐的结构,院落排列有序,各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又有民族元素。主体建筑为砖、石、木结构,廊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装木板卷顶棚。清水墙壁勾白灰古朴庄重,整个家祠梁枋交错,屋脊纵横,既典雅华丽,又能相互包容,博采众长,将中西文化,民族的精髓与孝文化有机的结合,多元文化中在龙氏家祠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家祠魅力

云南的祠堂比比皆是,而龙氏家祠其建筑设计理念却十分独特的。龙氏家祠建筑魅力经久不衰,能立足今天,是龙云遵循了传统与开放并存的原则,才使它有较长的生命力。一个家祠能汇集中西方艺术、少数民族文化、儒家道家的思想,历史典故丰富而鲜活,这正是龙云超前的思想和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它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址考究

龙云是彝族人,其祖籍地没有建家祠的习惯,龙云任省主席后,采用了汉族家祠的规制,在昆明请了风水先生选址于昭通回龙湾,利用南边有烟堆山作屏障,将家祠置身于此千亩良田边,特别是一股天然的龙泉水,四季长涌,恩泽周围的百姓。

但是北边的低洼处会蓄积混沌死水,流不出去,涝灾年年泛滥,龙云命胞妹龙志桢在田中筑了一道六、七公里长的坝埂,种了上百的梨树、柳树,起名"汶埂",至此龙氏家祠周围的水也就有了流向,不再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