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廖姓网 >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

长命水廖氏宗祠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廖姓展区
长命水廖氏宗祠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08年11月21日 第 1186 期 B8版

  

  

廖卓枢对宗祠感情很深。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走在长命水村的白兰桥村道上,我们不由怀疑自己是否仍在乡村。

     眼前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一边种着郁郁葱葱的绿树,一边盖着整齐漂亮的洋楼。廖氏宗祠就藏在这些小洋楼中。在它的身上,你找不到岁月的皱纹,它光鲜的外表掩盖了骨子里的沧桑。

地名中的廖氏渊源

     走进祠堂,抬头便见一匾额,上书“长命水”三个大字。

     长命水的村名皆因其辖属邱屋村有一沙井泉,清水长流,周围村民喜欢饮用此水,以祈望长寿,称其长命水。这里是中山境内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廖姓是当地的大族之一。长命水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石榴坑、白兰桥、龙贡和邱屋。但廖氏宗祠重修筹委会的廖卓枢会长却将“石榴坑”、“白兰桥”和“龙贡”分别写成了 “走马墩”、“耙栏桥”和“龙共”。起初,记者还以为是他笔误了,直到翻阅《中山地名志》后,才知其中有段“古”。

     据传,石榴坑原为陈姓人建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紫金县廖有怀迁此定居,因见村前田中有9个泥墩,状似跑马,故将该村初名为“走马墩”。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村民见村西山沟旁生长有一棵大石榴树,为寓意吉祥又多子孙,才改称今名。

     白兰桥的得名也与当地的廖氏一族别有渊源。清雍正元年(1723年),廖启元从紫金县迁此建村,在河溪上筑独木桥,上置栏杆,称耙栏桥,该村因而得名。直到1949年后,当地人才以方言“白兰”与“耙栏”谐音而改称今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一群廖姓人从白兰桥迁出,搬到邻村。因村后山冈逶迤起伏,如群龙蜷伏,故初名所到之地为“龙共”。直到1949年后,村民才以“贡”与“共”谐音,改称今名。

清明祭祖近年复兴

     “廖启元在我村开枝散叶后就建造了这座祠堂。”廖卓枢会长说。我们的眼前是一间两进布局的建筑。它虽然古老,但不见岁月沧桑的痕迹,廖卓枢告诉记者,祠堂刚刚翻新两年多。之前,原本的木梁被白蚁严重蛀蚀,唯恐建筑倒塌,在会长廖兆安的带动下,该村募得四十多万元对其进行了修葺,并在祠堂的后面盖起了一座小楼,作为祠堂的房产,通过对外出租六间房屋获得收益,以作每年祭祖的部分活动经费。

     廖氏祠堂左侧庑廊的墙壁上挂满了清明祭祖时的照片,场面非常热闹。“解放后,祭拜祖先的活动曾经一度停止了三十多年,近几年来又恢复了。”廖卓枢高兴地说。廖兆安的父亲曾经是廖氏一族清明祭祖的主持人,现在儿子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每年,他都会出七八只烧猪,祭拜完祖先后就分给族人。”据称,一家中男丁的数目往往影响所分得的烧猪肉的份量,体现了客家人传统观念中对 “延续香火”的重视。《礼记》中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根在中原的客家人深受中原古风影响,传宗接代仍被许多客家人视作婚姻的重要目的。

     廖卓枢告诉记者,至今,当地人的婚俗中依然保留着许多客家传统特色,比如,自结婚之日起至第三天要 “返面”,陪郎、新郎需陪新娘回娘家看看。结婚七日之后,又有“七朝”,又有娘家的亲戚们上门去看望女婿一家。

     在一些庆贺场合,乡亲们仍然可以听到客家山歌。廖卓枢本人就是一位山歌发烧友,随身携带的一本黑色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新作的歌词。记者翻阅发现,这些歌曲除了歌颂新人新事外,还有许多教育后代的话语。“各位长者要知情,教育贵子去做人,教育儿子一定要严守纪呦,贵子肯定会出贵人 。”廖卓枢特意向记者表演了一首,他洪亮的歌声,在祠堂内久久回荡。

世彩堂内岁月静好

     “以前这里放着一百多个神主牌,后来都不见了。”廖卓枢指着祠堂后殿的神龛说。如今,这里只放着一个排位,写有 “汝南堂上历代祖先之神位”。它的正上方,悬挂有“世彩堂”匾额,两边悬挂一副对联:“世祖钜鹿郡源远流长铸辉煌,彩堂长命水根深叶茂添瑰丽”。

     这些堂号和堂联之中是否透露出廖氏一族的来历?记者通过资料搜索得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风俗通·姓氏篇》一书中有记 :“廖氏,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 ,盖其后也。汉有廖觊,为钜鹿太守。今南剑衡山,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廖氏一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今河南省唐河县),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世彩堂”是主要的廖氏堂号之一,“世彩”一词具有“长寿而有福气”的含义,古人认为,“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相传,在北宋期间,廖氏一族出了一代名臣廖刚,其曾祖母和曾祖父分别享年93岁和88岁,因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廖刚便将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也喜欢用 “世彩堂”作为堂号。廖卓枢告诉记者,本村的舞狮队也名“世彩堂”,他们时不时排练,道具行头就存在祠堂内。

     然而,不是所有的祠堂都享受到“世彩”的福气。廖卓枢介绍,长命水一带的自然村过去皆有祠堂,但经过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仅有白兰桥的廖氏宗祠保留下来。在那动乱年间,它曾经做过牛舍、饭堂、仓库、学校……面貌多少有些改变,廖卓枢自己也不大记得祠堂内的原来装饰,祠堂内的堂联等也在那个时候遗失,目前的装饰都是根据村中长者的回忆重新添置的。现在,修整一新的祠堂已成为当地的老人活动中心。听廖卓枢介绍,当地人老有所养,福利不错。每天,噼啪的打牌声伴随着这座建筑。岁月静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