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廖姓网 >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

连州-静福山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廖姓展区
陈光大二年(568),廖冲去世之后,乡民将其静福山的居所改建为道观。

  唐代,皇家李氏得天下,自认老子李聃后裔,大兴道家。连州延真观、真祺观等,始建唐代。宝历元年(825),原翰林学士蒋防移连州刺史。期间,“慕先生至道,登先生旧山”[6],撰《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铭》。宋初,贬连州文学的姚铉将此文编入《唐文粹》,使其得于传世,今为研究静福山与廖冲的重要文献。

  早在先天、天宝年间(约712~742),唐玄宗御用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记载: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属范真人所治处。

  上文的“抱”、“范”是错字,当为传抄之误。据蒋防撰碑可证:抱福山,本是“静福山”;范真人,原为“廖真人”。否则,二字之误,谬之千里,宋代道书《云笈七签》即沿此误。

  究其缘由,静福山由于廖冲“修炼成仙”的神异,被列为道家第四十九福地。

五代,杜光庭《道家灵验记》卷二《静福山分界验》记载:

  廖冲裔孙廖神缴,绍绩居茸,香火精虔,以为州里所重......

  可知,唐代静福山道教与廖神缴深受民众崇拜,被地方官府重视。

  晚唐之后,静福山道家文化对周围人群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有名的是连州籍宰相刘瞻兄弟。刘瞻之兄刘[目+替]、弟刘助都得道成仙,《云笈七签》等道书载有“相国刘瞻梦天尊言再居相位验”等刘氏兄弟传奇。御用法师廖法正不爱高官厚禄,仰慕廖冲道骨仙风,从衡山来到静福山,搭庐修炼,最终“白日飞升”。

  五代,于静福山读书的黄损兼学道法,“著三书,号曰《三要》,大约类《阴符》、《鬼谷》”[7]。后游庐山,有老者对他说“此子有道气”。苏东坡在虔州听赖布衣说连州黄损成仙三十二年后回家题诗壁上的故事,载入《东坡志林》。静福山人孟宾于仕途不顺,辞去淦阳县令,“归玉笥山,着道士衣”[8]。

  宋代,朝廷为抵御外族入侵,尊奉道家,巩固统治。在真宗、徽宗时期,道教最为兴盛。惜字如金的南宋官修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载有静福山的“廖真人祠”、“梁廖冲飞升碑”、“虎跑泉”等八个条目,足见静福山的兴盛与影响。

  “自梁迄今之久,真君去此且数百年矣。岁时凶荒潦旱疫疠,惟真君是依以无灾”[9]。元丰元年(1078)春,大旱,连州知州杜扞亲率僚属至静福山求雨。礼成,天降大雨。滋润禾苗,挽救百姓。杜扞上奏朝廷,“真君之灵感应,若此因表其事于朝,诏以灵禧之号加焉”[10]。神宗大喜,赐号“灵禧真君”。端平元年(1234)春夏,大旱,御用道士白玉蟾弟子、连州知州留元长至静福山求雨。礼成,天降甘霖。庄稼重生,拯救黎民。官民募资,重修殿宇,焕然一新。“每岁时凶潦旱疫疠之为虐,必以告真君,未尝不应”[11]。有求必应,愈传愈神。连州官员上报朝廷,使廖真君获得皇帝褒扬,列入官府祀典。上下呼应,万民敬仰,促使静福山道家走向了鼎盛时期。

  北宋,是连州封建经济鼎盛时期。矿冶业发达,银场、铜坑盛产银铜锡等。《宋会要辑稿》记载,元丰元年(1078)产铅一百六十四万多斤,占全国产量百分之十八,居全国第一。同时,农业生产多一年两熟,农耕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占广南东路第一位。静福山所在的保安镇,是勾通岭南与湖湘的水陆要津,是广南东路七十八个镇场之一,设有收取商税的“务”。

  今天,人们知道廖真君是不能施法解救旱涝之灾。但是,从中可知当时静福山周边地区确是宜农宜商宜矿的乡村、商埠和矿冶场。农商矿冶的繁荣,促进人口增殖,继而产生更多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是静福山兴旺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