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关姓网 > 关氏源流 关氏源流

蒲坂关氏渊源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关姓展区
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蒲坂关氏起源有二:一为颛顼的后裔董父为帝舜豢龙,被封为豢龙氏。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通霄在酒池旁长饮,不理政事。贤臣关龙逄劝谏触怒夏桀,惨遭囚杀。关龙逢的后代即以关为姓,相袭下来。另一种说法是以官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大夫君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后,也追随老子成仙去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称关氏。

历史记载  

 关姓传入福建,最早于唐贞观年间,福州长乐郡中都督府刺史关长信,此后逐渐繁衍下来,沿袭至宋,便有平海州(军)知事,泉州府知州事关咏,建阳县知县关晋等涉及八府二州二十四县,均有关姓人家徙居。

蒲坂关氏始自山西省蒲州(今边城市)。约在宋末元初,避胡南迁,滞留在江南一带。元中叶,传到关宋奎,生六子,四子元棠出任兴化路海防府同知,五子元荣出任浙江省参政。元末,当朝暴政,元荣见元朝气数将尽,天下必将大乱,乃弃官遁隐。到浙江、江西交界处寓居。其时六兄弟均纪以六十名,即用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这六个带六十的名字,作为隐名,分别徙居于江西、福建、广东。为了将来同宗相认,起了三个堂号,曰蒲源、蒲渚、蒲清。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为伯支,堂号曰蒲源,留在江西;六十七、六十八二人为仲支,堂号蒲渚,居福建;六十九一人为季支,堂号蒲清,往广东。蒲渚一支,原分浙江、福建两处,六十八公弃官后,偕二子五十二、五十三南下福建,投靠其兄六十七公于兴化。其时,六十七公已挂职,兄弟俩就地寄寓于尚阳宫(今福清桥尾),后继迁莆田待贤里之游龙山,即今园顶、园下、坂尾一带,结茅为庐,名其地曰蒲坂。时为明洪武二年。这便是蒲坂关氏的渊源。

这里的人们示关羽为圣祖,建关圣之庙为家庙、祖庙,奉祀圣祖者比比皆是。最突出的是园顶村的夫子祠和园下村的武圣庙。

夫子祠  

 夫子祠兴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63年前后)。1982年由海内外裔孙筹资重修。该祠主庙二进三椽三门结构。1986年又建外宫房、化装室、厨房、戏台等,宫前埕地600多平方米。祠宇小巧玲珑,祠内匾联题字雄浑有力,匾形额态各异,祠中护栏、围屏均雕刻三国人物故事,图像精巧清晰,生动逼真。各处匾联充溢着颂扬圣祖功勋佳句。

武圣庙  

编辑 武圣庙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该庙建后曾一度香火鼎盛。1985年毁于火灾。1986年筹资重建,1988年竣工。庙为二进三椽三门构造,埕中建有露天戏台。庙前中阶嵌一石雕盘龙丹阶,一对石狮雄踞两侧,前廊置一对蟠龙石柱,云水间又雕八仙过海形象,雕艺精湛。正殿后帐端坐气宇轩昂的汉前将军戎装坐像,其左侧侍立关平捧印,右侧为周仓手提青龙偃月刀,后排供奉三皇塑像。整个庙宇庄严肃穆,画梁雕栋,飞檐流丹,彩灯点缀,金碧辉煌。

蒲坂关氏宗祠  

被列入《八闽祠堂大全》的蒲坂关氏宗祠,是一处集中展现关氏文化的场所,也是现今关氏族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它坐落于园顶村内,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族人扩建,1913年再次重修。现祠宇始终保持古建筑风貌,1930年祠宇曾充作蒲坂小学校舍,延至1987年。不少徙居海外的族裔都在这里受过启蒙教育,他们每每回乡谒拜,都会追忆起童年寒窗的情景。祠宇于1994年再次进行修葺。现祠貌崭新明亮,环境幽静而富有文化内涵。祠宇临面五间宽,开三大门,西厢房突出檐下,置圆窗。大门西侧立一对石鼓,祠内分上下厅,中隔大天井,上厅西侧隔侧室,其右侧为荣誉室,左为资料室。堂后建碑位台座,置放四排木主位,后墙中间绘开科始祖次其、次贤公像。正厅中间排设客座,以接待客人。西边墙上挂满关氏渊源资料及族人图片等,资料室珍藏各类族谱史书等达千余册,订阅各种报刊10多份,形成浓浓的文化氛围。祠中楹联亦具特色,中大门联曰:“蒲渚源长奕世绵瓜绵瓞;瑁峰秀发清时为凤为麟。”中堂两幅联语是:“百代宗 蒲坂溯源远;万家灯火霞溪世泽长。”“统绪绵延继序常怀祖泽;规模远大承家用迪前光。”这前一幅道出了蒲坂关氏源流瓜葛,后一幅联乃是蒲坂关氏自二十一代表字序列排行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