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谷姓网 > 谷氏源流 谷氏源流

谷氏姓氏渊源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谷姓展区

谷氏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西周时期古贤士伯益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伯益一作伯翳、大费,是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氏,系夏朝东夷族首领。
伯益长于畜牧、狩猎,在舜帝执政时期被任为山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协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被赐姓嬴,后被选为大禹的继位人。
大禹逝世后,伯益在夺权斗争中,被大禹之子夏启攻杀。
西周时期,由于伯益的裔孙非子善于养马,周孝王姬辟方执政时期(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对其十分赞赏,将其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一说今陕西泾阳),因称秦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
秦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地为姓氏者,称谷氏、秦氏,后分别建有秦国和谷国(今湖北谷城),于曼姓邓国为邻。嬴姓秦国在春秋时期为公爵,嬴姓谷国为伯爵。
到春秋时期,谷国的后代中已经开始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即称谷氏。谷国后被楚国吞灭,其王族后裔子孙及国民中多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植物,出自古代农耕氏族部落,属于以农作物名称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穀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穀”命氏,其后裔子孙遂称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春秋时期薛国君主薛献公任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颛帝少子阳封于薛,故以为姓,夏朝时,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亦封于薛。”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故而,世人称奚仲为中国的造车鼻祖。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畛,复于薛国,爵为侯。”薛国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都城在官桥镇一带。
周敬王姬丐九年(薛献公任谷六十四年,公元前511年)农历4月,薛献公病逝,属于春秋时期诸侯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者。当时的晋定公姬午还专门派遣大夫荀跞前往吊唁。
在薛献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周显王四十六年(齐威王田因齐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薛国为齐威王出兵所灭。任姓薛国自薛畛开始,相传三十一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郤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典籍《鼠璞》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郤氏,为晋国王族,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三郤”。
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二十五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晋献公出兵迎战侵扰晋国边境的狄族翟人,战斗中,公族子弟姬叔虎奋勇当先,率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以功把郤邑(今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姬叔虎后在郤邑建立了郤国,为子爵,史称郤子,传到儿子郤芮的时候,开始以邑为氏称郤氏,郤氏家族是当时晋国的世袭公族。
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期间(公元前580~前573年在位),郤子的后裔“三郤”为晋国大夫,分别是郤锜、郤犨、郤至。
“三郤”家族为晋国驰骋沙场、操持政务、出使列国,堪称晋国的中流砥柱,是晋厉公的左膀右臂。但由于三郤家族太强大了,以至于国君所不能容忍,因此三郤最终走向了覆灭。
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三郤”家族被晋厉公所灭,其子孙族人四散迁逃,有去掉“邑”偏旁改为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之孙文伯谷,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文伯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鲁国公族大夫庆父的孙子。
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鲁桓公四子,次曰庆父。庆父生穆伯公孙敖,敖生文伯谷、惠叔难。”
文伯谷亦是鲁国大夫,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伯谷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谷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子姜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姜雍,是齐国著名君主齐桓公姜小白之子。
楚成王三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司马子西领兵攻伐宋国,围困缗邑(今山东金乡),接着又出兵与鲁国军队联合攻齐国,取齐国谷邑(今山东东阿),之后把齐桓公之子姜雍安置在谷邑,并以申公叔侯留戍。
齐桓公其他七子一看楚成王对兄长很号,皆奔楚国,楚成王尽以为大夫。从此,楚成王加强了对齐鲁之地的控制。
在姜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古代穀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个古博陵郡(今河北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穀梁城(今河北安平),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穀梁氏。在古代,“穀”是“谷”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
春秋时期以后,谷梁氏逐渐省文简化演变成单姓谷氏、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谷梁氏的代表人物为谷梁赤,战国时期鲁国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书《谷梁春秋》,今称《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对《春秋》的解释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其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即《谷梁春秋》。
史学界一般认为,《春秋谷梁传》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期才最终成书。
《谷梁春秋》为今文经学派代表著作,起述于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终记于鲁哀公姬将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文笔体裁与《春秋公羊传》相近,皆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今学界大多认为,其持论比《春秋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第八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尾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记载:“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
公子尾孙是姜太公的后裔,战国时期的夹谷,在今山东省莱芜市,其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夹谷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吐谷浑氏、谷浑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吐谷浑氏、谷浑氏部落中人有改为汉字单姓谷氏者,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东夷族,出自唐朝时期东夷族谷那氏,属于省文简改为氏。
唐朝时期,有一位具有“九经书库”之称的大学者谷那律,复姓谷那氏,是史称汉朝时期的东夷族谷那氏族人。
谷那律,公元?~650年待考,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在唐朝贞观中期升迁为国子博士,博通群籍,宰相褚遂良称其为“九经书库”。后来的“盛世鸿儒”孔颖达在奉诏撰写《尚书正义》之时,谷那律也是参与者之一,官至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
在谷那律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当中,多省文简改复姓谷那氏为单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沈谷氏,亦称彻穆衮氏、沈佳氏、申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族,以姓为氏。
金国被蒙古、南宋联手攻灭后,山只昆部族被裹掠归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
在明、清之际后金政权建立之时,蒙古族山只昆部即归附佟·努尔哈赤,改称沈谷氏,满语为Cemgun Hala,其后即已冠汉姓为谷氏、沈氏、申氏、穆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喀尔库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夹谷氏部族,满语为Karku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多为谷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吴扎氏,以地为姓,世居吴扎拉(今黑龙江左岸俄罗斯乌扎拉山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 Hala、或Wuza Hala,汉义“谷物”。
鄂温克族、满族吴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谷氏、吴氏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伯益、姬叔虎、文伯谷、姜雍、子谷、谷梁赤、公子尾孙、谷那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