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甘姓网 > 甘氏源流 甘氏源流

荷湖甘氏源流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甘姓展区

荷湖甘氏源流

             

      现在荷湖乡甘姓人口最多。据1984年全乡年报统计,全乡共有95姓,计15765人,其中甘姓1967人。荷湖乡社里是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甘氏十七世子孙伯原、伯劝、伯庸、伯功、仲巽、仲震、仲振、仲异八兄弟从层源(今丰城市石江乡层源村)迁来的,人称“社八家”。因为村子地盘不大,人口发展的太多了就要往外迁。附近沙窝、教塘甘姓就是社里甘氏的分支;铁路头圩场也是社里人开辟出来的。相传明朝初年,有一社里甘姓铁匠由此路过,见此地水陆交通便利,便携眷属在现今的铁路头下街粮管所处开一铁匠铺,故名铁炉头(后演化为铁路头)。因生意兴隆,子孙繁衍,清朝中叶铁路头就发展为繁华的集市了。当地有一首民歌反映了这个情况:“唐末建村在凌上,甘氏开炉在铁路旁;开山造田千万亩,繁衍生息人丁旺。”还有秀市乡井门小骁村甘姓也是社里的分支;甚至分支到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区去了。

           

             

      社里甘氏子孙本来有好几房,但到1949年前只剩下了两大房。“慎斋公”这一房有三大家:一是根六堂六兄弟,二是学麟、兆麟、梦麟几兄弟,三是德元、财元和佑生几兄弟。这一房冬至大家在一起祭祖。另外一房也是三家:一是根生、菊仔、春仔等几兄弟,二是有生一家,三是康龙一家。这一房冬至也在一起祭祖。到清明节和腊祭时,则全族一起祭祖,扫墓。春节时则合族在祠堂团拜。全村不足两百人,根六堂一大家的人口占了全村的

      一半左右。    

              

      社里甘氏在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岁第十七世甘伯原修第一次族谱。民国十三年(1924年)甲子岁修第七次谱,主修人为三十三世甘人端。参加联修的有沙窝、教塘、湾里、小骁等二十八支,规模很大,资料丰富而完整,质量最高。1988年社里村甘氏又和教塘、湾里等几支联修了第八次谱,社里三十五世甘蔚芝为主修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社里村甘氏在外面的各家大多数没有参加,资料不全,但也算完成了全族的有件大事,功不可没。

              八次修谱,从中可以看到社里村甘氏的源流与发展。

             

      社里甘氏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前,主要是种田,兼给荷湖商店推车做脚夫,几乎没有一个读书人。他们去桥东推棉花,每车推两包。据说,太平天国起义,各地兵荒马乱,桥东棉花庄老板将银元财宝藏在棉花包里,因为没有注意,误把藏有银元财宝的棉花包发了货。社里的脚夫觉得有个棉花包特别重,怀疑棉花庄老板弄虚作假塞了砖块石头在里面。恰好推到自己村上时天已黑了,准备检查一下第二天送去荷湖,一打开发现棉花包中藏有很多银元财宝,喜出望外。“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一夜之间社里冒出个大财主。从此买田置地,修建住宅。到了二十八世甘慎斋,生了三个儿子:高照、高熙、高杰。这时发现村子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煤矿,村里人就一面种田,一面挖煤,收入颇丰。三兄弟分家后都有丰厚殷实的家产。老大高照生了六个女儿,陪嫁把家产陪穷了。老二高熙喜欢赌钱,把家产赌光了。他们把田产、房屋卖给了老三高杰,使得老三田连垅,屋连片,山连山,成了全村的首富。高杰生独子千槐,千槐生独子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