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丰姓网 > 丰氏源流 丰氏源流

丰氏源流之三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丰姓展区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丰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典籍《诗•大雅》中记载:“丰水东注。”丰水,是古代对中国北方一条河流的称谓,源出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秦岭山脉的鄠南山丰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实际上是渭河的一条支流。这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注》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于渭,通作沣。”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西伯侯都城迁到沣水西岸的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部),其地后来成为宗周的重要地域组成部分,最后以沣水流域为根据地,孕育并使姬姓周族发展壮大,最终灭了殷商王朝。

在沣水流域之丰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沣氏,后简为丰氏相传。

源流六 源于姞姓,出自西周初期姞姓丰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还有一个姞姓丰国。关于这个丰国,著名的虢国墓地发掘主持人姜涛认为,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以“室叔簋”铭文为证:“室叔作丰姞旅簋”。这件“室叔簋”是室叔为其妻子所铸造的青铜器,其妻为丰国人,该丰国为姞姓,故称“丰姞”。不过,该姞姓丰国的故址到底在什么地方,本书亦未曾考察清楚,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朝墓地中出土了一件簠,即史学界所称的“丰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相同,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通高21.6厘米,口径25.8×31.4厘米,腹深7.4厘米。器、盖对铭,共有三行十四字:“丰白(伯)盄(叔)父” “乍(祚)(簠)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 “丰”,显然即为国名,“白通(伯)”为排行老大,“盄”通叔、淑,美好之意。丰伯,即为丰国贵族,伯、叔父为其字,或爵位。“乍”是簠在金文中的自称。另外,“簠”在古代又称钴、祜等,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该“丰白簠”上的铭文字体流畅、秀美,极富有艺术魅力,是一件稀有的上古文化珍品。“丰白簠”,已经证实为姞姓丰国所铸造。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大多一夫多妻制,在嫁女时还有一种叫“媵”的制度或习俗,即“陪嫁”。不仅有媵女,还有媵臣、媵物。如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时是与其同姓的友好诸侯国送来的陪嫁女子。这在史籍《左传•成公八年》中有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在史籍《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丛。”即一国嫁女,同姓国皆媵嫁。姞姓丰国的国君在历史上多在周王朝为卿,因此“丰白簠”很可能就是该丰国君主为媵兽国之女孟姞所制作之器。

在该丰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