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
一、满族姓氏的基本概况
满族姓氏,也是构成满族民间氏族团体的称号。现在我国的满族人口中,历史上由女真、蒙古、索伦、汉、朝鲜、等,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其主体本分的祖先来自古代女真族。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同一氏族内血缘关系的称谓,即为血缘集团的称号。满族这种血缘团体的名称称之为“哈拉(hala)”即血亲氏族,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氏族。但,随着氏族内部人口的日益繁衍,新增加的人口就必须脱离本氏族,外出谋求新的生活。由此,一个氏族又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这样分裂出来的氏族子系分支即称为“穆昆(muK!n)”就是分支,也可理解为原氏族下的小家族。原氏族“哈拉”本身既有自己的名称,这种称谓也被叫做“哈拉”,即氏族姓氏。当本氏族的“穆昆”分裂出去以后,为了与原氏族进行区分会在原有氏族姓氏的前面或后面填加专署名词,由此产生更多新的氏族姓氏。这些氏族如今也作为单个的氏族而存在;而包括一切女儿氏族的最初的氏族,则作为胞族继续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四卷85页)。
由于,氏族组织的不断分裂,满族的姓氏就不断增加。再到后来一些分化出来的远亲支系与原始的宗亲已经相当疏远,于是自行更改创造出新的姓氏。有的是已地名为姓,如:宁古塔;哈达;等。有的是以图腾动物为姓,如:纽古录;尼玛察;尼莽古;等。有的是以天象季节为姓,如:阿克占;乌席哈齐;等。也有的是模仿汉族姓氏,如:马佳;章佳;松佳;等。根据《八旗氏族通谱》与《皇朝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录,满族姓氏约有650个左右。建国以后随着社科学术界的研究发现,加上脱谱姓氏与外来姓氏在内满族的姓氏可多达700个左右。
二、改为安姓的满族老姓简介
【安佳姓】
安佳[安佳,读音作ān jiā(ㄢㄐㄧㄚ),满语为Angiya Hala]
1.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安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安佳氏,满语为Angiya Hala,世居普塞屯村(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河流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前,满族、锡伯族安佳氏即已经多冠汉姓为安氏。满族安佳氏隶属正黄旗,亦有分属镶红旗者。
2.郡望:
呼玛县:因呼玛河得名。“呼玛”,又称“呼玛尔”、“库玛尔”,系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意。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属肃慎国;汉朝至三国时期为挹类;晋朝时期(公元386年),鲜卑族人在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大部分地方建立北魏王朝,居住在黑龙江上游的室韦人隶属于北魏王。隋、唐时期,室韦部向唐朝纳贡,公元630年唐朝营州都督薛万淑派人招抚东北诸部,此后,唐王朝在室韦部设都督府,归平卢节度使管辖。辽国时期时灭渤海,室韦部归附契丹,辽国政府在室韦部设节度使,归西路招讨司管辖。金国时期,在黑龙江流流域设置蒲与路万户府进行管理。元朝时期,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家族的世袭封地,呼玛归属于此。明朝时期设奴儿都司,下设诸卫,当时在呼玛县境内设了方山卫。清朝初期,把大部分地区编入满洲八旗,以牛录为基层单位,设牛录章京(即位领),满清政府对居住在呼玛尔河及注入黑龙江的各河流域的鄂伦春部落的管理,统归牛录章京管辖;清入关前由盛京总管统辖,后改为昂邦章京,又没宁古塔昂邦章京,后又改称为宁古塔将一军。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划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4年)在将军之下设布特哈(其署地设在现在的扎兰屯);清雍正五年后创设卡伦(哨所)五十处,呼玛尔卡伦为其中之一,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因卡伦对俄人防守不严,经常有俄人越界,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重新整顿,并于清光绪六~十年(公元1880~1884年)为止增设了五处卡伦。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以后,呼玛县归属兴安城总管;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后归援泽副都统属下的库玛尔路协领;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入侵后,此地所设的卡伦一度废毁。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新恢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了呼玛直隶厅,隶属黑河府署下。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呼玛设治局,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呼玛设治局改为呼玛县,县知事公署在金山镇,同年黑龙江水泛滥,使金山镇日趋萧条,便将县治移至古站(今呼玛镇)划属黑龙江省黑河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呼玛县直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公元1932年)公布了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呼玛县仍属黑龙江省管辖,为了类县;伪满康德元年(公元1934年)农历12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呼玛县划属黑河管;在此后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均隶属于黑河省;直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6月5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呼玛县划属黑龙江省,沿续至今。2000年,呼玛县辖四个镇、七个乡。
【昂刚姓】
昂刚[昂刚、昂冈,读音作áng gāng(ㄤˊㄍㄤ),满语为Aangang Hala]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昂刚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满族昂刚氏,亦称昂冈氏,满语为Aangang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乌兰塔塔尔、巴彦浩特一带(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安氏,少数为刚氏、冈氏。
注:
疑满族的昂刚氏源出喀尔喀蒙古的分支鄂冈部,有待进一步考证。
【额勒赫姓】额勒赫[额勒赫,满语为Elhe Hala],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4户,又作额尔赫,满语的意思“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东宁)、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冠汉字姓康、安。
【纳喇姓】
纳喇[纳喇、那拉、纳兰、纳拉,读音作nàlā(ㄋㄚˋㄌㄚ),满语为Nara Hala]
1.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古女真族、蒙古族、高丽族纳喇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纳喇氏,满语为Nara Hala,是满族八大著姓之一,氏族甚繁。
纳喇氏,亦作那拉氏、纳兰氏、纳拉氏,是满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懒氏。辽、金时期,称作拿懒氏、拿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母亲就是拿懒氏。
在蒙古语中的“纳喇”是“太阳”的意思,俄国学者史禄国说满语“纳喇”是“耙子”的意思,显然是错误的。老满语是满族著名学者纳喇·额尔德尼按蒙文满语创建的,其字义仍是“太阳”。
在明朝末年,纳喇氏家族非常强盛,分为五个较大的支脉:
①叶赫纳喇氏:
叶赫那拉氏是明朝末期叶赫国主之族,下辖十五部。其先世本为蒙古族土默特氏,后灭扈伦纳拉部,占据其地,遂改姓纳喇,自号叶赫那拉氏。其族世居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包括四平市的广大地区。当时有叶赫城(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张城(今吉林叶赫河流域)、阿气兰(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苏(今吉林伊通)、吉当阿(今吉林伊通)、雅哈(今吉林四平)、黑尔苏(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阿敦(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喀布齐赉(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北一百五十公里处)、俄吉岱(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东一百五十公里处)、扎济里城(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侧)、彝巴丹(今吉林伊通河流域)等地区。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叶赫纳喇氏族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姓那氏、叶氏,额驸苏纳之族则冠苏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孝慈高皇后、侧妃,金太宗继妃、侧妃,乾隆大帝贵妃,咸丰皇帝孝钦显皇后,光绪皇帝孝定景皇后。
还有:叶赫部酋长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皇太极之舅、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经学大儒性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前锋统领、一等男爵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爵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之一的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爵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爵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爵、一等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爵喀山,十六大臣之一的三等子爵霸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太后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等等,皆为叶赫纳喇氏族人。
②乌喇纳喇氏:
乌喇纳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乌喇部遗族,与哈达纳喇同祖,即纳齐布禄之裔、乌喇部长之后。世居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松花江流域、拉发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双阳县境,其时辖境还包括乌喇乌喇(今吉林永吉)、宜罕和林(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金州(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孙扎泰(今吉林市南部)、鄂漠(今吉林市东北部)、优哈尔(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等城寨。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太祖亲征,乌喇部被彻底兼并。其后多冠汉姓赵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大妃,金太宗继妃,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乾隆大帝皇后。
还有:乌喇部酋长满泰、布占泰,孝敬宪皇后之父内大臣费扬古,理藩院承政尼堪、武备院大臣禅布,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查郎阿,乾隆大帝皇后之父那尔布,副都统孟库鲁等等,皆为乌喇纳喇氏族人。
③哈达纳喇氏:
哈达纳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龙虎将军王台(万)之后裔,世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一带。当时还拥有哈达城(今辽宁西丰)、绥哈(今吉林市西二十五公里处)、柴河寨、富家儿齐(皆在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城寨。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继妃,哈达国汗,明龙虎将军王台。
还有:哈达部酋长,额驸武尔古岱,都督札尔固齐雅虎,都统、内大臣多谟克托,户部尚书、逼降朝鲜王的开国功臣马福塔,都统邬内,都统刑部尚书盛安,创立老满文者之一的额尔德尼,都察院参政素巴海,都统、议政大臣玛奇,都统、户部、兵部尚书噶达浑,杭州将军塔拜,骑都尉卓纳(后赐姓觉罗氏),道光朝尚书、伊犁将军玉麟等等,
④辉发纳喇氏:
辉发纳喇氏本来是黑龙江流域女真尼马察部的一支,原姓为益克德里氏。后迁徙定居于辉发河,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曾得到当地扈伦部纳喇氏噶扬噶图墨土的帮助,因此宰七牛祭天,改姓为纳喇氏,世居今吉林省的柳河、辉发河及沙河下游地区,当时还拥有辉发(今吉林辉南)、多璧等城寨。后多冠汉姓为施氏。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辉发部酋长旺吉努,扎尔固齐三檀,十六大臣之一的副都统议政大臣萨璧翰,议政大臣费扬武,因沽名钓誉被革职的山西巡抚诺岷,热河都统才子麒庆。
⑤其他纳喇氏:
高丽那氏是清乾隆大帝赐姓为纳喇氏的。还有蒙古族纳喇氏,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朝蒙古籍者,世居阿尔巴噶,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吉林省西部一带)等地区。
纳喇氏的各支派之间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可以通婚。其所冠汉字姓氏主要有那氏、纳氏、南氏、叶氏、白氏、姚氏、张氏、赵氏、苏氏、安氏、罗氏、何氏、陈氏、黄氏、施氏等。
2.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阿尔丹姓】
阿尔丹[阿尔丹,读音作āěr dān(ㄚㄦˇㄉㄢ),满语为Ardan Hala]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达斡尔族阿尔丹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阿尔丹氏,满语为Ardan Hala,世居阿尔丹河流域(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地为氏。阿尔丹部在宋、元时期,在蒙古金帐汗国的不断压迫下,逐渐退居蒙古北部的阿尔丹布拉克(今蒙古国买卖城),后被沙皇俄国所迫,再南迁东移定居于黑龙江地区。
阿尔丹部落是达斡尔民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该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达斡尔族郭贝尔氏族,亦称郭布罗氏。郭布罗氏族人曾在清朝历史上多次英勇抵抗沙皇俄国的侵略,是打击沙俄哥萨克侵略军的主力,亦是“雅克萨之战”中的清军主体之一。其后裔亦曾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末期还诞生了著名的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
清朝晚期以后,阿尔丹氏后多冠汉姓为阿氏、安氏、郭氏、罗氏等。
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三、满族渊源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十二世纪,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本来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现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县还有人能讲满语。早期满文著作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和《异域录》等。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满族喜爱的娱乐活动还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十八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