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方姓网 > 方氏源流 方氏源流

平南方氏家族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方姓展区

平南方氏家族

   资料来源:方鹏芝

      方经文,字昭,湖广(湖南、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今武昌县)人,其先祖食邑河南开封,为平南方氏族之始祖。约生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父讳克俭,母吴氏。有兄弟三人,长曰经纬,次即经文,三名经武,全家随父曾迁浙江,后徙居南京北街乌衣巷。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文弱冠(二十岁)充京卫军。

     洪武初年,京城遗老在灯花节之夕,以绘画讽刺马皇后,朝廷将要缉杀,北街居民闻风而逃。方氏三兄为逃生避难,隐姓埋名。兄经纬改姓雷,称“河南第一”;弟经武改姓邝,称“河南第三”,同出京城远走;经文是朝廷命官不能逃,然也改名昭,称“河南第二”。以便日后子孙相寻认宗。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广西龙州土官赵宗寿等叛,命左都督杨文率军讨之。率京卫精壮马步官军三万人至广西,会各处军马,总十五万,讨龙州土官赵宗寿等。是年奉议州等处土官作乱,诏杨文移兵征之,二十九年班师”。方经文因从征有功,遂封广西柳州府守御来宾县千户所世职,诰授武备将军(从五品),妻妾皆诰封“宜人”。时经文家眷尚在南京,有一妻三妾;长谭氏,生子伯攸;次党氏,生子伯昌,伯玉;三廖氏,生子伯愈;四姚氏,生子伯良,伯举,伯懿。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平南县志·李迪功忠义祠记》记载:“平南古蛮荒之地,与夷獠为邻,民被骚扰者,动輙逋窜。复原(姓李氏,字陈善,江西于都县人,授平南主簿)至,摅诚誓心揭榜招抚,闻风来归者三百余家。躬督耕稼,开垦荒田二百余顷,凡远年租税,悉皆输足;于要害之处,诛首恶一千余,党四百皆谪戍远方,风声振举,政化大行。寻升本县丞。”是时,莫起鳌已落藉广西浔州府平南县武林乡罗零里(罗零里,明初的里甲组织,后因丁户增加,在明成化后析为罗零一、二、三里,简称零一、零二、零三里。)是迪功郎李复原招来三百家中之一。

     明建文四年(1402年),因“靖难之变”,方孝孺被灭十族,受诛连者共死难八百七十三人。经文家眷仓惶逃出京城,先到湖广江夏县寄寓,后绕广东南雄珠玑巷,辗转来到广西柳州,惊恐未定,经文受诏还京。时为明永乐元年(1403年)岁次癸未,经文已五十有七岁,意测自己与孝孺同族,此去凶多吉少,必无生还,而且还会殃及家眷,不如趁早遣散家人,各自逃生谋食,以“方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为训。此后夫妻、父子便断绝音讯。后世嗣孙以经文赴京之日为遇难之时,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为拜祭之期。

     四氏各携子女一行,与经文分手后沿柳江东下。途中姚氏携伯良、伯举、伯懿潜入广西瑶地,至今也不知嗣孙的下落。谭、党、廖氏相依为命,顺江而下,兵灾四起,先停留浔州府离城十里的石镜桥(在桂平县城东南军陆里)镇海宫歇宿,祈神保佑,神示其须到他邑之南方火地,方可安身,且得知平南地广人稀,可以耕食。后到龚江南岸,陆地塘村之大歇岭居住(零二里)。未几,莫起鳌知经文家眷流落在附近。因早年曾与经文在南京有“金兰之契”,便约他们为邻而居,相互照顾,患难与共。于是以伯攸编户入乡(明清的户藉以成年男丁为准),隶藉浔州府平南县,遂为武林乡罗零里人(明永乐年间)零三里,是方氏开村之祖。这一带山荒野岭,荆榛草木,瘴气弥漫。莫、方两姓子孙如兄弟,勤耕苦种,开垦荒田,植柘木(即柘桑簕,根、皮、叶、果皆可入药)围畬,是柘畬村得名之由来。后生齿繁多,又分出下柘畲。明万历年间,始各建宗祠,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也是一样:莫为兄长,宗祠在右;方为贤弟,宗祠在左。二祠连成一线,其规模、结构、座向相同,如出一辙;门前广坪公用。

     经文赴京,值“柳州等处蛮民,嘯聚劫掠,遣礼部主事李宗辅等赉勅,往赦其罪,谕令复业,如执迷不悛,调兵剿除。”经文无事,还晋升为“武德将军”(正五品),是柳州府守备。然与家人失去联系,孑身一人,娶五房甘氏,生子茂奇、秉阳。是经文留在来宾县的支系,历袭守御千户所世职,至清顺治年间遂废为民。

      嗣后分支,谭氏与伯攸的子孙居住柘畬;党氏与伯玉子孙迁居河口(零二里)祖禁岭;伯昌子孙居住下柘畬;廖氏与伯愈子孙迁河口。

     十数年后,廖氏命终,伯愈子孙从河口迁广东南海县江头庄落业。《方氏族谱》云: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伯愈的子孙每年二月十一日至三月清明前后,都来平南拜祭祖墓,咸丰之后遂无消息,至今尚失联系。

   《平南县志·团防録》:“咸丰六年(1856年)秋七月,艇匪破零三里柘畬村,团长方公勲遇害,共死男妇二百二十九人。”“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初三日,艇匪再破柘畬堡,阵亡练丁覃熙炎等二百名。”“咸丰八年冬十一月,柘畬濒大江,村民向众皆以耕种为生,因逃亡在外,无所得食,故必相聚,且守且耕,始免饿莩。十年来艇匪已三破村堡,被害皆三数百人,户口已亡灭过半。今逃难方归,复被艇匪攻破,无论男妇老幼尽杀之,村民几无孑遗,所逃匿得生者仅老妇幼孩三数十人而已。”

    方经文,墓葬于来宾县城厢乡城北封显岭,后迁平地村南狮子岭,坐北向南,形名“狮子滚秀球”。

      谭、廖氏,墓初在平南上渡镇柘畬村附近佛子岭,年久失踪。道光年间,复点血牌葬河口村旧屋屯,土名“车窖塘”,谭、廖氏合墓,坐东向西,形名“飞凤啣书”。八八年重修,墓碑是:“皇明诰赠夫人品衔方公原三配谭廖氏祖妣老孺人合墓”。

     党氏,墓葬于平南上渡镇河口村旺岭屯北,土名“祖禁岭”之原,坐西向东,形名“土星开口”。道光年间重修,二00九年二月再次重修。坟茔、墓圈、拜台是水泥盖面,墓碑新刻,碑文“皇明诰赠夫人品衔方经文公二配党氏老孺人之墓”。此碑有不妥之处是“老孺人”,应改为“老太君”,经文的官阶是五品,命妇应为“宜人”。又经文的长子伯攸官阶为“从一品”,明清 “父有潜德则祚延于子,子有令名则荣归于父。”此家之余庆,国之宠章。所以父以子诰赠 “光禄大夫”,生母谭氏以子诰赠“夫人”,妻石氏以夫诰封“夫人”。党、廖、姚、甘氏是伯攸的庶母,也例得诰赠“夫人”的尊称。碑题既称“夫人”,后就不再称“老宜人”或“老孺人”,应称“老太夫人”或“老太君”为是。墓地有墓共十六座,有二座在后三十米处,坐北向南外,一连十四座墓(部分是咸丰年间的死难者墓),一字形并排,型制、墓向相同,只大小有别的家族墓群。

     甘氏,葬于宾阳县武陵乡马王村马鞍岭,坐北向南,形名“猛虎擒猪”。

     方伯攸,墓葬于平南上渡镇柘畬村傍石塘大岭之原,坐西北向东南,形名“猫捕老鼠”。此墓经清光绪年间重修,用青砖露顶面砌筑墓圈,坟茔是土堆。有青石墓碑,大字可见,序文小字多已漫灭。有碑框,碑头为石雕“七云头”盖顶,边框刻有联云:“鸿岭钟灵锦世泽;石塘毓秀蔚人文。”碑主题为:“皇明诰封光禄大夫讳伯攸方公老大人一品夫人妣石氏方母老太君合墓”。边款为:“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岁次丁未八月十四癸酉日酉时立”。序文中得知,此墓葬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伯攸诰封“光禄大夫”,在明初官阶是从一品,如是文职,《明清进士表》不见其名;若是武官应是将军、都统或提督,但查官方史料,尚未发现方伯攸的行状、履迹。疑是万历十七年,朝廷为方孝孺平反,为慰籍其宗亲而给的封号;也有可能伯攸即伯礼,洪武十九年进士,注藉为浙江,得孝孺提拔,后弃官逃难落藉平南。都有待日后深入调查、研究、考证。

     平南方氏族的流源,是研究我县地方史的重要部分,其党氏古墓群和方伯攸墓,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平南县博物馆

 莫建华撰文

谭成新打字

2 0 0 1 年8月 2 5 日 

参考资料:《浔洲府志》、《平南县志》、《来宾县志》、《学海通志·明朝驭蛮》、《方氏族谱》、《莫氏族谱》、《联宗祠碑》和“方氏祖墓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