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范姓网 > 范氏源流 范氏源流

范氏源流小考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范姓展区

范氏源流小考



洛阳是炎黄故里,民族之根,中华儿女,四海同宗。洛阳有长达1500年十三朝的建都历史,深远的历史渊源,使河洛成为百家姓氏的主要发祥地。2006年元月新公布的一百个大姓中,有七十八个源于河洛,范姓在100个大姓中排次第五十一。

范姓,根在河洛,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书和范姓宗谱记载,范姓之始,可追溯至帝尧。帝尧,姓姬,名放勋,号陶唐,轩辕氏黄帝五世孙,因自幼随母亲在外婆的伊侯之国(今河南省伊川县)居住,期间又迁徒于祁(今山西省黎城县)故称伊祁氏。尧十三岁时被其兄帝挚封于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十五岁又改封于唐(今山西省临汾西南),故又称陶唐氏,挚为帝不修善政,诸侯废挚,尊十八岁尧为帝。尧以仁爱之德治理天下,选贤任能,教人耕作,制订历法,治理洪水,德如天,智如神,晚年禅让位于舜,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以奉先祀。帝尧有裔孙(23代孙)叫刘累(累出生时,观手纹似累,  故得其名)居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夏侯寺村有刘累遗址),相传曾为夏后孔甲驯化和驾御龙,夏后嘉之,被赐为御龙氏,后因龙一雌死,刘累惧而迁于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到了商代,  武丁来灭豕韦氏(祝融之后)更封刘累之后为豕韦氏 (河南滑县)后徙唐尧封地唐国。周朝建立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国人迁徙于杜,建立杜国(今陕西西安东南)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恒为杜伯,入朝为上大夫,因童谣妖女事,宣王命杜伯追查之,杜伯不忍滥杀无辜,无果被杀。后人为了纪念他的爱民思想,在杜陵为其建立杜将军庙,受到历代人们的崇拜。他的儿子隰叔逃奔晋国(今山西太原一带)被晋国国君任命为掌管狱讼、刑罚的士师,他的儿子,便以他的官名为姓,称为士,佐晋献公剪灭了隰叔、荘伯等公族群公子及游民,消除了威胁献公的隐患,升为大司空,其孙士会,字季,富才智,善谋略,务宽厚,景公时为晋六卿之一。公元前593年,他率师灭赤狄之乱,又辅佐周定王为平定内乱之功,升为晋中军元帅并加大傅之号,主国政。初封于随 (今山西介休东南),后又改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士会去世后,追谥武子,其后人按传统以封地为姓氏,故在《春秋》史书中称他为随季、随会、随武子。又称范会、范武子。他是范姓之始,受范姓之祖,至今2601年矣。武子之子范文子(名燮),曾任晋中军副帅,范文子之子范宣子,名匄,谥号宣子,初任中军之佐,晋平公时任宰辅,主国政,以及范宣子之子范献子,名鞅,世代为晋国上卿,可以说范氏曾是左右我国早期政治的世家巨族之一。在这期间,高平成为范姓的一大郡望,为中原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范氏相继逃出晋国,范氏采地入魏,战国时魏相范痤,秦昭王时宰相范雎,均是魏国人,春秋时楚国大夫范山,秦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为居鄛人(今安徽桐城),从刘邦起汉中定三秦的范目为阆中人(今属四川),这说明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已迁徙至南方。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东汉时,金乡(今山东嘉祥县南)人范式;代人(今河北蔚县东北)范升;沛国(今江苏沛县)人范迁;扬州农民起义领袖范容;晋代有林邑国(故地在今越南顺化等地)国王范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范平;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范逵;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南)人范隆;永嘉年间,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坚;北魏时的范绍为龙勒(今甘肃敦煌)人等。尽管这些范姓人居之分散,天各一方,但考其源流,皆同出祖脉之一本也。即均系之于一个渊源——范县。同一个堂号——高平堂。同根同宗,同一个始祖——范武子。正因祖根在中原,所以范氏先贤和名人大家多出自河南。例如:春秋末政治家范蠡,楚宛三户 (今河南淅川)人。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到陶 (今山东定陶东北)改名陶朱公,经商累财巨富又散之,而扬名天下。东汉学者范丹,陈留外黄人(今河南杞县东北),通经,尤深于《易》和《尚书》。清诏使范滂,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东南)人,是一大清官,以抑制豪强而闻名于世。东汉经学家范宁(河南顺阳人),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南宋范晔(顺阳人)少好学,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博学多才,极览群书,过目不忘,著《后汉书》,是著名史学家。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唐代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名冠中原的河南范氏,又称河南南乡舞阳范氏,是指以范蠡为始祖,以淅川为郡望的范姓人,由于这支范姓人,兴起于秦汉,显贵于东晋南朝,衰落于隋唐,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其间累世相继,有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天下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除以上已提及的名人外,还有如范晷、范汪是著名政治家,范坚、范宁是经学家,范泰、范云是文学家等,一门之中出了这么多俊杰贤达,使南阳范氏成为当时天下范姓中的第一名门大族。

据《元和姓篡》、《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记载,唐宋以前,范姓的郡望除南阳顺阳外,又有钱塘、汝南、代郡、敦煌、河内、山阳、陈留、外黄等。其中不仅大多在中原地区,即是不在中原地区者,其先祖或渊源也都与中原地区范姓有关。如钱塘范氏与南阳分支范氏一样,同出汉度辽将军范朋友之后,是范朋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由中原迁去的。敦煌范氏,也是南阳范氏的分支,自称是东晋安北将军范汪之后,南北朝时迁居敦煌。汝南范氏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其中一部分又迁山阳(河南焦作东南)。河内范氏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初居汝南,后裔中一部分徙居河内,另一部分徒居代郡(今山西大同)。其中居于河内者,在唐代还出了位宰相范履冰。以上这些人物,在范氏家谱中,统称河内派,直至唐相履冰公方称世系。履冰生三子:长子冬芬、次冬青、三冬昌。由此分为三大范氏支系,其三大支系而下的分布,从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北国,到万里碧绿、四季如春的南疆,似天上的繁星,布满华夏的五湖四海,以至海外的异国他乡。此处不及备载,挂一漏万,仅提其大要为一些范姓人寻根追宗提供一些确凿史料而已。

履冰公长子冬芬,冬芬之孙传正,适新安为介休始祖。冬芬二十二世孙范昌,是今贵州之安顺、永城一支始祖。冬芬六十世孙范坤,为福建宁化之始祖。

履冰公次子冬青,冬青五世孙范隋,唐懿宗十一年(870年)调任浙江丽水县丞。中原离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始有苏派,始祖范隋。范隋的玄孙范仲淹(谥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提倡“官为民谋,政为民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出将入相,革除弊政,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光耀千秋。文正公晚年,于皇佑二年知杭州时,感天下之困,憾新政之败,叹力所不及,寄希望于后人,遂将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奉禄,在苏州置义田,办义庄,兴学校,济贫困。并与族人共续范氏家谱,托遗风于子孙。后苏州在朝举官者十六人,以十六人的官职,爵位,谥号为十六房,各为房祖。当时公亲定20个字(仲纯正直公……)后裔续定数次共60个字,作为十六房统一世谱,使之世系不乱。皇佑三年(1051年)公63岁,在青州写成世谱传世。至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葬洛于生母谢太夫人之左侧(今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万安山),其后他的4个儿子,12个孙中的7人, 30个重孙中的2人及部分眷属附葬于此。子孙遂家焉,始有洛派,又称河南派,始祖范仲淹。靖康之乱时,大部南渡,其十六房系早期迁徙概况如下:   

范仲淹长子纯佑,字天成,监薄房祖。公英悟能文,性能事父,随父出镇关陕,屡建战功,官至将作监主薄,转司竹监。中国东西南十一省区中华范氏纂修的《百代新通书新超本》称纯佑生二男:长如符(名正臣),次如节(名正鼎又祖禹)。如节公举进士,初任资州龙水知事,与司马光同编《资治通鉴》,累官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等。后被诬受贬,初贬陕州(河南陕县)。后贬昭州、宾州、永州、贺州、化州,葬于化州,遂家焉。如节公生五子:衡、徽、衍、冲、御。其后裔迁徙湖南长沙,江西瑞金、于都、赣县、兴国、万国、遂川,广东大浦、清溪、桃源、潮阳、福建上杭、永定,广西雁山、博邑、荔浦,江苏苏州等地。一九九三年云、贵、川联修的《范氏宗史》称:监簿房天贡公为湖南邵阳县令,于闽迁湘而居,为邵阳一支始祖;天贡公六世孙永寿入川,为今叙永,小西天一支始祖,天贡六世孙思俭而下原俊(又名祖秀)赴滇,为云南威信、镇雄、贵州毕节等地一支始祖;又思俭而下从美公今四川富顺、珙县一支始祖等。

范仲淹次子纯仁公,字尧夫,忠宣房祖。曾两任宰相,大有其先公“先忧后乐”之遗风,提倡“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政绩有声。生五子:正民、正平、正思、正路、正国。湖南长沙江家桥1999年续修的族谱称:纯仁之子范乾任南昌郡宋谏议大夫,纯仁十一世孙范钟和迁湖南宁乡河铺为八家桥始祖。十二世孙秀宗于明朝永乐由苏州吴县来湖南任长沙守备,居长沙市,是为江家桥始祖。纯仁次子正平而下,士训居如皋,士峻居松江,又分支兰溪。纯仁三子正思生三子:直方、直英、直孺,其中直方子公偁而下定居之河南省伊川县,成为一方之旺族。而后又有奉祀生昌期公定居,亦枝叶繁茂,此两支现已分布:河南嵩县、栾川、汝阳、宜阳、孟津、洛宁、陕县、巩义、偃师、登封、新密、鲁山等县市。直儒宋朝一名将,在与金人交战中被俘,后在年三十晚逃出敌营,隐居山东长山,后去青州定居,为青州始祖。纯仁公五子正国,因金兵南进,以枢密院干办官扈从隆太后南渡至江西洪州(今南昌市)后以荆湖北路漕运致仕,定居江西临川,始有江西派,始祖范正国。正国的十世嫡孙范岳于明洪武年间获罪,全家由江西谪发边陲辽东都司的沈阳卫,建文元年(1399年)遇赦回籍江西,留第三子孝文于沈阳,始有沈阳派。孝文七世孙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谥文肃,是大清开国功臣,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他一生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顺治,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其子孙居住京都,始又有了北京分派。

范仲淹的三子纯礼(1031—1106)字彝叟,右丞房祖,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开封府尹,遵循“宽猛相济”,政绩卓然。拜礼部尚书,又擢尚书右丞。后遭诬告,罢职贬为颖昌知府,遂家焉,76岁卒于家。纯礼公之孙直谅卒于潭州湘阴县,其子公绰、公约葬于潭州衡山县,遂居焉。第七世孙宗禄居高邮。宗尧居浙江绍兴鄞县(会籍),又有迁徒安徽砀山县者等。

范仲淹第四子纯粹,字德儒,侍郎房祖。金寇破家乡颖昌被俘,得脱南走,贼平,进直龙阁赐诰曰:“名臣之子,盖传旧学,贤父之子,不坠家声”。公四世孙良裘,官于青州,迁居益都(今山东)之金岭镇,成为一方旺族,山东芝阳是一聚居地。纯粹七世孙范大享公乃迁琼始祖,元末调任海南文昌县主薄,乃携父范成公,伯父范宣公一同入琼,入籍文昌县良亩村,伯父入籍琼山县之东谭另创家业。而今此一支系已遍布于海南之文昌、万宁、澄迈、琼山、东方、凌水、昌江等八个县市。

范仲钧,字君佐,是范仲淹再从兄,为儒林房祖。由仲钧而下一门派生三个房系,嫡孙正伦朝请房祖,正邦为司理房祖,重孙直闻为驾部房祖。仲钧公初居河南偃师县,四世孙直忱迁徒婺州。直闻次子寿卿迁乌程。六世孙良臣迁河南登封县颖阳其裔孙彦斌迁居杭州,友德迁无锡。近年获悉,司理房系有迁山西省阳城洪上里及河南省汝阳县上店范沟、鲁山县背孜乡(村)、及东山村、古山村等。

范仲淹三从侄孙,范世延,字荣祖,郎中房祖。尚书吏部郎知严州,历官至右奉直大夫,赠中奉大夫,祖居秀州崇德县。五世孙士廉徙杭州为堰桥支始祖。九世孙叔安,从父戍云南。

宣义房祖几道,字圣徽,范仲淹公三从侄孙,宋仁宗朝以从兄龙图公恩补知南安军大廋县以宣义郎致仕。居苏吴,次子世绩徙光州定居。

秘丞房祖世京,字延祖,范仲淹三从侄孙,宋仁宗皇佑五年癸巳及第,历和州历阳县令迁著作郎,擢秘书丞致仕,有文集若干卷今无考,居苏吴葬天平山父茔。

中舍房祖仲温,字伯玉,范仲淹公仲兄,六岁而孤,自徐还苏,与诸兄弟居素业孝弟门内。景祜二年,以文正公遇乾元节恩,例补将作监主簿,是时公已五十余矣,后擢太子中舍致仕。公幼失怙,恃老而从政,所至以绩闻。文正公守钱塘置义田,以岁宗族,公佐其议。其卒也,无问疏戚,无不为之涕下者。近悉,福建水茜棠地有仲温公嫡裔集居。

大夫房祖世文,字光祖,范仲淹三从侄孙,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父任户部郎中直龙图阁知明州遗表恩补将作主薄。哲宗元符三年庚辰进承议郎骁勇尉,赐绯鱼袋,累官至朝散大夫。卒于长洲县治之北道义乡守节里豸冠坊里第,年六十七,五世孙士观徙居金陵,是为金陵支始祖。

赞善房祖范纯古,仲淹公从侄。初授将侍郎,迁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大理寺丞,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祖居范家园,在义宅书院东南熙宁寺后。而下传至九世乏嗣无后。

另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一书载:范氏目前为台湾第五十一大姓,总人口五万七千多人。分布较多的县市有新竹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栗县等。去台最早者:明永历十六年(1662)范文华渡海到台,入垦今台南盐水县;康熙年间范光儒由广东入垦屏东县;雍正年间,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的范善成、汀州府永定县的范万成,分别入台于今新竹市,屏东东港;乾隆年间又有广东潮州府铙平县的范勤烈入垦于今苗栗县等。他们多为范仲淹之后裔。

1993年云、贵、川续修的《范氏宗史》称:唐相履冰仲子冬倩公六世孙范隆 (范隋之弟)适成都,为华阳范氏始祖。其后裔分布于成都平原之资中,资阳、简阳等地,据学者胡昭曦在《宋代“世显以儒”的成都范氏家庭》中称:范氏之显自仁宗宝元元年(1038)范镇中进士起,绵延至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经历仁、英、神、哲、徽、钦、高、孝、光、宁、理宗十一朝,百余年间,先后有范仲壬、范仲艺、范仲成、范子长、范荪等著名人物.其中有进士二十七人、中书侍郎一人、翰林四人、列入《宋元学案》者七人,在其家庭成员中,出现了不少著名学者和重要官员。

再则,唐相季子冬昌而下,四世孙范平适豫章,为丰城范氏。今查之,贵州岩寨一范氏谱云:“丰城原籍本江西”,入籍岩寨仲升公(唐相三十世孙)为今岩寨、赤水大同一支范氏之始祖。

 

                              作者:范钦杰 

                             伊川县纪检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