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都姓网 > 都氏源流 都氏源流

蒙古支都姓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都姓展区
蒙古支都姓的历史渊源

     蒙古支都姓,是中华都氏一个大的分支。祖居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的姜格庄镇北头村。现已分布东三省、内蒙、河南、河北、安徽等全国各地。

     山东牟平的《都氏族谱》以及当地历史文献《登州府志》、《牟平县志》,还有包括1981年在浙江宁波“天一阁”发现的明代刻本《宁海州志》均有记载:元初,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存姓曰都。即蒙古支都姓始祖为元朝初期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

     一、元朝时期必里海及其子孙

     关于都达鲁花赤必里海,以及儿子抄儿、孙子不老赤,史料更是有确切的记载:

     大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出身的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之一必里海,进军中原平定金军后,以其卓越的功勋,被元太宗任命为中书省益都路登州府宁海州(辖今山东省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达鲁花赤(元官职名),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并具有世袭特权。必里海的儿子抄儿、孙子不老赤均世袭牟平达鲁花赤。

     根据史书记载:必里海1260年去世。这一年忽必烈称汗。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6年元军灭宋,1279年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是必里海的儿子抄儿任牟平达鲁花赤。抄儿去世后,必里海的孙子不老赤任牟平达鲁花赤,历经至元、元贞、大德三朝。

     另据考古发现:不老赤的孙子德里都(1278——1348),天历二年(1329年)——至正八年(1348年)任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任职20年),德里都的父亲叫思已古,儿子叫维伊斯坦。

     必里海家族,历经整个元朝,传承脉络清晰,即必里海——抄儿——不老赤——思已古——德里都——维伊斯坦。以上为长子,也是官位继承者。到元朝末年,必里海家族在山东牟平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家族。

     二、明朝初期必里海后裔以都为姓

     必里海家族为皇家宗室,必里海及其子孙为官独善慎行,磊落光明,忠厚传家,与当地汉人和睦相处,成为民族大团结的典范,深得百姓爱戴,一时传为佳话。

     元朝统治时期推行的是民族分化政策和高压政策,把全国各个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其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做出严格的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蒙古人打死汉人,只罚凶手出征,给死者家属烧埋银,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则要判处死刑,并交50两烧埋银。严禁汉人拥有武器、马匹,禁止汉人打猎、习武、集会,甚至不许夜间点灯。元朝中后期,统治者对汉民族的村落,每村都委派了蒙古人(汉人称为鞑子)对汉人进行监视。传说汉人每十户只许用一把菜刀,还是锁着的,可见对汉人的控制是多么严厉。

     改朝换代之际,大明朝廷派钦差大臣各地巡捕前朝蒙族官员押解京城问斩。然而,必里海及其子孙执政时推行的是民族和谐政策,政绩清明,佛性仁义,万众所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受到了汉人的拥护。为此,牟平当地百姓联名上书,舍命相保。此举感动朝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钦赐必里海后人姓“都”。

     必里海的后人以“都”为姓,即以官为姓,不仅属于“钦赐”,而且也是取先祖必里海的官职名“都达鲁花赤”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一是要后辈铭记先祖之名,二是要后辈铭记先祖之德,蒙古支“都”姓至此开始。

     三、蒙古支都姓的迁徙及分支

     从明朝开始,以“都”为姓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人,与汉人融为一体,族繁丁众,荡析离居。“子孙有散处本境乡村者,更有赴盛京、赴外邑者(谱书语),”逐步播迁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但是无论走在那里,蒙古支都姓人都会世代相传,始祖是都达鲁花赤必里海,或者简述为前朝都督府大元帅、都大元帅、都元帅等。

     明朝中前期,这支都姓人开始迁徙到山东西部以及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并以始祖为“都督府大元帅”、“都大元帅”、“都元帅”等世代相传。以后由于战乱,族谱遗失,以及由于交通的不便,逐步与祖居地山东老家失去联系。

     明朝嘉靖年间,祖居地的都姓人迁徙定居在牟平东部水草丰美的黄海岸边,起名为北头村。并与当地汉人和睦相处,“养牛习耕作,造船学捕鱼”,枝繁叶茂,自强不息,逐步形成了北头村及其周围酒馆、峒岭、东场、南北松山、夏家疃、双林前等都姓人集中居住的村庄。

     清朝时期,特别是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蒙古支都姓人又从祖居地牟平的北头村、酒馆村等开始迁徙到大连庄河、瓦房店等地,之后从庄河、瓦房店等地继续向北迁徙,逐步播迁到东北三省及内蒙。东北三省及内蒙的都姓人由于迁徙时间较晚,与山东老家一直保持联系,当地修建祖坟与山东老家编修族谱都是同步进行,因此世系脉络清晰,辈分排列用字至今也保持了一致。

     四、祖居地都姓人的历史资料

     山东牟平的《都氏族谱》所记的始祖为元初都达鲁花赤必里海,而连续的世系传承则是从明朝嘉靖年间(1521——1567)居住在祖居地的都氏三公镇、亮、宁开始,因此列都氏三公镇、亮、宁为一世祖。

     从明朝初期必里海后人以都为姓,到都氏三公镇、亮、宁,有七代——八代的都姓先祖则因为“谱不及者代远也,远何以不及,以不能及也。”而没能予以记载。

     牟平北头村的“都氏家祠”,是必里海后人保存至今最为古老的都氏家祠,家祠何时所建已经无从考究,镶嵌在院内墙上的一块石碑记载着在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曾被修缮过。家祠里至今仍然悬挂着镇、亮、宁三位都姓先祖的宗谱,大门上年年必写的一幅对联,以志本族之由来:

     奥鲁劝农,在元朝总执州事;

     以官为姓,至昭代世处海滨。

     大清咸丰七年(1857年),都氏子孙都寿仁编修《都氏族谱》。族谱明确记载: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都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必里海公卒,讳抄儿公袭。抄儿公卒,讳不老赤公袭。嗣后皇元鼎革隐居于乡。明太祖存先代之后,赐姓曰都,都氏自此始。

     此族谱追溯到此前四百余年的镇、亮、宁三位先祖为一世祖,其辈分排列用字是:镇(亮、宁)国(良、文)应宏汝,呈思(廷、运)丕(怀、荣、士)世(令、寿)悦(曰)。为规范辈分排列用字,编修谱书时确定二十字,为都氏子孙以后的辈分排列用字:元本兴基业,书田永克昌,进修传广训,继述正伦常。

     蒙古支都姓辈分排列用字规范形成于都寿仁编修《都氏族谱》的大清咸丰七年,据镇、亮、宁三始祖已四百余年。此后迁徙到外地的蒙古支都姓人均依此为正宗,与老家保持一致。而此前迁徙到外地的蒙古支都姓人,由于年代久远,与祖居地失去了联系,其辈分排列用字则根据各自修订的都氏族谱而定。因而也造成了全国蒙古支都姓辈分排列不一致的现象。

  

相关博文连接:

牟平都姓辈分排列详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09bs.html

民间发现元青花瓷墓碑,填补都氏先祖历史资料空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c18i.html

中华都姓的起源与分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e07w.html

全国都姓人口分布情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eg2h.html

全国都姓人分布及辈分排列用字(继续修改中)://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9tbd.html

关于都氏姓氏来历及族源等问题的说明(都兴智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2dd070100bl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