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白姓网 > 白氏源流 白氏源流

白氏起源考辩

时间:2021-1-31 来源:家谱馆白姓展区

关于白氏起源的问题,古今姓氏研究专家众说纷纭,有一些专家为证明自己的著作有新意,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古书上发现一个白姓人,不管是单姓或复姓,只要年代久远,便说这人当为白氏之始,因此,对白氏起源的问题竟然冒出了十余种说法,如《姓辩》称:“白氏出自古帝白胥氏”;《姓氏寻源》称“炎帝臣白阜当为白氏之始”;《神仙传》称:“中黄丈人弟子白石,居白石山,煮白石为粮,因指白为姓,后人以白为氏,”等等,这些白姓人迄今数千年无世系可考,何以称之为白氏之始呢? 

现将古今对白氏起源的主要三种说法考证如下:

一、炎帝臣白阜 

此种说法源于清人张澍所著《姓氏寻源》一书。文曰:“炎帝有臣白阜,为炎帝通水脉,当为白氏之始。”然而,白阜迄今五千余年无世系可考,称其为白氏始祖不足以取信!如果称白阜为白氏始祖,尚会产生如下问题:

1、与姓氏产生的记载相矛盾:古书皆言白氏出自黄帝,《黄帝本行纪》如是说:“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少昊有子姓曼,颛顼姓姬,尧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汤姓子。又张、邓、轩、路、黄、寇、宋、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黄帝有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白阜为炎帝臣,非黄帝之族裔,尊其为白氏之始,显然与史书记载不符。

2、与白氏先贤认定的白氏始祖相矛盾:近年来,在河南洛阳,陕西韩城、渭南等地出土了10余方隋唐时期的墓志,皆称白氏出自楚公族白公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数篇文章中均说明白氏出自楚公族。

3、与古今白氏族谱相矛盾:国内外古今白氏族谱,大多数都认定白氏得姓为楚公族白公胜。一部分受欧阳修之影响承认白乙丙,还有一部分不知所措,干脆不述其远祖。但没有承认白阜为白氏始祖的。《西南白氏族谱》明确否认白阜为白氏始祖:“白阜所处的时代居商未长达两千余年中,历史上没有第二个姓白的人出现,况且当时人类还没有定姓之说,又是草昧时代,在商代有怪用,姓书上把他归结为怪义之后,史不足征”。

4、若尊白阜为白氏始祖,那白阜的后人是谁?白氏受姓的楚公族,上可溯至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自然不是白阜的后人。秦武安君白起为楚公族胜之后裔,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曰:“咨尔:武安君白起,先源两楚,继次三秦。昔在先皇,秉节朝室……”可见白起也源于楚,故有人称胜为“公孙胜”,称起为“公孙起”,皆以黄帝公孙姓而呼之。目前,国内白氏基本上尊白起为开派先祖,若称白阜为白氏始祖,那白阜的子子孙孙都哪里去了?

5、白氏脱离了汉民、脱离了炎黄子孙。据《黄帝本行记》记载,白阜非黄帝子孙。那么,他是炎帝的子孙吗?据史书记载,炎帝族繁衍有二百多个姓氏,如:姜、列、山、封、神、农、共、洪、后、许、甫、向、吕、申、齐、邱、尚、太公、百里、西乞、白乙、白狄等,炎帝繁衍的姓氏没有“白”姓,白阜之白即非炎帝,又非黄帝,难道白氏不是“炎黄子孙”?

按古书的说法,炎、黄二帝结盟,在涿鹿打败九黎族,从此,扎根黄河流域,炎黄结成的部落联盟,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成份,华夏族后又演变为“汉族”。若将白阜尊为白氏始祖,那白氏岂不又脱离了“汉民”之列?目前国家虽提倡民族大团结,把中华民族的后代皆称做 “炎黄子孙”,但历史事实必竟是存在的。 

二:姬姓百里奚

此说法源于宋欧阳修的《唐宰相世系表》。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此说法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古人受姓,或以封地,或以官爵,而白乙丙即不随父姓,又不与兄同姓。也无封地、官爵得姓,因何产生“白”姓呢?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穆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经数国千里而袭人……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白乙丙将兵……”由此可见,百里奚、西乞术、白乙丙并非父子关系。

近代唐史研究专家丁光训先生在《欧阳修唐史错误八十条》一书中明确指出:白氏受姓与百里奚无关。

古人在研究姜炎族史时将“列御、缙云、太公、百里、西乞、白乙、白狄等姓定为复姓,皆为炎帝族裔,史书上称白乙丙“名丙,字白乙”,《汉语大词典》也称“白乙复姓,蹇叔子,名丙,字白乙,人称白乙丙,其后以白乙为姓”。可见,白乙丙并不姓白而姓“白乙”,故与白氏起源毫无关系。

三、楚公族白公胜

此种说法主要来源于白氏先贤,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一文中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唐宰相白敏中墓志云:“白氏受姓于楚本公子胜,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其后徙居秦,实生武安君……”

近年来,在河南、陕西等地出土了十余块墓志,皆称白氏出自楚公族:有追溯至祝融的:“昔天命祝融,制有于楚,洎王熊居,太子生胜,避地于吴,赐号白公,爰命氏矣。胜孙起适秦为将,爵武安君……”有追溯至颛顼的:“白氏其先太原人,颛顼帝之后。帝子裔孙曰起,起为秦将军,封武安君……”以上为隋唐时期白氏先贤认定的白氏始祖,均无脱离楚公族。

公元二00一年在洛阳龙门西山发掘出土了白公陵巨碑,该碑系白居易在大和五年任河南尹时所立,碑体高度6 3米,重约20吨。现将碑文全文载录如下:

公讳胜,其先芈姓,楚公族也!楚平王太子建遭谗奔郑,郑人误杀之,建子胜与伍员奔吴。惠王立,诏公返楚,以为巢大夫,封白邑,号白公,因氏焉。公思报父仇,请兵伐郑,惠王许之而兵未起。适晋伐郑,郑求救于楚,令尹子西受赂与郑盟,公乃大怒。及周敬王四十一年七月遣部将石乞袭杀子西于朝,劫惠王,踞郢都,立为王。会叶子高救楚,公兵败殒于山,石乞葬之,其地无知之者。公享年五十五,子五,曰:乙、丙、已、降、张,四子奔秦,咸为名将。幼子居楚,湮祀焉。洎大和五年正月,余守河南,前相国、武昌军节度使元稹书至,言部属于荆山之谷瞻拜公之墓垅,及楚简公之佩剑铭。土人云:公九世孙起拔郢拜祖于此,云云。余狂喜不置曰:此诚天助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白氏先祖之兆,逾千载,于今问世,此非天意耶?公孤眠江汉间,地处僻壤,为祭祀计,族亲议迁葬。遂遣敏中、景受奉公之灵至东都,其年五月五日安神于龙门西山之南阜,礼也。裔孙居易拜撰,微之书,铭石以志。

白公胜陵巨碑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白氏出自楚公族之说。

目前,国内大多数白氏族谱皆称白氏出自楚公族。《韩国白氏大同谱》、《韩国白氏宝鉴》皆承认白公胜为白氏得姓始祖。

再如与安溪榜头白氏同宗的浙江平阳白氏宗祠正殿楹联:“溯本源于楚服秦关系出南阳百世宗支勿替,探形胜于闽天浙懈灵种湖窦千秋堂构维新”。此联乃平阳白氏旧宗祠联语,可见当地白氏古时即承认白氏出自楚公族。

综上所述,称白胥氏、白阜、白乙丙等为白氏始祖,均经不起考证。可以说,汉民族白氏出自楚公族无疑。至于对远古时期白胥氏、白阜等人的解释,我认为他们的后代也许为少数民族的白氏,也许他们并不姓白,正如现代渭南考古专家、渭南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左忠诚先生曾用“白若”之名著文,其意思在于崇拜古今两位文学家(白居易、郭沫若)、日本著名书法家冈本四郎曾用名“白涛”、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等,他们并不姓白。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古时候无世系可查的白姓人皆称为白氏先祖!

白起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郊渭河北岸。一九八二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修后的白起墓,墓碑威严矗立,墓冢高大,松柏常青。武安君在天之灵可含笑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