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段姓网 > 段氏源流 段氏源流

段姓起源考辨之——老子与共叔段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段姓展区
段姓起源考辨之——老子与共叔段  

历代姓氏著作与古籍文献关于段姓起源的记载主要有“老子说”及“共叔段说”两种观点。

“老子说”是关于段姓起源的最早记载。东汉文学家赵岐(约108-201)约于桓帝至灵帝之世撰成《三辅决录》:“段出老子,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汉文帝时段卬为北地都尉,成帝时段会宗为西域都护,后汉桓帝时段颎为太尉,皆其裔也。”东汉学者(约153-198)应劭《风俗通义》:“段氏,段干木之后,姓段,名干木。” “老子说”这种观点的形成应该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记载,史学家据此以为段干氏便是李宗的后裔,以其封邑名而为复姓,至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则为段氏。然据《世本·氏姓篇》:“老儋生宗,魏将军,封段干,生注及司,注生宫,宫生谱。”(“司”疑“同”之误)。《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 《唐·世系表》:“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宗之子注生言,言之玄孙名假,仕汉,后家于齐。假子解为胶西王太傅,王卬与诸王起兵,解切谏不听,遂弃家避去。”《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耳,其后有李宗。宗生同,同生兑,兑生跻,跻生云、恪,恪生洪,洪生兴,兴生族,族生昙,昙生崇,崇生瑶,瑶生信。”这些史籍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李宗世系,从中并未发现其子孙改为段干氏的可靠证据,也没有发现段干木的踪迹。《战国策·赵策一》有战国时期韩国著名谋士段规,活动在韩康子时期,当与段干木年岁相差无几,说明在“段干木之子入关改段氏”之前已有段姓存在。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段干氏确实存在过。《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等。战国以后段干氏就完全消失了,其原因应该是段干复姓省文简化成了段姓或干姓等。但段干氏源于李宗封邑之说则不可信。

至于“共叔段说”则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史学家范晔(398-445)著《后汉书》载:“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 但范晔《后汉书》所依据之蓝本,东汉史官所撰《东观汉记》段颎传中并没有段颎乃共叔段之后的记载。东汉文学家赵歧约于段颎去世后20年间(即179-201年间)撰成《三辅决录》,也不言段颎乃共叔段之后。200多年之后,范晔之所以不采信赵歧的“老子说”,说明他认为段姓源于老子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于是提出了共叔段之说。“共叔段说”的观点当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及《史记·郑世家》中“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范晔据此以为共叔段的子孙以其名为氏而姓段。然《史记》中仅有共叔段生公孙滑、公孙滑生公父定叔的世系记载,东汉王符《潜夫论》载共叔段之后为公父氏,都没有共叔段之后为段氏的记录。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认为,段字的字形很像是一个人在攀登山崖,段字表现的是一个人手持锥子在山崖采石。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说段字似乎表现的是在有矿石的地方用殳击打,是个会意字。从这个意思推想,段字用于人名应该有千锤百炼、坚忍不拔的引申意义,所以古人以段字为名者不少。《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有宋国人公子段、字子石,禇师段、字子石;郑国人公孙段、字子石,印段、字子石。另外,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曾孙毕段也以段为名。清人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认为“古人无以祖父名为氏者,凡若此类皆不通之说,段氏当出自段干”。由于没有共叔段之孙公父定叔改姓段的直接证据,国学大师王利器引孙星衍、洪莹校曰:“春秋时以段名者,如郑印段、公孙段,宋褚师段,或其后以名为氏,亦未可知,段氏未必定为共叔之后也。”

南北朝以后,“老子说”与“共叔段说”开始并存。或取其一为信,或以为二源。唐林宝元和7年(812)著《元和姓纂》:“段氏,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战国韩相段规。”又引《三辅决录》:“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为段氏。文帝时,段卬为北地都尉,曾孙招,生会宗、贞。会宗,金城太守。贞,武威太守,子孙始居武威,九代至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撰《广韵》:“段姓,出武威,本自郑共叔段后。《风俗通》云,段干木之后。”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邵思《姓解》:“武威段氏,共叔段之后也。魏有辽西段干木,汉有太尉段颎、段会宗,后汉方士段翳,晋将军段匹磾,又有段灼,隋有段文振,唐相段文昌,太尉段秀实,又有段志玄,为凌烟阁功臣。”宋仁宗嘉祐5年(1060),宋祁、欧阳修《新唐书世系表》:“段氏,郑武公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卬)十四世孙后魏晋兴太守汾。五世孙偃师,徙河南。”南宋绍兴4年(1134),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段,出自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有韩相段规。汉武帝时段卬,为北地都尉。曾孙招,生会宗,字子松,西域都护、金城太守。会宗生正,武威太守,子孙始自天水上邦徙居武威姑臧。会宗从曾孙颎,字纪明,后汉太尉,所谓凉州三明者。十九世孙文昌,唐宰相,世系具《唐表》。”绍兴31年(1161),郑樵《通志·氏族略》:“段氏,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战国韩相段规。《三辅决录》云,段氏,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汉文帝时段卬为北地都尉。成帝时段会宗为西域都护。后汉桓帝时段颎为太尉。皆其裔也。”王应麟(1223-1296)《姓氏急就篇》:“段氏,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风俗通云‘段干木之后’。韩有段规、段乔,汉有段会宗、段嘉、段仲温、段彭、段翳、段志、段颎,后魏段承根,北齐段韶,隋段文振,唐段秀实、段志玄、文昌、平仲,宋段少连。又出辽西者,鲜卑檀石槐之后,晋有段匹磾、龛。”明凌迪知(1529-1600)《万姓统谱》:“段,京兆,郑武公少子共叔段之后。又望出辽西齐郡。”凌迪知《氏族博考》:“段,郑人名,以名为氏。共叔段者,共谥,叔字,段名也。此以名为氏者,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段名也,封于京,谓京城太叔,亦谓之太叔氏。”又曰:“段氏,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改为段氏。”明李日华(1565-1635)《姓氏谱纂》:“段,京兆,郑共叔段后。”清顾炎武《日知录》:“段氏。《後汉书》‘段颎,其先出郑共叔段。’古人无以祖父名为氏者。凡若此类,皆不通之说,按段氏当出自段干。《史记》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清张澍《姓韵》:“段,见《姓苑》、《三辅决录》。”

隋唐以来,段氏在追溯渊源时,或以老子为祖,或认叔段为宗,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这从出土的隋唐时期墓志铭中可以得到证实。以唐开国功臣段志玄家族为例,其兄段志合墓志(永徽4年即公元653年12月19日立)载:“其先,颛顼之苗裔。盖李宗自周适晋,仕魏献子为将有功,赐邑封段干大夫。孙木,文侯之师,偃息蕃於王室,因地命氏,遂立姓焉。”其曾孙段承宗墓志(天宝13年即公元754年立)载:“君讳承宗,字承宗,恭叔之后也。命姓之始,肇於魏封,封於段干,因以为氏。”段承宗另一墓志(大历13年即778年迁葬立)载:“其先,郑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后。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或曰李宗肇姓,或曰共叔之后,充分说明唐代对于段姓起源的认知完全盲从于姓氏书。

     明清时期,民间开始大举修谱。许多家谱都纷纷仿效宋代苏洵所修《苏氏族谱》,将远年世系一直追溯到黄帝,以示根清族正。试想自黄帝于今数千年,世远年湮,朝代更迭,历朝官修之帝王世系尚有错漏,普通百姓能传承下来一代不漏的完整世系吗?答案是肯定的,绝无可能。细考这些所谓的远年世系,或冒滥相沿,世系倒置,或以衣冠为世系,攀贤援胄。不仅乱了世系,更有乱认祖宗之嫌,岂可信为实录哉?仅以唐穆宗相段文昌世系为例,江西永新县及湖南、四川等地文昌公派族谱以共叔段为始祖:“郑武公—共叔段—公孙滑—公父定叔—涓—丰—规—干木—复环—薛—景宣—卬—圣惠—建中—会宗—彭—恭—颎—荣—嶷—随—业—伯伦—仪—黄—孝先—纷—承根—偃师—志玄—瓒—怀晏—秀实—文昌”湖北英山段氏本属江西潘阳支系,原尊“黄帝十四子圉”为始祖,前些年修谱时改奉共叔段,族谱载远年世系:“共叔段—公孙滑—公父定叔—子嘉—印—伯良—规—吉—丹雘—贻赋—震—仲温—沂—勇—会宗—异—卬—祖绳—志—述—郴—明—恭—灵—昭—广—绮—佛荣—柏年—纷—体仁—敏—克兴—偃师—志玄—瓒—怀简—谔—文昌”湖南南县族谱则以李宗为始祖,其谱序曰:“常阅姓书云:段出于郑共叔段,相沿已久矣!但其始必冠以段干木。既云出天郑,又引段干子,盖由脉络之混,渊源罔究,故杂引失自耳。不知不始于共叔段,而始李祖少昊。彼《三辅决录》云:李出李聃。老子宗,初封段,后又邑干,乃曰段干,乃有段干木。至木子隐如(即段干同)入关,方去干始段。又其孙洪一线相继,是固段之姓氏所由来也。即以段干木论:《魏世家》有段干子;《田世家》有干朋;而《风俗演义》氏姓注以为姓段名干木;唐《百官表》又以为封段而官干木大夫;要皆因《吕氏春秋》‘干木光于德’、《魏都赋》‘干木之德’两言,同误耳。善夫《庐陵路史》辨此特详。县引《幽通赋》‘木偃息以藩魏’,始知邗沟之庙,汾水孝义里之墓,其青阳氏以迄伯阳,伯阳之子宗,至隐如与洪子如也。是可证姓书累牒之误,而段氏庶才知所先矣。”并载远年世系:“段干木—大良—公乔—济冯—序—瑚—世鹏—道节—自盈—宏启—永华—洪—杏—佩森—崇一—钦相—锡—通楚—珠—开山—永辛—西覆—兴荣—彭—鼎公—溥—千斯—万一—秉三—正九—同二—本梁—修年—楚儒—珲—运—辆—车双—荤—晖—冯—光贤—志玄—兆忠—尽已—又苏—元身—日荣—文昌”这些远年世系不仅祖源各异,世系也截然不同,当属编造无疑,不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