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段姓网 > 段氏源流 段氏源流

段氏起源说考辨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段姓展区
段氏起源说考辨  

考段氏之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则追本溯源乃人伦的大德,源远必流长,根深则叶茂。遂逐加考辨,以期正本清源。

  

1、源于段国,以国为姓:《世本》是第一部由先秦史官修撰的全面、系统的专记氏姓的著作。《世本》共十五篇,南朝时已缺《谥法》一篇,唐朝时又有更多篇目散佚,至南宋之际,《世本》亡佚。今天的《世本八种》,乃清中叶以后王谟、孙冯翼、陈其荣、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等所辑的辑佚本。王谟、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所辑《世本》之“氏族篇”皆载:“段,子姓,商(殷)后氏(国)。”姓氏学者据此以为段姓以国为姓。而孙冯翼、陈其荣辑本则载:“殷、时、来、宋、空同、黎、比髦、目夷、萧,子姓。”其中则没有子姓段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系本》子姓无‘稚氏’,‘北殷氏’作‘髦氏’,又有‘时氏’、‘萧氏’、‘黎氏’。” 清汪继培云“稚氏”乃“黎氏”之误也。又“髦氏”,隐元年左传疏引《世本》作“比髦”,清彭铎云“《世本》‘比髦’盖‘北髦’之讹,乃一氏。”之中亦无段国的记载。而东汉王符《潜夫论》称引《世本》:“子姓分氏,殷、时、来、宋、扐、萧、空同、北段,皆汤后也。”清汪继培、彭铎按:“同”、“桐”古字通,“扐”为“黎”误,“段”为“殷”误。后世姓氏之作,则没有“子姓段国(段氏)”之记录。然南宋时罗泌《路史•国名纪丁•商氏后》则载“黎、比、髦、扐、段、瓦、铁七国,并出世本”,而其注则曰“段,段干也。”乃邑而又非国。罗泌著《路史》,博采典籍,其时《世本》当已经完全亡佚,故《路史》所引《世本》资料当转引自其他史籍,《路史》所载“段国”,或误于《潜夫论》等所引也。而后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和《氏族博考》、明李日华《姓氏谱纂》、清王澍《姓韵》、清顾炎武《日知录》等亦均无段国之记述。据此,《世本》所载子姓,原本当为“殷、时、来、宋、黎、空桐、北髦(北旄)、目夷、萧”,其中并无段氏或段国。王谟、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所辑《世本》关于段国的记载,盖又误于《路史》之所引。南宋之前《世本》尚存于世,若其中真有关于“段国”之记载,作为“胙土命氏”的最主要方式,南宋之前的姓氏著作理当据此而判定“段姓出于段国,以国为姓”。然则东汉赵岐《三辅决录》、应劭《风俗通义》、南北朝何承天《姓苑》、范晔《后汉书》、唐林宝《元和姓纂》、北宋陈彭年《广韵》、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世系表》、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等,却都没胡“段姓出段国”的相关记载,其原因只有一个,便是古《世本》中根本就没有记载段国。由是,段姓出于段国的论断不能成立。

  

2、源于百工,以职业为姓:成书于战国初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记载了“百工”之一有“段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乔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刃”。《考工记》所记都是官工,郑玄注曰“‘百工’,司空事官之属”。“人”、“氏”、“师”等乃专职管理官员的职称,“人”、“氏”属于下级工官,“师”为高级工官。“段氏”则是管理“镈器”生产的工官。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可见《考工记》所记载的“段氏”只是古代一种工官的职位名称,并非氏姓。

  

3、本自李姓,源于段干复姓。东汉赵岐《三辅决录》:“段出老子,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应劭《风俗通义》:“段氏,段干木之后,姓段,名干木。”清王相《百家姓考略》:“段,系出李氏,老子孙李宗仕晋,食于段干,世为段干氏。”梁玉绳《人表考》:“老子之后,名宗者,为魏将,封于段干,因以为氏。”这种观点的形成应该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记载,史学家据此以为段干氏便是李宗的后裔,以其封邑名而为复姓,至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则为段氏。据《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耳,其后有李宗。宗生同,同生兑,兑生跻,跻生云、恪,恪生洪,洪生兴,兴生族,族生昙,昙生崇,崇生瑶,瑶生信。”这些史籍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李宗世系,从中并未发现其子孙改为段干氏的可靠证据,也没有发现段干木的踪迹。《战国策•赵策一》有战国时期韩国著名谋士段规,活动在韩康子时期,当与段干木年岁相差无几,说明在“段干木之子入关改段氏”之前已有段姓存在,因此段氏乃段干木之后之说也存疑。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段干氏确实存在过,但战国以后段干氏就完全消失了。

  

4、黄帝后裔,出自姬姓,始于共叔段。东汉之前尚无共叔段之后以段为姓的记载。这种观点始于南朝时期范晔所著《后汉书》:“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唐林宝《元和姓纂》、北宋陈彭年《广韵》、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世系表》、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凌迪知《氏族博考》、李日华《姓氏谱纂》因之。其推论的形成当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及《史记•郑世家》“郑伯克段于鄢”关于共叔段的记载。然古人以段字为名者不少,《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有宋国人公子段、字子石,禇师段、字子石;郑国人公孙段、字子石,印段、字子石。另外,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曾孙毕段也以段为名。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认为,段字的字形很像是一个人在攀登山崖,段字表现的是一个人手持锥子在山崖采石。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说段字似乎表现的是在有矿石的地方用殳击打,是个会意字。从这个意思推想,段字用于人名应该有千锤百炼、坚忍不拔的引申意义,所以古人以段字为名者不少。清人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认为“古人无以祖父名为氏者,凡若此类皆不通之说,段氏当出自段干”。由于没有共叔段之孙公父定叔之后改姓段的直接证据,国学大师王利器引孙星衍、洪莹校曰:“春秋时以段名者,如郑印段、公孙段,宋褚师段,或其后以名为氏,亦未可知,段氏未必定为共叔之后也。”

  

5、黄帝十四子圉,封于段地,以段为姓。江西鄱阳湖地区《段氏族谱》载称宋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资政大夫段文阊至道二年谱序曰:“段姓胄出黄帝,厥子十四曰圉,食邑京兆。虞夏之际,蕃幹王室。至周宣王时,有段珥为国卿士,以德行称。其后适晋,悼公时有大夫曰翀,翀生赭,为平公中军佐。赭生辉,辉生炤,世为大夫。及三卿分晋,历诸战国之臣,在齐曰段本、曰段木,在楚曰段高,在秦曰段参,在赵曰段椅,在燕曰段炳,在魏曰段穆、段楷。穆之后仕赵,楷之后仕秦。楷之孙曰段忠,秦末封东蒙王。在韩曰段遐、曰段悠、曰段俦。昭侯时,韩相段伟生至慧。至慧生子二,曰段洪、曰段浩。浩为平乡伯,生子二,曰舟、曰楫。舟嗣伯爵,楫周末居晋河东西共城。至韩相直下曰泰,为颖川郡守。泰七世孙巖,为东海郡邳县尹。巖五世孙曰都侨,为益州武阳县尹。都侨五世孙曰坎,任河南郡守,寓武阳县。坎五世孙曰城,任河北魏郡昌乐县尹。城六世孙曰震,任新安歙县尹。震五世孙曰玠,迁乐平。六世孙曰健,唐初由隆兴任饶州牧。健子三,孟至纯直下侨居苪城,仲至正直下居歙,季至中寓鄱瀳滩,是为廿四田子孙之一世祖。阊慮来世繁庶,昭穆失序,亲疏不分,故辑家乘,以为后述者考耳。”又载清代左丞相张廷玉论圉:“道继三皇,德并五帝。论天潢之派,公本世胄;原世及之统,圉于季出。故食邑京兆,万世知所自始,遍宅域中亿族有所托庇。易纬乾元,资始坤元。资生我翁,一天地也。”据此以为“段氏之先,黄帝十四子圉,封于段,以地为氏。”但原序中只言“段姓胄出黄帝”,并看不出段姓由何而来。况《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晋语》谓十四人实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且不论黄帝是否真有子曰圉,其得姓者都无段姓。或许段文阊序文所依据的资料历时已久,其时已有脱文:“段氏胄出黄帝,(文王)厥子十(五高封于毕,)四(传)曰(段,以名为姓,)圉(于季出,故)食邑京兆。”括号内即为脱文,“圉于季出,故食邑京兆”见于鄱阳谱载《清代左丞相张廷玉论》,“圉”同“圄”,取“国”之意,“季”即“季历”。揣测理由:其一,目前尚未从古籍中发现“黄帝十四子圉”及其与段氏相关的任何资料。其二,历经唐末及五代之乱,北宋时期《世本》、《潜夫论》、《三辅决录》、《风俗通义》、《姓苑》、《元和姓纂》等古籍散佚殆尽。段文阊作序之时,这些典籍或已不可见,即便尚有残存,或许因为缺损严重,他也根本没能从中找到任何有关段氏源流的记载。其三,段文阊作序之时,应该能够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看到共叔段之后以名为段姓之说,但因共叔段与谱序中所记载的周宣王卿士段珥活动于同一时期,如果段珥其人曾经真实存在,那么共叔段当绝非段氏之祖,故共叔段之说不为段文阊所采信。其四,段文阊作序之时,应该能从《史记》、《汉书》中看到了毕段的记载。“至周宣王时,有段珥为国卿士,以德行称。其后适晋……”或为“至周康王时,姬高为国卿士,以德行称。其后适晋……”之误。毕国于公元前640年被西戎所灭,其后多适晋国。毕段生活在毕国,毕国在长安周边,符合其后形成京兆郡望之说。另外,毕段生活的年代比段珥早几百年,其后旺于京兆也符合逻辑。故此段文阊以“毕段子孙以其名为段姓”作段氏姓源。但若真以“毕段”为段姓始祖,似乎也没有直接依据。

  

6、源于鲜卑,本自段匹磾。鲜卑段氏也称段部或者段国,是西晋十六国前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段部最初是由乌桓化的高车段氏家族领导的乌桓部落,在进入辽西以后,又吸纳当地各少数民族加入不断壮大,所统少数民族至少包括乌桓、鲜卑、匈奴和高车。段部与慕容部、宇文部并列为东部鲜卑三部,因其族属为鲜卑,史书称其为鲜卑部落。《北史•徒何段就六眷传》曰:“日陆眷,因乱被卖为渔阳乌丸大人库辱官家奴。诸大人集会幽州,皆持唾壶,唯库辱官独无,乃唾日陆眷口中。日陆眷因咽之,西向拜天曰:‘愿使主君之智慧禄相,尽移入我腹中。’其后渔阳大饥,库辱官以日陆眷为健,使将人诣辽西逐食,招诱亡叛,遂至强盛。”魏晋之际,段氏祖先段日陆眷作为一个社会地位极低的家奴,以口接主人痰唾,获得乌桓大人库官氏的信任,并乘渔阳大饥,吞并了库官大人“诣辽西逐食”的乌桓人众,以此作为最初最基本的部众建立起段部。而后,日陆眷又于辽西“招诱亡叛”,继续扩充实力。日陆眷所招诱的“亡叛”,都是一些零星分散的、没有组织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成员,或者是和日陆眷同样身份的奴隶,他们没有领袖与部落,很容易便统一于日陆眷的旗帜下,成为段部部众。据马长寿先生考据,段部可能是在东汉中叶迁入辽西的,段部世袭部落大人,历经了段日陆眷、段乞珍、段务目尘、段就六眷、段涉复辰、段匹磾、段末波、段牙、段辽、段兰、段龛、段勤等部落首领的统治,于东晋(356年)全部灭亡。段部灭亡以后,其后裔以及与之相关的乌桓部落和高车部落全部鲜卑化,并融入北朝的鲜卑人之中。段日陆眷本是高车族库狄部落族人,高车族的先祖便是春秋时期的赤狄。段日陆眷的祖先很有可能便是赤狄部落的铎辰氏(段干氏),因而以段为姓。《元和姓纂》卷九“辽西段氏”条记北平襄侯段文振是东部鲜卑段匹磾之八代孙。段匹磾即段日陆眷之侄孙、段务目尘之子。段文振乃唐李渊之婿、尚高密大长公主、驸马都尉、纪国公段纶之父。《周书》卷三十六《段永传》记载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瓜州刺史段永亦匹磾之后:“段永,字永宾,其先辽西石城人,晋幽州刺史匹磾之后也。”段部后裔还有一支因避难改姓库狄,恢复了段部首领先祖库狄部落氏姓。《周书》卷三十三“库狄峙传”:“其先辽东人,本姓段氏,匹磾之后也,因避难改焉。后徙居代,世为豪右。祖凌,武威郡守;父贞,上洛郡守。”唐朝林宝《元和姓纂》卷八“库狄”条记载:“鲜卑段匹磾之后,避难改姓库狄,居代北,后迁中夏河南。后魏上洛太守库狄陵生保真,保真生峙,周宣州刺史,生嶷、徽、崧;徽生璠,益州总管、乐成公;崧生仁志,千牛郎中;仁志生益利,益利生履温,库部郎中。”唐代的襄阳令库狄履温即出自此族。库狄氏为北朝鲜卑著姓,《北齐书》为之立传的有库狄干、库狄回洛、库狄盛等,《周书》为之立传的有库狄昌、库狄峙,《隋书》为之立传的还有库狄嵚。《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赵郡王壑与库狄显安侍坐。帝曰:‘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今序家人礼,除君臣之敬,可言我之不逮。’”说明库狄氏曾与北魏皇室拓跋氏联姻,族中多显贵。可见,鲜卑段氏是因其首领姓段故称段部或段国,并非段姓起源。

  

7、云南大理段氏。云南大理段氏的祖源,学术界分歧颇大,各持其说。其一,《南诏野史》引《哀牢夷传》称:哀牢有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兄弟娶之,立为十姓,段为其一。明成化十三年(1477)《故善人里长段公墓志》:“五峰弘圭赤土江里长段公,乃是名家九隆之旺族。”明正统九年(1444)《乡进士例文林郎世袭云骑尉拟谥文庄先生寿山段公墓志铭》、明正统二年(1437)杨宗道《故酋长段公墓志铭》、喜洲阁洞塝村清代《段氏续修族谱序》等均曰段氏为云南土著即九隆之后。段氏为九隆后裔的记载当源于《哀牢夷传》,据王叔武考证,《南诏野史》所引《哀牢夷传》实为《哀牢世传》,乃明人所著。“九隆”神话原见于(汉)杨终所撰《哀牢传》,虽其书已亡,然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曾有所引:“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曰少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有一沉木,遂感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君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唯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父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著十尾,臂胫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国谱也。”其中并元衍生十姓的内容,更无“段”为其一之说,《哀牢世传》妄加变形矣,其后著作盖误引之。民国二十八年(1939)陆军军需总监段克昌续修云南宜良大渡口《段氏族谱》载明末旧序:“滇域未通中国之先,有低牟苴者,居永昌哀牢之山麓。有妇曰沙壶,浣絮水中。触流木若有所感,是生九男,曰九隆族。种类滋长,支裔蔓衍,窃据土地,散居溪谷,分为九十九部。其大者,渠酋有六,各号为诏。其一曰蒙舍诏,其二曰浪穹诏,其三曰邆赕诏,其四曰施浪诏,其五曰越析诏,其六曰蒙巂诏。兵将不能相君长。至汉,有仁果时,九隆八族之四世孙也。强大,居昆弥川。传十世至龙佑那。当蜀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雍闓。师次白崖川,获闓斩之。封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割永昌益州地,置云南郡于白崖。诸部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龙佑那之十六世孙曰张乐进,逊位于蒙氏。张氏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其年系莫可推详焉。蒙氏始兴,曰细奴罗。九隆五族牟苴笃之三十六世孙也。耕巍山之麓,数有神异,孳牧繁息,部众日盛,代张氏立国,号曰封氏。蒙氏伪称南诏,时唐贞观三年也。及高宗时,遣子入朝待命,授细奴罗以巍州刺史。”亦未言及段氏乃九隆之后。其二,元至正十年(1530)《故理阳寨长官司案牍段琏墓志铭并序》:“案牍姓段氏,讳琏,考其世袭源流,乃楚王蹻之○○将官也。威王使蹻伐滇,既克,会秦灭楚,蹻遂留王滇池。以其众分为五将,而已总以统之,因成一百○○之属,段氏其一也。其族属爵秩,具有家谱,兹不复赘。”此为庄蹻之后说。此说除《段琏墓志铭》外,尚无其他证据予以支持,所以一般不为学者所取。其三,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曰:“魏末段延没蛮,代为渠师。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孙左领大将军,生子光、子游、子英。子光,试太仆卿、长川王;生秀试,太常卿。子英,率府遂郡王,神营州兵马使。”清道光年间《云南通志》上说:“段思平者,其先武威姑藏人,汉太尉段颎之后,云南段氏由姑藏而来。”清朝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张道宗《纪古滇说集》:“宣武幸善阐,留买嗣守国,遂及于篡。后有赵善政、杨干贞等弟篡,……而至武威人段思平,在五代晋时。”《玄峰年运志》:“段氏之先,武威郡白人也。”是为武威郡说。杨慎《滇载记》、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檀萃《诏史补》、王崧《道光云南志抄》及《滇考》等并同此说。新出土唐建中三年(782)《段公(子英)墓志铭》证实了云南段氏源于西北武威郡之说:“段子英,字子英,其先燉煌人也。当汉氏衰垂,十七代祖延,醜莽行忠,信于南陬。子孙相承,代为统帅。洎皇运开泰,曾祖兖糺宗内嚮,愿复故郡。朝廷以段氏恩浃南裔,即拜云南州刺史。俾怀柔之于觑往者,權也。所以完其宗族者,顺也。所以大其门。兖生左武卫大将军慿(凭),慿生赠,扬州大都督。琳宽皆刚果义烈,有勋盟府,故得掌禁卫,出镇方隅。子英即扬州大都督之第二子也。”云南段氏始祖段延源于敦煌,出自武威,当不诬也。《玄峰年运志》云:“唐时有名(段)俭魏者,佐阁逻风有功,六传至(段)思平而有国。”《南诏野史》载:“段氏,武威人。祖段俭魏为阁罗凤将,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云南宜良大渡口明末《段氏族谱》序:“天宝十年夏四月庚寅,唐兵伐滇,时有段俭魏者,威武郡人,佐神武王蒙氏,与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逆战于西洱河,大败唐兵,死者六万余人。仲通仅以身免。封俭魏为清平官,赐名段忠国以旌之。遂臣于吐蕃。吐蕃封之为东帝,刻碑国门外,明叛唐非得已也。”清朝冯苏《滇考•段氏大理始末》曰:“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六传生思平。”段俭魏是南诏的开国元勋,《段氏族谱》云,段俭魏是汉代武威太守段颎(疑太尉段颎)的第十七代孙。至此段氏世世是南诏的重臣,据统计,段氏先后担任南诏清平官的有名者5人,大军将7人,入唐使6人,刻于《南诏德化碑》上的功臣就有10人。大理太和村至今尚存的《南诏德化碑》,碑阴题刻南诏官员名姓,排在首位的便是段忠国(段俭魏)。段俭魏五传至南诏布燮(清平官之一)段保隆。段保隆之子段思平为通海节度使,此时南诏政权已是风雨飘摇。南诏亡后,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先后建立过渡政权,而杨干贞建立的大义宁国“贪虐无道,中外咸怨”。远在滇东的段思平巧妙地联合37部蛮,挥戈洱海,于937年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起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周边),子孙相继历经22帝王,统治长达316年。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3年),蒙古军攻克大理,大理国遂亡。元朝建立云南行省之后,设置大理路军民总管府,段氏又出任总管共12代,长达126年。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克大理城,段氏总管结束。两汉以后,姑臧段氏“子孙散处”,魏时段延一支南下云南,宋时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后期改洱海以南诸赕为天水郡、改善巨郡为成纪镇(天水郡所辖县名),揭示了云南段氏与西北段氏的特殊关系,也反映出了大理段氏对其祖籍西北的心理认同。

2010年左右,维基百科上曾出现了一条“兼国”的词条:“兼国,为夏朝初期的重要诸侯国。夏禹时,因治水有功,封兼仲于幽地,为子爵,以保全夏王朝的安稳永定。曾帮助夏启建国,封伯爵。帮少康兴国,封公爵。孔甲时,曾对夏小正分为八十二部分,历法大乱。商周时期,商朝时或封或绝。西周时,周武王寻找兼国之后,找到兼文公段夷,重新封于幽地,为公爵。公元前638年,兼襄公卒,其四女段怡杀太子烈自立,是为兼景公。在位期间举贤相李魑,百姓丰衣足食,史称‘景公中兴’,为东周的第一个女权国家。公元前668年,齐攻兼,兼哀公出逃楚国,兼国灭亡。其君主世系为:兼文公段夷——兼伯公——兼戈公——兼考公——兼襄公——兼景公段怡(女)——兼基公段姬心——兼永公——兼桓公段佑——兼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