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记载:桂林董家巷是在北宋1100年从江西而来
从《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庆历五年(1045年)。平定广西侬智高之乱。此后,在桂林、邕州(治今南宁市)、宜州和钦州常年屯驻宋军1.3万人,连家属约达4万人。
董家巷是漓江上游下南洲岛东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老村,至少有千年的历史。北宋崇宁三年(1100年),侬智高反叛,平南大将军狄青率部南征,从江西强征了大批烧窑工匠,过从湘江过灵渠沿漓江南下,最初留在董家巷一带开荒毁林屯住,有董、莫、龚三大姓,烧窑制陶,供应军需。狄青打败侬智高后,回桂州休整,不久回京,平南大军留下了众多的官兵和移民,屯戍岭南,繁衍至今。董家巷现在已经是个村委会了,分上、下董家,下董家山底村的董家祠堂,下董家的历史比较久远。年久失修,几成危房。《灵川县志》中查到佐证:灵川县境内古代的汉族居民均为客籍,主要来自江西,其次为山东,而后来者多为湘楚移民。其中多数为狄青大军押解而来。战争结束后,龚、莫两姓移民成为自由人,他们放弃董家巷,选择以漓江上如世外桃源般的分流洲为家园,即如今的南洲岛。清乾隆年间,下南洲村村民莫汝霖考中广西第23名举人,一时间莫姓在这一带成为“显姓”。下南洲村村口“栓马桩”侧面,还刻上了这段让莫姓人备感荣耀的事情。
二、江西抚州市乐安县的流坑村属于唐朝宰相董晋的后裔
据《流坑的开基与董氏家族的肇起》一文考证: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源,据说可以上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帮至今流坑董姓仍是自称广川董氏(董仲舒为广川人)。而此后流坑董氏的世系与南迁轨迹,由即在其族谱中亦不能能说。一说“仲舒之孙守访江,子孙家焉”,南宋状元董德元和明成化进士董时望在科举家状中均如是说;一说则谓,唐德宗宰相董晋之孙清然“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由是安家江南。此说的主张者为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刑部尚书的董裕等人,现存各种族谱中最通行的。也是此说。按董清然以下的族谱世系明晰无异大致可信,但说其出自董晋则颇可疑。否则何以较早的董氏人士却不着一词呢?所以,应该说董清然是流坑董氏现在可以确知的第一位先祖,再风吹草动上溯,便难以信史目之。1984年出土于江西德兴的南宋初年董鸿墓志铭云:“五季(按:似当为唐末)之乱,士大夫皆保歙之黄墩。乱定稍出,散其旁数百里间。…………董氏其一出。“德兴董氏亦为清然之后,则流坑董氏祖先曾居皖南,其后才辗转迁来江西,更早的历史,也就难以考察了。
居于宜黄扩源(谱中或作和霍源,北源。今仍称北源村)的董清然生二子,长子连,次子称。连复有三子;长子尚一,生董全/董含;次子尚二,无后;细子尚三,生董合,此时的清然一家,不仅人丁渐繁,而且家道颇裕,”富甲里邗“。所以清然去世后,在五代吴国顺义年间(921--926),董连曾在宜黄黄山施田建寺以守其墓,据说其面积达田1300亩,外加鱼塘8口。但董氏族谱都称清然为”居士“绝非仕宦之人,而只是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五代南唐时期(937--975),大约因为家族繁大,董氏全、含、合三兄弟分蘖析居。全徙鄱阳海口,因其地后属德兴,帮董全一支族称德兴海口派;含与父、祖留居宜黄,其后即为宜黄北源派;而董合一家西来流坑,这里当时尚属吉州访陵县云盖乡,帮董合一系就叫访陵派,以后又叫乐安流坑派。董合,便是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南宋绍兴年间,董合因八世孙董德元位居参知政事而被追赠司徒,所以在族谱中又被尊称为”司徒公“。
传说云盖乡的得名,是因为唐代延载元年(694)有道士在此修仙得道、羽化飞奔升而去,时“环山数十里紫云纷郁,覆罩累日”,故名,。可见那时这一片土地之静谧幽深,罕有人迹。当董合来到流坑时,这里也”犹是鱼岛之境“,”榛篁森翳,人莫有居之者。然而绿水青山,别有天地,在当日天下纷扰动荡之际,较山外相对安宁,差似桃源之境。董合一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荫道山脚下乌江西回转角处的白泥塘安下家宅,垦田植谷,流坑董氏的基业,就由此肇始。董合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桢,次子名耽。董桢又有四子,为文广、文肇、文晃、文亨;董耽亦有后嗣。据载董桢”以谊侠自任,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不长的时间以后,董氏一家已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和影响的大户。而这一区域也已初步得到开发。大约就在此后不久,因为生齿渐衍,董氏一家又将河东南岸三面环水落石出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易居于此,这就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流坑村。依伏着辛勤经营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流坑董氏家族益发壮大,遂在宋代成为科甲联中、仕宦众盛而雄于江右的巨大 家族。
另据《姓氏渊源》论证: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氏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氏始祖。
董氏出于同一宗源,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董国(今山西运城)向四方藩衍播迁,据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董氏族人分布。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董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以及世界上分布不尽相同。诚如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宋金元时期: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董孝忠先生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撰写《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涇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
三:桂林董家巷和钟山宗谱记载是董晋和董槐的后裔
钟山县董俊庸支系记载的是董晋和董槐的后裔,但是在后裔几代的记载与江西有一定的出入?但是与江西的记载基本一致。而董晋(723—799,唐朝)、董槐(?—1262,南宋,出生年代基本与董俊:董俊1186—1233相近),而在北宋崇宁三年(1100年)开始迁徙桂林董家巷,也就是在董槐出生之前就有董氏开始居住?但是却有和江西一样出现董槐,推测是在居住后,与亲属有联系,在宋金元时期大迁徙后,又从江西再次迁徙而来。这应该在桂林董家巷出现两个支系?上董家与下董家是不是先祖宗谱一样呢?然而,最难以解释的是参入了董俊的后裔董士选?历史也有元朝董士选在广西交战。而且记是:元朝英宗三年癸亥拜左丞?然左丞应该只有一个?历史记载的是董俊的后裔。这就是难以弄清的地方?假如是修谱的后裔把同名同姓的误标注为左丞董士选就应该是合理的解释。同时,董晋的父亲应该不是从钱塘迁徙到山东乐安,而董晋后裔在江西乐安,应该是宗谱又一错误标注,推测应该是江西乐安流坑?
董芝蓝公合伯叔于元顺帝二十五年自桂林临桂县董家里东乡村(前为灵川县大河乡董家巷,后归为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新民村委董家巷),徙居富川县(原富川县衙门在今日广西钟山县城厢街,属于平乐府管辖,后迁往当今的富川县城)三宝山,经过5代再最后徙居富川县回龙镇(后划为钟山县管辖)的董家洞。
四、不是明朝董应轸留下的后裔。
因董家巷早在宋朝就形成村子,有董氏后裔居住。
《明史》卷三百一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广西土司》董应轸的事迹,但是,迁徙到桂林的年代比宋朝就迟了。只是作为参考摘录如下:
天顺五年,镇守广东中官阮随奏:“大藤峡瑶贼出没两广,为恶累年,迩来愈甚。虽常会兵剿捕,缘地里辽远,且两广军马不相统属,未易成功,宜大举捣其巢穴,庶绝民患。”乃命都督佥事颜彪佩征夷将军印,调南京、江西及直隶九江等卫官军一万隶之。六年,彪奏:“臣率军进剿大藤,攻破七百二十一寨,斩首三千二百七十一级,复所掠男妇五百余口。”帝敕奖之。
七年,大藤峡贼夜入梧州城。时总兵官泰宁侯陈泾驻兵城中,会太监硃祥、巡按吴璘、副使周璹、佥事董应轸、参议陆祯、都指挥杜衡、土官都指挥岑瑛等议调兵。夜半,贼驾梯上城,泾等不觉,遂入府治,劫库放囚,杀死军民无算,大掠城中,执副使周璹为质,杀训导任璩。泾等仓卒无计,惟拥兵自卫,随军器械并备赏银物,皆为贼有。布政使宋钦时致仕家居,挺身出,以大义谕贼,为所害。黎明,贼声言官军若动,则杀周副使。泾等乃遣人与贼讲解,晡时,纵之出城。贼既出,乃纵璹还。时官军数千,贼仅七百而已。都指挥邢斌奏至,帝曰:“梧州蕞尔小城,总兵、镇、巡、三司俱拥重兵驻城中,乃为小贼所蔑视,况遇大敌乎!尔兵部其即议处行。”
作者:广西钟山董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