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董姓网 > 董氏源流 董氏源流

历代董氏入闽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董姓展区


1.最早始于汉代。据载东汉末“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是三国时吴国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人,字君异,原住于长乐古槐福山,后到全国各地去行医。在福建没有他的后代。

2.唐肃宗(758-760)乾元元年,董玠(蜀汉之邑宰董和十四世孙)赴闽任防御使,兼福州剌史。他于闽十二都古县(今长乐市文岭镇古槐村),安抚闽海而波不扬,有德惠及于民,民请留之。他将次子元礼留下,居于闽省福唐城(即今福州市区)。董元礼玄孙董禹,在乾符元年为左补阙,以善谏名,皇帝嘉奖他的忠诚,赐金帛以表彰。禹生绍裘,裘生四子:长子璘,在唐五代末周显德四年为县令;次子珙,三子琳,四子玘,至宋太平兴国二年,由福唐城迁入长乐的敦素里,这就是古槐董之祖;璘生二子:长子思诚、次子为思谨。诚于宋端拱二年迁于黄崎沙里,则为震龙之始祖。古槐珙三传至舜俞,始由世居十七都蔡宅之旁,迁至二十四都鳌峰之东畔大启室宇之前董。其后又分支为金峰董,及福、禄、寿三房,迄今已历千载,繁衍四十余世,子孙计一万余人。

3.唐末董章,随王氏(王审知父)入闽六十七姓之一。其先为河南光州固定始人,子董思安,为五代闽(越王)国莆田人,骁勇无比官居闽国(景宗帝王曦)大将军,始落籍晋江登贤里(见《泉州府志 忠议篇》)。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农历土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姓均为同宗。

4.宋真宗宝庆年间,历武魁、三班殿直、辅太祖,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尉董兴,入闽落籍晋江(今福建省石狮市)。二世祖董道,因战功奏补三班殿直,封平凉郡开国伯。三世祖董宗嗣,袭三班殿直,擢武经大夫,袭封平凉郡开国伯。四世祖董常,袭封平凉郡开国伯,掌三班殿直;其叔祖董偃为宋徽宗大观进士、官历工部尚书。五世祖董康民,宋宁宗庆元五年进士,历迪功郞、迁潮州府知,封中宪大夫。六世祖董瑜,为漳州司理;其叔祖董琛为宋进士,任濮州知府。七世祖董以大。八世祖董凯子。九世祖董明保。十世祖董纯道。十一世祖董重耳。十二世祖董端亮,居泉那。自董兴入闽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其后裔枝荣叶茂,子孙遍布泉、漳、厦、台、金门、龙岩、福鼎、广东、浙江苍南、平阳、玉林等地,以及海外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5.董思安的四世孙董简慈之子元福、元寿,于北宋中期由泉州冷井迁居同安民安里十都董水社,董简慈为始祖,董元福、董元寿为开基祖。新店镇吕塘村董水社又衍董水前,现分为大六柱、小六柱、东树脚三个角落。

6.宋高宗时,朝议郞董世兴,系由浙江省余杭入闽作官,与泉州杨梦龄情同骨肉之亲,因杨家无子,将其子于杨家为嗣,其后承杨姓。传至七世孙杨道会,号贯斋;杨道宾,号荆岩,俱登进士。道宾为第二名榜眼,任布政,奏请复董姓。宋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今泉漳厦、台港与东南亚等地的杨姓,大部分均为其后裔,泉州有大宗祠奉祀南宋董杨公为证。

7.南宋绍兴初年,唐五代后汉随州剌史、宋太祖钦赐朝奉大夫董宗本(涿州范阳人)的九世孙董纯永,又称万十一公,迁至闽海琅山,即福建省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琅岐镇。迄今已传四十一世,其后裔有七千余人。

8.南宋理宗时入闽汀州叶屋山,其始祖为大一郞公,后裔叫下董屋人.

9.南宋末,由直隶河间府任丘(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县)籍董五十郞迁入闽,其三世孙董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因元乱年间至汀州府连城县居董屋山,至今已传二十三世,现仍在祖居地有628人。

10.南宋末元初,董期徙霞浦溪南镇下砚村。

11.元末至正十三年,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迁入闽汀州,其始祖为念一郞公,后裔叫上董屋人。

12.元季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十七代祖仲达公,迁入闽建宁府崇安县曹墩。

13.元末明初入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连江县),其先祖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任浙江金华府同知董宁后裔。其先祖为董念三公,四十公再派福州府,后至闽县龙塘堡(今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迄今已有五百余载,其子孙 共有1206户,约3000余人。

14.湖头产贤董氏,约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董思安十六世孙董伯义自晋江乌屿开派安溪,肇基来苏里产贤(湖头镇产贤村),为产贤董氏一世祖。繁衍生息,先后分支湖头山都村寨边,白濑乡下镇村墘美、坪中,寨坂村中堀,凤城镇上西门等地。湖头、白濑董氏族人又先后迁往永春、永安、德化、江西、台湾等地。 

15.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董杨发从江西牛栏角迁居沙县的后底村。

16.明永乐二年,董安保徙入闽仙游为始祖。

17.明成化年间,从江西临川移居闽邵武(建阳近界首乌石窝)的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董梓兴公。

18.明成化元年(1465年),浙江省金华府金华县一支董氏移居江西省广州府广信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董贵基从江西省广州府广信县迁居福建的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董贵基之子董永迁居十三都下墩村(今尤溪西滨镇下墩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尤溪西滨镇下墩村董氏迁居尤溪联合东边村。

19.明崇祯年间,原籍为直隶保定府雄县(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人董趋,世业为酒库兼设水泉。因路过福城遇阻而滞留居之为始迁祖。

20.清朝乾隆年间,董铺店从晋江永宁沙堤(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迁往福鼎市沙埕镇大白鹭村。迄今已传十七代,共有13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