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董氏一族源于祖国大陆,但外徙口岸只有福建和广东两地。据台湾史载:台湾同胞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000年前在固始。福建曾有过四次人口大交流(西汉一次,西晋一次,唐朝两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唐末黄巢起义时遂之鹊起的王审知兄弟的势力东迁。他们经皖浙战事最后在福建建立闽国。王审知称王,成为五代十国之一,统治(活动)闽地50余年。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入闽时曾协27姓大族从军随行,嗣后均落籍闽地成为开山祖。董姓始祖是王审知的母亲董氏,和他的族裔董章一族军旅。董母深明大义,她亲自指挥和支持自己三个儿子参与战事,甚至引起义军领袖王绪嫉恨,要杀掉这位巾帼英雄。后来王绪被王审知三弟兄杀死自立为王……董母逝世后葬于福建三明莲花峰,被朝廷授予“累赠鲁国内明夫人”。董章之子董思安,后任晋江和漳州刺使,其家族随之壮大。进入宋代,有董思安后裔入金祖彭台落籍。据考证,董思安一族源于山东琅琊 - 现在的鲁南地区,是董仲舒后裔。王审知曾祖父任职固始县令时董氏跟随迁徙至固始落籍。
又据福建“董杨研究会”资料,福建原有董氏族裔十支,现在有八支。大支为董思安后裔和董尊诲后裔。其他如董应举,董玠,董世兴,董连和郑成功夫人董酉姑之父董(YONG)先。他们的先祖皆来自江浙赣皖,其谱系均有昭穆记载(略)。董氏后裔去粤一族大致是沿着浙南和赣东,通过五岭隘口(如梅关)到达珠玑巷,再一路迁徙四方。如粤东潮汕地区的两万多董氏族裔,他们是从闽诏安和赣地迁入澄海。他们的族谱记载着:渊源出自弘农……宋室南迁时,董氏后裔跟随皇室与数十万军民浮海南下,到南康越大庾岭,经珠玑下浈水沿江北进入珠江三角腹地,占据粤东沿海落籍。进入崖山的二十万军民,大战后损失惨重,余部匿入东莞,新会,番禺诸县。这也是广东沿海董族后裔迁徙的历史背景…
浙皖赣三省董族多与唐中期宰相董晋和宋朝将军董尊诲相关。其中就包括名震中外的“流坑”。他们是董仲舒的后裔。(当然也不排除董仲舒早期去陇西后裔的先驱者)。这部分董族后裔,史料清晰,谱牒完整,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藏书供索。
北方晋冀鲁豫和黄本淮一带的董氏后裔,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群居趋向。山西汾河流域居住着董仲舒的后裔,比较典型的村落是汾阳的董家庄。那里董族聚集着5000多人口。山东胶济铁路两侧聚集着二十余万董氏后裔。江苏睢宁一带有元朝董俊第八个儿子董文忠的后代,只一个柳园村就聚集着两万多单一董姓人口。赣榆,(一个连云港边上的小县)有一位耄耋老人董自俊,花费八年时光完成董仲舒后裔董雄等一系列族源调研工作。查清了赣榆地区近七万董族渊源。河北是董仲舒的出生地,除了枣强河间等地居住着仲舒原籍子孙后代外,平原一带的涿州真定密云等地董氏后裔多数为董俊后代。还有董宗本的后代。他们经过千年沧桑事变,象一棵棵傲然巍峨的青松,吸取日月的精华,还大地一片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