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董姓网 > 董氏源流 董氏源流

董仲舒后裔溯源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董姓展区



  董仲舒先祖肇始,以东周辛有最为客观真实,以董狐昭穆计代最为可靠。然其后裔又多以汉世仲舒辈分为准绳,进行推衍,成为我董氏后裔渊源之祖。
  董仲舒前199年(按北京周桂钿氏文献)生于古广川,成长于广川。晚年徙长安。逝世后葬于咸阳茂陵策村。汉武帝死后,董仲舒后裔按汉代政策“建陵置邑移民”规定,抽部分族人随当地名望大户等六万户同徙茂陵。后裔立“三策堂”“策村”等名号。董族忠于汉武帝,被安置茂陵最近点拓建村址,与刘氏皇族合村,名“策村”。据史料及相关家谱记载:“仲舒死后,家徙于茂陵,其子孙皆为儒学至大官…”仲舒生前秩比2500石— 含随汉武帝泰山封禅时秩比增500石,封地2000亩以上,子孙封官加爵不断,如武帝封禅时下诏“仲舒子孙官加一等”。(元封元年春,武帝首次封禅泰山。经丞相刘屈氂力奏,董仲舒古稀之年被任封禅使议事,随驾御舆左右…董仲舒伴驾有功,秩增五百石,子孙官加一等)。
  董仲舒徙茂陵前官寓在古长安城东阁老门外一里之仲舒村(董家村) 。 在汉代,对致仕的卿大夫和国家重臣,掌管教化的官员通称“国老”,也称“阁老”。阁老们均居住在距皇城未央宫最近的阁老门附近,便于皇帝随时咨询。仲舒病逝后仲舒后裔全部迁徙至茂陵,从此董家村已经没有董姓居民(董家村已于二零零三年全部拆迁,现在为西安经济开发区)。
  1、董仲舒,行二。字宽夫(胡母生语)共生育八子一女。据史料记载,仲舒女名曰董倩盼,被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才女。董倩盼是当时女文学家卓文君得意门徒,与汉武帝公主乌梨雅并称汉宫双飞燕…董仲舒八子均在不同时期回徙河东,陇西.拜谒董祖肇端之邑.之后"东飞伯劳西飞燕"再别故土,翱翔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董仲舒长子董.据谱书<<董氏统宗分迁派志>>记载:"...与父仲舒迁徙河间,成为河间派之始祖".说到河间,不能不提及汉代献王刘德.河间王刘德是汉景帝第二子,与废太子刘荣为栗姬所生.刘德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同父异母).公元前155年三月授封河间王,建都乐城(献县东北).刘德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学者.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雅好儒学,精通典籍,对先秦故秘籍鉴别真伪后献给朝廷.又在自己王府设立<<毛诗>>,<<左传>>博士.当时名儒学者都喜欢与他交流.他对汉代古文经学繁荣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对中国文献保存和儒学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他在位26年共传位八代,直到王莽篡汉后才被贬为庶民.刘德为了邀仲舒来河间讲学,曾数次去广川亲自迎接仲舒.浩浩荡荡的迎宾队伍,旌翻旗摇,烟尘滚滚,成为当地一桩盛事.每次讲学都历经月余,刘德钦羡的五体投地.在河间仲舒又与<<诗经>>大师毛苌相识,探讨经文...后来,刘德为诚邀仲舒,曾在其故里广川和河间建立了讲学堂,这就铸就了仲舒迁徙河间的时代背景.在仲舒成为博士(600石)时代,他的长子董也随从父亲迁徙至河间...由于刘德的崇儒遗风,河间曾出过四个皇帝.董后人曾与刘氏,以及后来的高氏,陈氏,频频合婚结亲,成为皇祖成员,融入皇室血统,例如,东汉的孝仁太后.史书说,解渎亭侯刘淑,东汉顺帝阳嘉年间(132 - 135)以刘开庶子受封后,以孙贵追尊孝元皇帝.刘淑死后传位给儿子刘苌,刘苌传位给儿子刘宏,被拥立为帝,继承帝统,即汉灵帝.刘苌之妻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仁皇后.她曾将其胞兄董宠引进皇宫承担要职,拜金吾.董宠侄董重(卫尉.条侯)及其叔兄弟董跻等在宫廷掌握重兵,官至羽林中郎将假司马(摄事官).这一支董氏以皇后董兰为代表名列董族峰巅.虽然他们在宫廷斗争中败北,散落各方.但这一支的后裔定会出现许多名人志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董仲舒二子董符起.误起萧墙,董符起被父亲误认为不孝而驱逐家门,投靠其父挚友王善有先生处(亦属于董氏庄园).枣强县志说,确有王善有其人,仲舒挚友孤独一人.但无生平文字记载.董符起伺候老人一生,嗣后符起在王寿村生活了一辈子.现在的王寿村居住着二子董符起从河东迁徙回来的后代.根据家谱昭穆辈序规律"若干年代可重复使用先辈名次",从王寿村迁徙到山东高青县的董符起后裔,已经将符字辈重新记谱命名.据家谱记载"符"为十九世,距始迁祖已有600余年.他们的堂号是"广升堂",即广川升华之意.由清朝道光年间济南府赐名蒲台县令亲授.王寿村由河东迁徙回来的始迁祖董志先,生育八子,现分布在冀鲁(北)一线.鲁北之族裔沿胶济铁路两侧约有十万人之众.
  董仲舒三子董简.董简生光国光宗二子.光国生董英,其孙为东汉名人董宣,他搏击豪强,清廉耿直,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时为洛阳令,迁徙洛阳.董宣原为北海县令,被青州太守错判死刑...光武帝擢董宣为江夏太守,又调洛阳令)史书有<<董宣传>>此文不赘.董宣曾孙董承(仲舒九世孙),汉灵帝母董太后侄,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又是献帝刘协的表叔,把女儿嫁给了刘协做了贵人.被后人誉为"继董卓最后遗志的人".后因"倒曹计划"泄露被曹操所杀.前已述及,董太后是河间人,她哥哥叫董宠.从家谱排辈上可以明显看出,"宠"字系于宝字盖头诸多同龄人.如董密,董宣,董宜,董实,董容等等相对应,因此,可肯定地讲董宣与董宠是同一家族中不同分支的董仲舒后裔.董宣后裔连续数代为朝廷命官...光国十一世孙董奉(字君异)迁徙建康吴宁,原本为福州长乐人.他是三国时期名医,有神医之称.又称董仙.乐行善事,为人治病不取酬,但要求重病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每年货杏得谷,遂以之救贫病.(有董奉传可参阅).
  董仲舒四子董彰,生二子.长子董恭生六子.长子儼然曾孙董元祯生董君雅(县尉).君雅自陇西履职于颖川,生三子.长子董擢(伯颖)早年夭折,次子董卓(仲颖)东汉末国师,一代枭雄,历史对其褒贬不一.董卓只生二女.其弟董旻(叔颖)为左将军,鄠侯,子董璜.关于董卓,台湾基隆市有一个董童宗亲会组织,据他们介绍:吾族始祖即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草易立,改董为童.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举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也.目前,台北的板桥和基隆的万里一带,分支自董姓的童氏为数不少,临近板桥的土城,有一座童氏祖庙,庙中香案上所供的始祖,便是汉末的董仲颖将军...董彰八世孙董昭,字公仁.兖州济阴定陶人,官至司徒,乐平侯,谥曰定侯.献帝时代拜为议事郎.昭建议曹操迁献帝于许昌,为曹之深挚谋士.陈寿评曰:董昭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策划所料是其伦也.他于公元192年 - 232年任职.善养生.81岁卒.侯位由其子董胄继嗣...董彰次子董谦,其五世孙董壶生三子,延庆,延年,延寿(下略).
  董仲舒五子董苕.谱书载:苕少聪颖,及长不仕,家居,亦有文学行于世.说明仲舒之五子一直居住在故里广川.到仲舒五世孙裕纶,裕和(次子)时始外迁.谱书载:苕子董静坦生董育,董育生裕纶裕和.裕纶宦游句章遂家焉.说裕纶作官或求官去了余姚慈溪.裕纶子董黯(仲舒六世孙)字叔达事母极孝,比邻王寄之母以黯能孝讽寄,寄忌之,出辱其母.黯恨之,后母死.斩寄首以寄母自陈于官事间,于上汉和帝召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中不就,遂家居以终老焉详传.这是家谱上的记载.黯寿终后,汉永和三年(91年),汉和帝敕封董黯为孝子,并立祠祀之旌其孝行.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敕封董黯为"孝子之神",令有司立祠祀之...至三国时期,董黯曾孙(仲舒九世孙)董简董节宦游襄阳.仲舒十二世孙董恒迁徙会稽(绍兴),其子十三世孙董佑迁徙番禺.十四世孙董和谱书记载:纯长子字幼宰为汉中郎将,清介自守,廉洁不污,家无儋石之储节蹈羔羊之素详传.据相关资料:董和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族西迁南郡枝江,曾任成都令,国都尉,后任益州太守.刘备任他为中郎将,与军师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深得诸葛亮赞许.董和为官二十年,死后家中无任何财产.诸葛亮教导下属学习董和的聪明才智和殷勤忠国精神.董和之子董允,字休昭.太子舍人.后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董允...董允对上匡正刘禅,对下斥责黄皓,使两人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多次推辞了他应得到的爵位,封地和高官...被誉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董允同宗董恢,字休旭.宣信中郎,巴郡太守.出使东吴能正确回答孙权提出的难题,显示其见识卓越,深受诸葛亮信赖....董仲舒五子还有一位奇人.仲舒41世孙全祯,谱书上说:唐天佑中为御史兼八砦将首.一日贼自浙东来,全祯兵寡不能战.乃自断其首已而雷电晦冥如有戈中甚盛,贼大驚邑人以庙祀之,现在德兴华表存焉事详传....董仲舒第四十八世孙董键迁徙槀城,董键子迁徙冀北.至仲舒五十七世出董俊.谱书记载:董珂之子董俊,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末归元,以功累官左副元帅,大小百战无不克捷.后围困金主于归德力战而死...董俊共生九子,文 - 炳.蔚.用.直.毅.振.进.忠.义.其中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忠有<<史传>>.董俊九子后代足迹覆盖华北平原乃至全国各地.成为董族最大望族之一.董文忠长子董士珍累太师太传,卒谥清献.次子士良官至开州尹遂家焉.三子士恭累官御史中丞.董士珍谱系十分完整.居住在现代江苏睢宁铜山之后裔已繁衍80余代.辈分清晰,昭穆分明.据修谱人,后裔董守道讲,这一带董氏后人有十五万之众.果不其然,笔者乘车行走将近一小时路程,所过村庄董氏后裔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向东申延至赣榆,可与董雄后代相接,向东北山东有董文用族裔相接,向南可到宿迁与董俊其他族裔相接...
  董仲舒六子董藻.谱书记载:藻仲舒六(三)子生有才智,膂力过人,后为陈留郡守,遂家焉.说明董藻任陈留郡守时全家迁徙至开封.陈留这个地方不仅古老,也是一个历史要地.献帝老家就是陈留王府.董氏后裔在陈留有很多名人,如董宣董祀等.当然,他们不一定就是董藻的后代,但是血缘关系的连续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开封是董狐十代孙董泰的封地.进入宋代这里是首都,董氏做官的就更多了.这就构成了氏系代系错综复杂的局面.要想搞清他们的脉络着实需要下一番大功夫的.
  董仲舒七子董禹.董禹生二子。长子董勝,次子董滕。董勝生董勗为仲舒四世孙。董勗生四子驷、骀、骥、驿。三子董骥履职徙高邮,四子董驿履职徙尚陵。长子董驷生董敬,次子董骀生董敏,为仲舒六世孙。仲舒七世孙董陵生董忠,此董忠乃西汉末王莽时期的大司马。据<<资治通鉴>>记载。王莽时期,因大司马严尤拒抗匈奴被免职。擢降符伯董忠为大司马。后来,董忠协同王涉,刘歆欲劫王莽恢复汉帝。事发后被王莽砍死,用醯醢毒药白刃丛棘掺拌埋之,随之王莽下令搜捕忠族…虽然紧跟着王莽倒台被杀,但是,忠族后裔还是纷纷奔走他乡…这里有一个奇妙的偶合:山西晋城市在上世纪末发现了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蝎形村——南市镇冶底村。此村为单一董姓家族聚居村。据考古石碑记载,冶底村的董氏祖先是西汉旧臣,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大杀功臣,董族为名相仲舒之后裔,难以逃脱被杀戮之劫。为了保护宗嗣,逃亡避难于此生息繁衍…西汉末年的王莽时代,最为惊人的国事之一就是大司马董忠的被杀事件。如果事实不讹,我们可以明确提出,冶底村的董氏后裔是董仲舒的四子后代。如果从董忠为仲舒八代孙查起,可顺利的进行派衍昭穆排序。(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又据家谱记载:元大德三年春月,时任御史中承的董士选(仲舒后裔,元朝元帅董俊长子文柄的儿子),从平江北归,与隐居在富春的董宗本后裔邂逅,并为其家谱写谱序曰:“本系先广川人,始居太原(晋南之平阳府)。始祖大司马董忠,亦自建康。而本支董元为大司马董忠九世侄孙…”,又,董宗本乃仲舒裔孙,其先祖从河东徙山东后复返徙河东。后来又分支徙山东和真定涿州。历经东汉——五代漫长岁月。宗本为五代时隋州刺史(曾收容宋太祖赵匡胤有功,宋代董氏为官者比比皆是。被认为是宋朝皇室对董族的感恩回报)。夫人高氏,北齐皇帝后裔,大将军高怀德之妹(怀德夫人乃宋太祖之妹—— 燕长公主)。宗本第三子董尊诲,参与潞州泽州战役,并镇守泽州,环州,授都尉侯,多次回归故里河东…下面将董元谱系试剖析:董仲舒八世孙董忠(长安 - 23年) - 董忠十九世侄孙董元(金华 - 627) - 元五世孙董文亮(归田 - 802) - 七世孙董立相(继尚书 - 806) - 九世孙董荣(萧邑 - 887) - 五世孙董宗本(隋州 - 951) - 董宗本儿董尊诲 - 尊诲五世孙董千四(浦阳 - 1200) - 黻猷(富阳 - 1300)…(此片断谱系非正式文本,仅供学术参考)。
  三国时期,董仲舒十三世孙董勇任武将徙驻瓜州(甘肃安西)二十世孙董立履职徙荆州…南北朝时期三十一世孙董信道之玄孙迁徙至蔡州;隋唐之交时,仲舒三十五世孙董九思回归河东虞乡定居。嗣后,仲舒三十七世孙董仁琬从京城徙河中,唐中期出董晋(仲舒四十一世孙)。<<唐书>>有<<董晋传>>请参阅,恕不赘。晋之后裔迁徙地大致有以下几地:河中、德兴、婺源、宜黄、乐安、富阳、泾县、池州、卢陵、晋江等地。隋以后,董宗本五个儿子分徙如下:尊训徙富阳,尊谦徙临安,尊诲徙河东与环州;部分族裔返徙福州,尊谋徙天水,尊谟徙安吉…此支董氏后裔董训七世孙出宋朝宰相董槐(宋史有董槐传。不赘)
董仲舒八子董安.董安,<<元和姓纂>>有记载:董仲舒少子董安,其裔孙繇 - (子)昭 - 昭七代孙德林(北齐匡城令及居匡城).匡城是河南的长垣县,时属魏国.查年表,北齐相当于550 - 577年.董德林曾孙叫董宝亮,任安西都护陇州刺史,天水公,戎州刺史(戎州治在四川南溪县西).宝亮生二子,元质元珍.元质任右监门将军,生五子,憬.忱.慎.恆.恽.董憬任军器监生三子,珣.琬.瑜.次子董琬度支郎中,晋陵太守,江南东道采访使(晋陵在江苏武进地区).元质三子任右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