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和谱牒记载,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产生于五帝时代,属帝舜后裔,其源流演变几与中国姓氏发展史同步。兴与两汉,盛与魏晋南北朝,延至隋唐,八百余年甄姓成中国著姓望族;唐宋以后式微,然族人坚忍不拔,保宗延族,生生不息,甄姓始终挺立与中华姓氏之林。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妫满于陈,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其后人居于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
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逐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固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之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陈地到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认定:中华甄姓起源与帝舜,山东鄄城乃甄姓之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