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祝??,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
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
周桓王姬林六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14年),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北戎民族南下,一边沿途攻击卫国,一边侵入郑国境内。郑庄公令祝聃率前军在农历11月傍晚直抵北戎前军的寨前。
古代的时候,战场上一旦太阳落山,两军便均不再战,然而祝聃根本就不管那一套,乘天黑北戎的兵将们都在准备晚饭之时,一举攻入北戎大寨,将毫无准备的北戎前军杀得大败,彻底围歼。郑庄公乘势将北戎驱逐出了郑国疆界。
到了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周天子因不满意郑庄公霸气,出兵征伐郑国。周桓王联合了陈国、蔡国、卫国之兵,加以自己的王师,浩荡杀向新郑。周、郑两家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
在战场上,周桓王不敌郑军,急忙传令速退。祝聃在远处看见了绣盖,知道下面的一定是周桓王,于是取过他那张巨弓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左肩,幸亏天子的甲盔坚厚,伤势才没有太重。祝聃紧接着执戈催马前来,要活捉周桓王。虢公林父急忙挥剑前来救驾,与祝聃战作一团。
正在危急时分,郑庄公却急切鸣金,于是祝聃等郑军将领只好停手,收兵回阵。
祝聃回军,见到郑庄公就说:“臣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王丧胆。臣正要活捉这厮,不知您为何就鸣金收兵了?”
郑庄公说:“此战,本因天子不明,以怨报德,今日迎战,实非万不得已。赖诸卿之力,社稷平安无事了,何敢多求!依你之说就算是捉住了天子,可如何发落呢?我知你英勇,不过射伤天子也好呀,万一天子伤重殒命,寡人会有弑君之名啊!”
“繻葛之战”之后,周桓王自此不再谈郑国之事。
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氏(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祝氏读音作zhōu(ㄓㄡ),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