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詹姓网 > 詹氏源流 詹氏源流

河间衍派 佛耳传芳詹氏出源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詹姓展区
河间衍派 佛耳传芳

中华詹氏网 2013年1月4日 詹氏网

  

一、中华詹氏出源

詹姓的出源有多种说法:

(一)詹氏为黄帝之后。据《路史》载,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古“瞻”与“詹”相通)者,其后裔以此为氏。(二)詹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次子文侯,名至宏(弘),字文錄。当时,正值西、东周交替之际。文侯奉命负责城防修筑工作。“公慎谋御敌固国,西京筑城,赐爵詹侯,赐土南至于京,北达于燕,以詹国为姓。” 文侯封邑在今河间一带,史称詹文侯;其后裔以封邑为姓。

(三)詹氏为詹尹后裔。据《百家姓溯源》载,古代时,负责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裔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四)詹氏为詹嘉、詹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但许多《詹氏族谱》认为:“古今姓氏书籍所流传如周有詹父,晋有詹嘉,楚有詹尹,郑有詹伯等等皆为文侯公衍传后裔。”(《詹姓渡台祖玉裕公族譜》)

(五)詹氏为黄帝之子詹人的后裔。黃帝生二十五子,其中“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阳、儇、詹人、衣、禺(虛)、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华。”

(六)詹氏为黄帝之后詹葛的后裔。据《路史后紀》第五卷“黃帝”载:有虞氏虞舜时(公元前2255年至前2206年間),封黃帝之后的为十九侯伯。其中有詹、葛、詹葛。其后裔以詹为姓。

(七)少数民族改姓詹。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有改姓詹的。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其中一种最主要的说法是,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历史上,詹姓形成了河间(今河北献县)、渤海等郡望。因此,从这两地播迁出去的詹姓人,便以“河间衍派”、“渤海衍派”作为自己的堂号。

  二、安溪詹氏渊源

唐中和五年(885年)元月,河南光州固始的王绪、王潮“乃率光、寿五千人,并携吏民南奔”(《闽国史事编年》)入闽。詹缵,唐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上柱国(其父詹成唐时为中军司马,随王潮以兵克闽),上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唐光启二年(886年),詹缵携二子詹世隆,詹世修随王潮入闽(王潮唐朝任命为福建观察使)。据《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记载:詹缵随王绪南下,看到王绪“猜忌好杀”,就“托疾辞去”,“退处丘陇”。王审知都督福州时,屡征詹缵,不起。詹缵长子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尚书校书郎。次子世修兵马检点使官银青光禄大夫。

詹缵携家人隐居于仙游植德山。詹世隆有二子:长子詹敦仁,次子詹敦信。詹世修子敬凝,迁居建州。詹敦信随父祖隐居仙游植德山,为仙游詹氏始祖。詹敦仁(914-979年),初名雄,字君泽,号清隐,少时受业于徐寅(徐寅唐乾符进士)。青年时出类拔萃,龙启(935年)由监察籍升为四门义学士。五代时敦仁之诗、郑缄之文、林滋之赋誉称闽中“三绝”。王昶时,授他为文林郎、士曹禄事参军、兼摄皇城司事。詹敦仁承祖父詹缵退隐之志,“三辟不就”。王昶派使者带官袍与笏版登门强请,又加授秘书省校书郎,乃力辞不就,并作《辞命篇》,以表心志。

南唐灭闽(945年),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据有漳、泉二郡。詹敦仁和留从效交往甚密,留从效邀其入官,詹敦仁力辞不获,于是求监南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地)。上任后,他见其山川雄壮,人物夥繁,便上书置县。954年果得批准,詹敦仁即着手梓图契龜、督役筑县廨。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县廨落成,詹敦仁受命任清溪县首令。在任时,办教育,兴农桑,修河堤,植树造林,仁民爱物,政绩卓著;不慕名利,为官清正,洁身自好,深受民众拥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小溪场改建清溪县成功后,乃推荐王直道为令,主动退隐于县西百余里的佛耳山下。士民念其德政,于县厅东立生祠纪念。詹敦仁辞世后,士民为方便祝祭,改厅事之外东界,建“清溪开县先令詹公祠”奉祀,即现安溪詹敦仁纪念馆前身。在佛耳山,詹敦仁居花心穴,后建清隐堂(宋咸淳四年敕赐为灵惠庙)。宋咸淳八年詹敦仁敕封为“靖惠侯”,其子詹琲敕封为“靖贞侯”——史称“父子封侯”。詹敦仁著有《清隐堂记》,为安溪县开先令,安溪詹姓开基始祖。后人取鄂公书中“崇待笃信”之语,命其里曰“崇信”里(今祥华多卿一带)。安溪詹氏均为詹敦仁之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