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臧氏的始祖是臧僖伯(僖伯是谥号),名彄。曾任鲁国大夫,时间是公元前722——712年期间。他曾上疏谏鲁隐公“观鱼谓之乱政”。隐公不听,后被人戮而夺位。从此僖伯威信极高,封国于郯(今山东郯城西南),臧姓从此在本地繁衍。他的儿子臧哀伯(谥号),名臧孙达,也任过鲁国大夫,曾谏鲁桓公“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间是公元前710年左右。
臧僖伯食采于臧(今山东境内)子孙以地名臧为姓氏。所以臧僖伯是臧氏的始祖。从臧僖伯确定为臧姓以后,才正式排列臧氏世系。他之前的祖先只是本源上溯,即臧姓之源头。
从古代黄帝—少昊—蟜极—帝嚳—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组绀—太王—季历—文王—周公—鲁公—炀公—魏公—献公—武公—到孝公,共二十六世是上古先祖。
鲁孝公(公元前806——769年)之子臧彄,谥号僖伯,由姬姓(周文王姓姬)赐臧姓后,往下传,即:臧僖伯——
臧哀伯——臧瓶——臧文仲(在前617年左右)——臧宣叔(臧孙许)——臧贾——臧会——臧宾如——臧石——臧巧御——臧隐——臧桓——臧班——臧闵——臧定,传十四代,已经到了春秋后期。鲁国灭亡以后,臧姓散居于齐鲁大地,主要在山东的莒县、郯城、江苏的涟水。后来臧姓逐渐昌盛,发展到东莞郡望(山东莒县北)和东海郡望(江苏以北,山东以南)。秦至西汉,臧姓以山东、江苏两地为主源,逐渐向河北、河南、山西、东北等省份迁移,并且在河南的禹州、甘肃的天水一带形成望族。至东汉初臧宫以功勋封为列侯,子孙袭爵,又出现了臧氏极大的望族在颍川郡(晋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东汉时,一部分繁衍于江苏东海郡的臧姓逐渐散居于江苏各地。两晋南北朝时,臧姓发展很快,山东东莞郡的臧姓大批渡江南下,并且名人辈出,显达扬名,逐渐散居于江苏、浙江、安徽。隋唐之际,臧姓仍然兴盛,依旧名人辈出。唐末五代时,臧姓徙居江南者甚多,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均有臧姓入迁。居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臧姓因做官为宦定居本地,有的经商、避难或开辟新的生活途径等原因,渐迁入福建、广东、广西、山西。宋、元、明时期,中原常年战乱,山西的经济比较发达,臧姓随其它姓氏迁入人口密集的山西谋生。而山东、河南等地元明混战,争夺地盘,连年战争,加上天灾病祸,家破人亡,人存无几,造成人烟稀少,到处一片荒凉。
明廷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于洪武二年(1369年)和万历年间共十八次自山西洪洞(集合地点)或其他地方迁民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江苏(十八村是集散地点)等地。臧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一(排第六位)的姓氏分别迁到了上述地方。当时是一姓不能在一个地方,兄弟不能在一个村庄。所以分散极广。明朝发兵收复云南,打仗共二十年,有臧姓官兵定居本地,从此云南也就有了臧姓。后来又迁回山东、河南等地。到了国泰民安的明朝中期,有的臧姓发展成大户,有的人还做了府、州、县官,为了光宗耀祖,追根求源,开始续谱,就把从山西来的始迁祖,做为始祖续进新谱。其它地方的臧氏也是这样,把始迁祖做为始祖另续新谱。
洪武二年从江苏省东海迁入山东的,从山西迁入河南等地的,时间相同,到现在大概已有600余年,发展到了二十多世头。因地域不同,辈字也就不同,当时各定其辈,只有小范围的统一,排世的时间也不同,世头也就不同。山东诸城臧氏辈字统一,范围也不小,也不乱。如果按臧僖伯始祖算起,到现在要在百世以外了。可惜从春秋到现在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世系排列无绪可找,全国臧氏要统一辈分,统一世系更难。
清朝中期,河北、河南、山东的臧姓随着闯关东的风潮,迁入东北三省者不少,辽宁省为最,如盘锦地区的盘山、营口市的盖州、辽东的抚顺、清源;黑龙江的太来、佳木斯等地。沿海的赴台湾定居的也很多。解放前去台湾的臧姓也不少,如今已通联。解放后,人员流动更大,臧姓分布也更广。浙江一省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另外,三国时的臧霸,山东人,三国名将。最早镇守辽宁边关,所以《三国》书中很少有记载,后封为琅琊相(今山东临沂)。曾任徐州刺史,后封为开封侯,在河南居住多年,其后代多留在河南定居繁衍。他晚年回到山东。所以河南省臧姓一部分是臧霸的后代。
关于辈序各地也不一样,不统一。由于各自定辈,同姓相遇,不知辈字从那一世开始,很难互相称谓和论祖排辈。要理顺很难,因为自春秋到现在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重名者又很多,乱世乱讳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