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赵姓网 > 赵氏源流 赵氏源流

赵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时间:2021-3-13 来源:家谱馆赵姓展区

赵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主要散布于黄河沿岸的省份和东北地区。赵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2.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赵的人至少有23个,总人口大约在2700余万。

秦汉时期是赵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灭赵并迁赵国王族于西戎,赵姓始入甘肃地区。秦朝末期,赵佗割据两广和越南北部,自称南越王,定都番禺,即今广州。直到汉武帝灭南越国,已传五代93年了。他的后代在两广和西南地区形成了赵姓的重要望族,赵佗成为岭南赵姓的始祖。西汉时期,赵姓已进入辽宁西部,经河南入安徽。东汉时期,四川、江浙等地区已有赵姓的足迹。赵姓进入福建和台湾地区分别在唐朝和明末。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赵姓大约有4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7%,排在王、李、张大姓之后,为宋朝第四大姓。赵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14.2%,占河北省总人口的9.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11.6%)、四川(11%)、山东(9.1%),这四省赵姓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南(6.9%)、江西(6.8%)、浙江(6.6%)、陕西(6.6%),这四省的赵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冀豫鲁、陕川、湘赣浙为中心的赵姓三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赵姓大约仅有1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7%,仅排第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赵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赵姓总人口减少了64%,这与元朝灭宋,赵氏皇族遭到屠杀,赵氏宗族为避祸而纷纷改姓有关联。明朝时期,山东为赵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16.6%,占山东省总人口的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16.1%)、江苏(10.2%)、山西(9.2%),这四省赵姓大约占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河北(7.6%)、江西(6.1%)、陕西(5.1%),这三省的赵姓又集中了19%。两广与福建的赵姓人数稀少。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鲁浙苏晋、冀赣陕两大块赵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赵姓的人口2748万,为全国第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赵姓人口由160万激增到近2700万,增长了近1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赵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和平年代一部分改了其他姓的赵姓的恢复原姓有关。自宋以来的1000多年,赵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8.7%)、山东(11%)、四川(9.3%)三省,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7.2%)、河北(7.1%),两省的赵姓又集中了14%。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5.5%。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高比率赵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期间,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向。

当代赵姓的分布

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4%—3.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在皖苏南部、浙江、赣闽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贵州、四川东南、云南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新疆西北,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4%;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了16%。

赵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赵姓历代名人902名,占名人总数1.9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位;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82%,排在第七位;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51%,排在第十五位。

在中国历史上,赵氏最显赫的时期是宋代。五代末,掌握后周兵权的河北县人赵匡胤,于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建都开封,史称北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北宋的9个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除徽、钦二帝被金帝虏走囚死漠北外,其余7帝连同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葬于今河南巩义市境的邙岭上,总称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即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帝昺(赵昺),至1279年为元所灭。两宋共历18帝,统治320年。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年变乱相争的局面,成为一统,比较长期地保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在这种情况下,萌芽于隋唐时期的词这一古典诗歌形式,至宋代呈现出极其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成为最有创造性、最能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和最流行的一种文学样式。“词以宋称”,概括出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词空前发展与提高这一史实,也说明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种意义上说,赵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突出贡献的。

当然,赵氏所做出的贡献并非只有这些,而是多方面的,如果对其历代著名人物稍加研究,便可看出个大概。战国时,赵武灵王(名雍)励精国治,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曾陆续攻灭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使国势大盛;赵国将军赵奢善于用兵,曾大破入侵的秦军。秦二世宦官赵高曾控制朝政,掌握大权;赵公明得道于终南山,被道教奉为财神,称作“赵公元帅”。西汉时,廷尉赵禹,治狱严峻,曾与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京兆尹赵广汉,执法不避权贵,曾诛杀豪强;大将赵充国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况,勇敢善战,曾在西北屯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颇有贡献;搜粟都尉赵过,熟知农业知识,改进耕耘下种的农耕器具,制作出三脚耧,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如燕,能歌善舞。东汉有经学家赵岐、辞赋家赵壹。三国时有数学家赵爽和“浑身是胆”的名将赵云。唐代,赵姓任宰相者4人,还有经学家赵匡、著名琴家赵耶利。五代时南唐有画家赵干。北宋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的政治家、宰相赵普,有弹劾不避权贵、号称“铁面御史”的殿中侍御史、参知政事赵抃,还有画家赵令穰、赵昌。南宋有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的宰相赵鼎,大臣赵汝愚,金石学家赵明诚,诗人赵师秀、画家赵孟坚、赵伯驹,金有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有理学家赵复。元代有工书法、善画、能诗文、兼工篆刻的书画家赵孟,有民间科学家赵友钦,还有画家赵雍、赵原。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赵铎,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状元赵秉忠,画家赵左,医学家赵献可。清代有诗人赵执信,医学家赵学敏,史学家赵翼,文学家赵文熺,篆刻家赵之琛、赵之谦,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