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曾姓网 > 曾氏源流 曾氏源流

曾姓入闽的情况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曾姓展区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姓出自夏禹的姒姓后裔。禹五代孙少康中兴夏朝,分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山东峄县)。曲烈天资神异,思考精勤,善于改进和创造工具,他制造方形渔网罾,制作射鸟用箭增,烧制蒸饭盛菜陶器,教人纺织各种图案丝织品缯。周灵王甲午年(前567年),国被莒国所灭,国太子巫出奔鲁国做了官,为纪念故国,便去邑为曾,以曾为姓。据《武城曾氏族谱》载:巫生矢,矢生阜,阜生,即曾点。点生参(前505~前436年),点、参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被尊为“宗圣”。宋嘉二年(1057年)御赐全国统一编修的曾氏族谱,推宗圣(曾参)为一世祖。

  1、简介:“天下一曾无二曾”,曾姓出自夏禹的姒姓后裔。

2、历史记载:禹五代孙少康中兴夏朝,分封其小儿子曲烈于(今山东峄县)。曲烈天资神异,思考精勤,善于改进和创造工具,他制造方形渔网罾,制作射鸟用箭增,烧制蒸饭盛菜陶器,教人纺织各种图案丝织品缯。周灵王甲午年(前567年),国被莒国所灭,国太子巫出奔鲁国做了官,为纪念故国,便去邑为曾,以曾为姓。据《武城曾氏族谱》载:巫生矢,矢生阜,阜生,即曾点。点生参(前505~前436年),点、参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被尊为“宗圣”。宋嘉二年(1057年)御赐全国统一编修的曾氏族谱,推宗圣(曾参)为一世祖。

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鲁国即今山东,庐陵即江西吉安,曾姓以此两处为繁衍中心,播迁各地。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曾据避王莽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渡江居庐陵,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播迁到福建、广东等地,曾据为江南曾氏鼻祖。台北县莺歌镇《武城曾氏族谱》载:曾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县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曾参有三子,曾元、曾中、曾华。曾元之后在河南光州固始有曾圭,生曾隐,隐生曾延世,年廿二娶王潮妹(王审知姐)婉贞为室,官团练使、光州刺史。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黄巢揭竿起义,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广明间(880~881年)曾延世辅助王潮、王审知率军转战福建,于光启二年(886年)定居泉州城西龙头山一带,后建宗祠于龙头山。延世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是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延世子曾教,官右卫大将军;次子曾远,官兵马都总管,开基晋江,自唐至今繁衍百余个房系,分衍至广东、台湾、河南、江苏、浙江、香港、澳门,而后又播迁至海外。

曾氏族谱字辈,都是五字句子,武城字辈为:“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鼎新开国连,克后振家声。”前5句25字为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赐,第63代起使用;后二句10字据说为宣宗道光续赐。

龙山曾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市区西街龙山寺后面,五开间两护,一进祠门、中天井,二进大殿。龙柱,石窗,雕工精湛。大门联曰:“东鲁名贤裕后;南闽鼎甲开先”,“大学孝经先祖德,状元宰相旧家风”。殿内楹联很多,如“周鲁仰宗圣,唐闽启龙山”,“沂水活源通晋水,龙山科第甲闽山”等。匾额“一门四相”、“状元”、“太师”、“太傅”等几十方。宗祠于2002年复基,2005年重光,主要来自三胞曾姓捐资。台湾曾姓宗亲经常组团来谒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