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曾姓网 > 曾氏源流 曾氏源流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称曾臣,属于以官职爵位称号为氏。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曾姓展区
“曾臣”这一称谓,原来是周王室位居最末的卿大夫之称谓,后成为所有不论等级的诸侯国大夫对周王室的普遍屈称,后世在民间则引为“孙子之子”的称谓,即“曾孙”。

  这在史籍《左传·襄十八年》中记载:“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曾臣,犹末臣。曾祖曾孙者,曾为重义。诸侯之于天子,无所可重。曾臣犹末臣,谦卑之意耳。”

  在许多称曾臣的诸侯国卿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号为姓氏者,称曾臣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曾氏、臣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作为对“孙”辈的称呼,今人多用“第××世孙”来表述。实际上,从第一代孙开始,我们的先辈就有专用的称谓,要注意一定要降过“子”这一代方可称“孙”。

  自古以来对于“孙”的称谓依次为:⑴孙→⑵曾孙→⑶重孙→⑷玄孙(来孙)→⑸元孙(弟孙、)→⑹弘孙(仍孙)→⑺榴孙(留孙、云孙)→⑻忽孙(耳孙)→⑼微孙→⑽沙孙→⑾尘孙→⑿渺孙→⒀莽孙→⒁轻孙→⒂湮孙(烟孙、灰孙),一共可以联称十五代孙。因此,后世就有了“灰飞烟灭(灰飞湮灭)”的极端化凶狠用语,专指某一姓氏家族血缘世系的彻底灭绝,并非指用大火去烧光什么。

  按古人大多是生理年龄(虚岁)十五、十六岁结婚,十七岁生子计算,传至第七世榴孙(留孙、云孙)之时,绝大多数第一代祖宗都活不到,即便活到见榴孙时也已经高龄到一百三十六岁左右了,能生存到这个岁数的在世者甚为稀寡,所以,“榴孙”后边的那些孙辈称谓就都用不上了,因而人们也就都逐渐遗忘了这些称谓。以至于到后来,大家反而不知道该怎样去称呼那么多代的“孙”,只好称“第××世孙”或“第××代孙”。

  从第十六代孙开始,当用“第××世孙”予以表述。其中:

  第三十世孙用“壮孙”表述(例如:第壮四世孙,就是第三十四世孙);

  第四十世孙用“鼎孙”表述(例如:第鼎七世孙,就是第四十七世孙);

  第五十世孙用“圩孙”或“艾孙”表述(例如:第圩六世孙或第艾六世孙,就是第五十六世孙);

  第六十世孙用“圆孙”或“耆孙”表述(例如:第圆五世孙或第耆五世孙,就是第六十五世孙);

  第七十世孙用“进孙”或“致孙”表述(例如:第进八世孙或第致八世孙,就是第七十八世孙);

  第八十世孙用“枯孙”或“杖孙”表述(例如:第枯九世孙或第杖九世孙,就是第八十九世孙);

  第九十世孙用“勾孙”或“鲐孙”或“黄孙”表述(例如:第勾一世孙或第鲐一世孙或第黄一世孙,就是第九十一世孙);

  第一百世孙用“梨孙”表述(例如:第梨圆六世孙或第梨耆六世孙,就是第一百六十六世孙;第梨枯二世孙或第梨杖二世孙,就是第一百八十二世孙)。

  ——这才是正确的族谱中世系代次的记录表述方式,各姓氏家族的纂谱者应牢牢记住。不过要注意:关于第二百世孙、第三百世孙等等的整百数代次,由于老祖宗们没想那么多,所以就没有专用的表述用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