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禹姓网 > 禹氏源流 禹氏源流

黔北地区禹氏改姓的历史由来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禹姓展区
黔北地区禹氏改姓的历史由来

                                                                           禹明先

        黔北地区的禹姓人同全国的禹姓人一样,均出自鲜卑复姓宇文之后,并且是目前全国禹姓人中少有的,其祖先人名中保存复姓痕迹最为明显的一支禹姓人,这对研究全国禹姓人的姓氏由来,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应族人禹丁华和禹明忠两人的要求,今特将本支禹姓人的祖先复姓人名及改姓缘由等公布出来,供全国禹姓人研究禹姓历史之用。

        黔北地区禹姓人出自鲜卑宇文复姓,虽然祖先们在取名时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暗示,但在清朝光绪以前,该支禹姓人并未认真品读祖先们取名的真实含意。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土城禹家坪人,时任贵州仁怀直隶厅土城里里长的禹仕玲同子禹明镛,从土城地区传存下来的老《族谱》、《经单簿》以及土城地区广泛分布的禹姓祖先墓碑人名中,发现了大量的“禹文”复姓人名,并且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禹”、“文”二姓是一家,“禹”、“文”二姓不联姻。再加上我们的郡籍是陇西,是北周鲜卑宇文氏族的发祥地,因此禹仕玲同禹明镛父子二人认定本支禹姓族人是出自北周宇文复姓,并召集当时土城地区各分房族长在禹家坪办清明会共同认定此事,最后由禹明镛重新撰修《族谱》,将老《族谱》中的“禹文”人名全部改为“宇文”人名。这是禹明镛父子对禹姓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之阅历和知识面等的时代局限,禹明镛父子没有对改姓的历史时间和改姓缘由进行研究。

        根据老《族谱》的记载考知,土城这支禹姓有文字记录可追索到明朝初年的改姓时。由于明朝统治者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下达了一道“禁止胡姓、胡语、胡服” 的民族压迫同化政令,包括宇文在内的全国许多复姓(胡姓)人均被强制性地改成了汉姓的单姓了,宇文因此改姓为禹(注:由宇文改姓为禹,可能是明王朝下文指定我们改的。不然,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明代,为什么全国的宇文族人一下子都全部改成为禹姓了呢!)。作为鲜卑复姓宇文子孙,早年土城这支禹姓人始终不忘自已的根在哪里,因此从老《族谱》记载的第五代祖先人名开始,土城这支禹姓人就开始恢复其复姓,但当时正值明朝前期,还不敢公开恢复复姓,以防明朝统治者的刁难,因此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玩了一个花招,用单姓(汉姓)的“禹”和复姓“宇文”中的“文”来组合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禹文”来记录人名,以此来暗示后人我们是出自复姓“宇文”之后。自此之后,土城这支禹姓人的祖先人名中就反复出现许多“禹文”复姓人名,有时将“文”字放在人名中间,如“禹文富”;有时将“文”字放在人名的末尾,如“禹纪文”。有的干脆恢复其复姓,如“禹文仕淮” 等。直到笔者的祖父,都还在使用“禹文”复姓人名。

        从各房传承下来的《经单簿》中看出,土城这支禹姓人的认祖情结其实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以来,我们虽然仍受明朝政治改姓的影响,在对外称呼上仍然沿用明代传承下来的禹姓,但作为家族内部传承的《经单簿》,我们的祖先人名全部都用“宇”字,以示内外称呼有别。如清朝乾隆时的“禹思顺”(对外用的墓碑书写人名),在家族内部传承的《经单簿》上却是“宇思顺”。这种情况在土城禹氏各族房传承的《经单簿》中普遍存在。

        明朝初年明朝统治者的禁姓令,至今许多受害者的子孙们已经淡忘了,宇姓人即是其中之一。不过,通过对《族谱》记载稍作研究,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关于改姓历史的蛛丝蚂迹。如土城禹氏《族谱》中谈到始祖迁徙时的“…洪兵赶散…” 等。它就暗示着“朱洪武的强制改姓” 。这件事在川黔相邻地区的余姓人中也有记载。据川黔相邻地区的余姓《族谱》记载,余氏之先本为复姓,姓“铁木”,是蒙古族元朝统制者“铁木真”的后人,明朝初年共有九个儿子,外加一个女婿,成为“九子十进士。声名具广,犹恐谋朝,洪武帝大怒,追赶边关”,意予赶尽杀绝,于是改复姓的铁木为单姓(汉姓)的金,但金、铁二字是通假关系,又恐被明朝统制者看出破绽,不得已而又改金姓余。通过这两次脱胎换骨的改姓,余姓人至今已弄不清他们的改姓缘由,误认为是“朱元璋恐他们谋朝” ,被追杀逃亡才改姓的。这正好达到了朱元璋:从灭姓、灭族到最终灭种的目的!可悲的是,同余姓人一样,我们禹姓人已搞不清自己的姓氏来历,有的则去拜什么大禹陵、大禹庙、大禹故里和大禹塑像,真是摸不着坟墓乱磕头啊!

        

                                                                                      2015年8月19日于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