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起源参考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池姓展区
池姓起源参考
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汉语中,城是指城墙,而池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个城邑的防卫系统,后来就用来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有的以“池”作为姓氏,称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另一支池姓。
据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秦国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闽省尤溪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现在中华最常见百家姓中,池姓排名211位,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分布极广泛的族姓。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鲁、冀、滇、陕、豫,及湖北、台湾等省以及朝鲜、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西平池氏探源
考我平阳池氏源出秦国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后裔子孙以祖父字为池姓,渊源始此。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东部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范围)公。秦末天下大乱,池氏自京迁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嬴姓溯源
池氏追根溯源实系嬴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皋陶为少皞的曾孙、女修之孙、大业之子。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他还发明了耒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皋陶长子名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嬴。《史记•秦本纪》说:“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据考证:柏翳即伯益,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功勋,舜帝赐他为嬴姓,命他为嬴姓部落的首领。嬴姓并非自伯益时才开始有,故而说少皞氏应是嬴姓的始祖。少皞的后裔伯益,因对社会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让伯益当他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伯益没有当上首领,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伯益后裔有蜚廉者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有子二人:长子恶来,十分勇敢,力大如牛,为纣王贴身护卫统领。周武王伐纣时,未能走脱,尽职而殉身。恶来其后有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即祁连山下清水、后车河畔边)。这次西迁陇西秦亭,为其后裔奠定秦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次子名季胜,其后为赵。前之宗谱与《辞源》及《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青阳(即玄嚣),这是一种误记。《史记•索隐》已经补正注明:“青阳非少昊(皞)。”《路史•发挥》指出:“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可见《史记》将三人认为是一个三名,是完全错了。《史记•五帝本纪》认为:少皞是黄帝之子,姬姓。《辞源》认为:少皞是己姓。这都不合史实。据司马贞《补史记》记:太皞与少皞都是华胥氏的儿子。炎帝与黄帝则是少典氏的儿子。《汉书•地理志注》及《说文解字》都说少昊(皞)为嬴姓。少皞以燕为图腾,燕是玄鸟,并由此而演化为凤凰图腾。在古语中,嬴即燕,两字相通,说少皞为嬴姓是合乎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