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羊姓网 > 羊氏源流 羊氏源流

羊氏溯源时间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羊姓展区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清朝四川三台羊国材所撰《羊氏族谱序》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今山西洪洞范村),以羊舌为氏,春秋末年改为羊氏。“粤稽吾(羊)族,肇开于姬姓,受氏于羊舌,发祥于山西,盛衍于东鲁。”   在历史文献《羊氏魁公六修宗谱·本姓源流》中记称:“余羊氏系出姬姓,开自黄帝。”可知羊氏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羊氏的远源在于姬水之畔。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为氏。   相传与周王朝的职官羊人有关,是一个由职官名称而来的姓氏。   羊氏中的一支出于周官“羊人”之后。羊对中国人而言,从太古时起,即是很重要的家畜。三千三百多年前,曾在黄河三角洲繁荣一时的殷朝,在其使用的占骨上也刻着“用羊十牛二”的文字,这意思是指在占卜事情凶吉的祭典中,用十只羊与两只牛作为牲品。到了周王朝初期,畜牧业更加发达,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用于作战的马和用于生活的羊,是畜牧业的两个支柱。因此,周王室专门有马官和羊官司掌其事。其中管羊的小吏称为“羊人”,羊人的后代便以官称为姓氏,称羊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古卦相上,羊属南方火,司马火官称羊官,职掌火烛。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考证,春秋时期宋国的著名将军羊斟即为“羊人”之后。宋、郑两国交兵,宋卿华元杀羊以享将士,独不予羊斟。羊斟大怒,遂于阵上倒戈投奔郑国,此为当时有名的事件。同时又有羊罗,出仕邾国,勇猛善战,曾参加攻打邴国之役,一举破城,立有首功。   今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羊卣”及“羊抵戈”,即为周王朝羊氏一族族文物之遗存。   第三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改姓为氏。   历史上还有一支羊氏,为姞姓所改。姞姓亦为黄帝之后,后易姓为羊氏。   该支羊氏由姞姓易为羊氏的原因失考,其谱书中亦语焉不详,但以羊氏世代相传至今,望族居泰山(今山东泰安)、京兆(今陕西西安)。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而得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才学出众的著名学者,叫做公孙羊孺,他的后代子孙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为姓氏,称公羊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羊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今甘肃境内,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后裔。   在典籍《说文解字·羊部》中记载:“羌,西戎,羊种也。”指明古羌族人的祖先为古中原西部的羊种人,也即以羊为图腾的民族。古羌族人从殷商王朝时期起,便以牧羊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两字合成,乃是一养羊而获利的游牧民族,故后裔有的便以羊为氏。   甘肃羊氏出自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河州)的广河县,后分迁于省内临洮、兰州、天水、民勤及陕西西安、汉中等地。今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羊氏族人,系清朝同治年间避“回乱”(清同治二年河州八坊回民反清起义),由临夏县的太子寺(今甘肃广河)逃亡至兰州城关拱星墩一带,另外,在永登县中川镇芦井水村也有羊氏一族,与河州之羊氏同出一源。   第六个渊源:源于夷族,出自汉朝时期零陵夷,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时期,在零陵(今湖南永州)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为古淮夷民族的一个分支,被称为“零陵蛮人”,其族中就有以牧羊职业按汉姓称为羊氏者,是后来少数民族瑶族的主要先民。   汉和帝刘肇永元五年(公元93年)秋季,千余零陵蛮民不堪忍受封建官僚的压迫,在部落首领羊孙的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头著赤帻,攻击官衙、焚烧官府。羊孙自称为大将军,威震一方。后来东汉州郡官吏仓皇纠集官军,方将这场起义镇压下去。其羊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宋朝名族三槐堂王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宋朝名族三槐堂王姓一支也曾改姓羊氏。   据清朝王先谦所撰《平江王氏谱序》中记载:北宋三槐王氏王旭之子王质,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居平江县(今湖南平江)南四十里王家坊,他的一支后裔因留居于此。   第八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羊氏,源于地名。   在文献《回族人物志·明朝》中记载:元朝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羊市(今北京丰台区),故按地名改汉姓为羊氏。元帝国被明王朝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伯颜察儿的后裔遂迁居于山东益都,并改为杨氏。   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改“羊”为杨氏的还有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这在文献《山东青州杨氏世谱》中有记载:明太祖攻克元大都后,下令“都人”(元仕宦后裔)一律南迁,其中有回族杨氏一家居于大都羊市角头,亦遵照律令迁往山东。按《杨氏世谱》中的记载:“大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兵取大都,大将军徐达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以尝居羊市,易姓为羊……遂成德州回回望族”   第九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女真族中有以羊为氏者。   据学者张鸿翔在《明朝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中记载:明朝有二羊哈,一为海西考郎兀卫女真人,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内附,授三万卫指挥佥事,故后其子羊莽汉嗣;另一人亦为女真人,归化明朝后,官至广宁卫都指挥佥事,故后子羊守忠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农历8月袭封指挥使。他们的后裔子孙,皆以汉姓羊氏世代相传。   第十个渊源:源于藏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白马羌族,现被称作白马藏族,实际上是古代羌民族的一个分支,以原居白马湖著称。据学者邓廷良《白马人的姓氏》一文中介绍: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白马人额珠家,其后裔子孙中即有取汉姓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满族觉罗氏,据俄国学者史洛克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1924年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记载:觉罗氏的满语为Kjoro Hala,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有四个主要分支,即爱新氏(Ajin Hala)、红氏(Fylgjan Hala)、黄氏(Suajan Hala)和紫氏(Susu Hala)。后金政权建立以后,新满洲觉罗氏则主要居宁古塔一带。按史洛克罗夫考察时的老满洲人解释,早年满洲人很穷,靠猎食“Kjo”为生,“Kjo”在女真语言中是“野羊”的意思,“ro”是语尾词,没有释义。实际上,这种“野羊”是鹿科狍属,也就是俗称的“狍子”,其寿命与羊一样,为十~十二年左右。在后世日本学者羽田亨编纂的《满和辞典》中,女真语词“Kjo(Gio)”被明确翻译为狍子。明、清之际,满族觉罗氏族人中就有冠汉姓为羊氏、杨氏者。   ⑵.满族尼满氏,满语为Niman Hala,汉义就是“山羊”,为典型的老满洲部族,但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人数很少且无分支。清末民初,满族尼满氏多冠汉姓为羊氏、尼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彝族、傣族、黎族、东乡族、蒙古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羊氏族人分布,多以古代部落图腾崇拜的遗风,汉化为羊氏,历史皆非常悠久。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