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应姓网 > 应氏源流 应氏源流

应姓的历史播迁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应姓展区
应姓的历史播迁

       应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西周分封建立姬姓应国(地点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一带),遂成应姓主要支脉。应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播迁各地,创造了灿烂文化,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应氏是古老的部族,其播迁自古至今从没停止过。《辞海》解释播迁为“流离迁徙”,就是客居他乡。播迁从分期上讲,远古部落时期,播的是“名”,而封建社会以后迁的却是“姓”;从心理上讲,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迫的,如亡国、战乱、天灾、遣散;一是自愿的,如封邑、移民、投亲、为官等。应姓人在远古部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世族门阀时期、科举制度以后都有迁徙,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应姓的播迁发展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

     西周前期,应氏以图腾为象征、以地名为标志聚族而居,其迁徙地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山西雁门关一带、山西长子县及河南平顶山怂上游一带。西周时期,应国应姓贵族到其他诸侯国为官已有播迁。如应侯十五世孙应日祭远赴鲁国担任司寇,说明应姓已播迁到山东一带。至今山东曲阜、蓬莱、菏泽等地均有应姓村落和许多应姓人口居住。

     春秋早期至中期,应国灭国,应姓大量外徙。春秋早期,周王室日趋衰落。诸侯以强凌弱,战事频仍,天下动荡,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45年,郑国郑武公之子寤生即父位,是为郑庄公。庄公即位三年励精图治,奖励农商,国富民强,达至鼎盛,成为春秋北方小霸。在不断开疆拓土之时,与南方强楚形成交恶之势。而此时的应国正处于两强之争的夹缝中。《左传·成公六年》楚伐郑:“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甚雨及之,楚师多冻,役徒几尽。”《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读史方舆纪要》:“绕角城,在鲁山县东南,春秋时郑地。”《国语·郑语》又说:“惟谢、郏之间。”上述史料记载了当时应国的周边环境和先为郑占有、后为楚灭国的那段历史。史料中“绕角城”、“鱼齿山”、“犨”等地名均在滍水之南,即今天白龟山水库南鲁山县张官营镇一带。按周朝规定,应国为公侯国,封地方百里,这里均为应国版图。“谢”、“栎”古为楚地,今天南阳以北地区。“郏”古为郑地,即今天的郏县。这说明当时应地已处于郑、楚的拉锯战之地。此时应国已历350余年14代应侯,是应姓人口最为鼎盛的时期。灭国之灾造成应姓贵族大量外迁。湖北省的荆山一带则是应姓最先落脚的地方。随着楚拓地千里,大国形势显现,不断自南向北推进吞并汉阳诸“姬”,迁都于郢,至春秋中期已饮马黄河,并于公元前606年问鼎中原。湖北应城、广水、隋州一带,成为遣散流放灭国君主和王孙贵族的地方。应姓最初流亡这里,随着朝代更替,经过长期融合和人口发展,这里也有了象征应姓发展的应山、应河标志和地名。西晋惠帝时这里始置应阳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应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在隋地置应山县,这里是继应国之后的又一应姓地望。

     战国中期至秦,应姓再次大量外徙。应国墓葬区考古发现,春秋中晚期之际,应国墓葬顺序被打破,已被楚国墓葬所代替。史料记载,春秋晚期楚平王即位,采纳孔子“兴灭国、继绝祀、举遗民”的建议,推行“复国行动”,应国在此基础上重新复国至战国中期,又历9代应侯,终在秦国强大铁蹄下,湮灭于秦统一的历史洪流中。这期间由于长期战乱,也有大量应姓人迁出应国故地。他们顺滍水而下(滍水,今为沙河,平顶山市东部下游亦称沙颍河),迁居沙颍河流域的郾城、淮阳、项城一带和安徽的淮南、怀宁等地,至今这些地方还有应姓村落和许多应姓人口居住。

     (二)秦汉时期

     秦朝时应从华为秦太师,应姓人始播迁陕西。秦末淮阳应曜为避秦乱而隐居东部的淮南山中。西汉时应融官至汲县令。三国时应余为郡功曹,镇守南阳。《后汉书·应劭》卷四十八:“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射,试探之,乃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七世通显”。说的是东汉时河南周口南顿应氏先祖母应妪辛苦抚养四个儿子应宏、应富、应完、应宙成才的故事。其中应完之子应顺东汉明帝时,初为河南尹,后为冀州刺史,再擢太尉职,位列三公之首,并由此开创应姓在南顿“七世通显”的显赫官宦家史和300年辉煌业绩。

     (三)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河南南顿、浙江永康成为应姓郡望和新的发祥地。自东汉至三国、魏、晋,应姓在南顿的发展历时300年而不衰。从东汉明帝时应顺至汉献帝时应劭已是“七世通显”,再至东晋穆帝时应氏九世孙应延任六郡太守、龙骧将军止,九代中不乏文韬武略治世良才,且代代都有显官要职,先后共出了13名朝廷重臣。官宦不绝、代代显赫,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更替中除皇家大姓外十分罕见。东晋元年(317年)应詹及部分南顿族人,随晋元帝渡江平叛,播迁浙江永康,形成以永康为中心的江南望族。自此,河南南顿、浙江永康先后成为应姓人口北、南的主要发祥地。《郡望百姓家》称应姓“郡望汝南南顿”。东汉以后至魏晋时期,南顿及永康应姓因为官趋利而播迁各地。

     应叠为江夏太守;应郴为武陵太守;应奉先为武陵太守后拜迁司隶校尉;应劭灵帝时为泰山太守,献帝时为袁绍军谋校尉;应劭、应璩、应琏一门三兄弟,同在魏为官;应贞先为晋武帝参军,后迁升散骑常侍。南顿应姓成为魏晋时期应姓主要发祥和播迁脉源。西晋武帝时应绰任扬州刺史,子孙播迁江苏;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应邈任江州刺史,子孙析居江州各地。自东晋始,应詹则为浙江等地应姓历代共同尊崇的南宗应姓始祖。其子应诞因留居宜黄,传世应氏家谱认定他为江西波阳、南昌、宜黄等地应氏始祖。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得以休养生息,应姓又有更大范围播迁,形成许多聚族而居的望族大户和由此形成的治地。隋末唐初,应兆迁至东阳郡,与子应藻、孙应宗本、重孙应播祖孙四代“孝行立家,承公训”,弱冠习读,禄仕不绝,学与德行风行乡里,成当地名门望族。唐武德五年(622年)高安人应智顼屯兵华林山、升靖州(今江西高安)刺史,八年州废,改任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刺史。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应世哲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为官,居福建省南平峡阳,为福建南平峡阳应姓始祖,迄今已历32代。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应隐瑎先迁杭州观察军事衙推,天复元年(901年)又转授江西判官。

     唐贞观三年(629年),应姓人口在贵州都匀、榕江等地得以发展,初置应江县。贞观四年(630年)又升应江县为大州,改应州县,治都尚等5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在四川荣县西南置应灵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应灵县为应灵郡。至今四川郫县、宜宾、简阳、遂宁等地仍有许多应氏村落和应姓人世代聚居。

     (五)宋元明清时期

     自五代乱世、金人入侵,尤其宋室南迁至明清时期,应姓人口北少南多格局基本形成。

     北宋时应正郎至江西为官,占籍萍乡,是江西萍乡应姓始祖。太平兴国年间,福建南平应环秀受封到广东潮州海丰,领威武将军衔。河南淮阳人应爽,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任浙江黄岩县知县。北宋时应文臣,河南开封人,世居汴梁,登宣和甲辰(1124年)科进士,因宋室南迁,跟从宋高宗南渡临安(杭州)。后应文臣与东阳葛府缔姻,世居永康之后杜,从此永康有了宋代播迁的应姓人。而永康人应懋之庆元己未(1199年)登进士,先为郡守,后擢四川路制置使兼佥枢督视军马,迁都大提举茶马使,是朝廷控制西北所依赖的大员,遂播迁云南。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应必达率天完红巾军起义,“摧富益贫”,自福建建宁进驻泰宁、邵武。宁海城南人应允贵任山西太原知府,其兄应允仪为山西大同通判。居官时,大同、平阳二郡均有“善政碑”。元代应姓人因避战祸,已相继播迁至山西、云南、广西、广东及福建等偏远地区,至今山西山阴、云南宣威、广东始兴等地仍有应姓村落和应姓人居住。而福建罗源应姓则是继南平峡阳应姓之后的又一播迁地。

     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盛行,推行“取士不问家世”,虽有进步,但由于政治、经济和受教育的权利上的差异,门第高低并未消失。反映在播迁上是“贵者迁官,庶者徙耕”。此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情况更为盛行,出现了应姓人口密集徙居地和大的古村落。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因下诏表彰应余“昔南阳郡山贼扰攘,功曹应余独身捍衮,遂免于难,署余孙伦吏,使蒙伏节之报”,应余之孙应伦代祖受封,其后代至明清时遂成宛(南阳)之名门。明洪武年间颍川郡应和志和长子应龙、次子应茂相继受封镇国将军、怀远将军、振国将军。至今其祖地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黑龙潭镇老应村村南应氏墓仍存有“应氏三将军”碑。目前,该村有应姓人口5000人。

     清代时山东应姓聚族而居,菏泽、金乡、曲阜等应姓村落人口均在千人以上。而辽阳应捷官任山西榆林知县,榆林等地亦有应姓播迁发展。辽宁瓦房店、普兰店,吉林东丰,重庆酉阳,湖北石首,安徽淮南、怀宁,江西上饶、信江、萍乡、南昌,江苏沭阳等地,有的村落应姓人口少则千人,多则近万人。浙江省是应姓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几乎涵盖了全省所有市、县,如缙云县就有应姓村庄17个,而永康县则多达54个,其中芝英一个村就有应姓8300余人,全村90%以上人口均为应姓。这些村庄大都建有宗祠,每个村庄都存有按行辈排序的家谱、宗谱,记载着祖先播迁的足迹。

     (六)近现代及当代

     1949年,一些应姓人随国民党入台,经60多年的演变,台湾应姓也有了发展,著名的有开设国际“应氏杯围棋赛”的应昌期,自军界转入商界的应雨金,台湾经济日报社社长应振国以及资深艺人应晓薇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方面不少应姓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国内走向国外,应姓名人辈出,涉及各行业、各领域,播迁无处不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步更新与新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古代以郡望区分的应姓支派改用省、市、区、县等新的行政区划,一些应姓人也以新的籍贯相区分。应姓的发展演变在这一时期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

     应姓经过数千年的播迁与发展,已成为中华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姓氏相生相融,经历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也正经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