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殷姓网 > 殷氏源流 殷氏源流

殷氏得姓与功德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殷姓展区
殷氏得姓与功德考

——苏北海州朐阳殷氏第十五世孙

殷作斌

(2008年5月7日)

  

标签:殷 殷商 殷家 殷氏 殷氏宗谱 殷氏族史 汝南 黄帝 契 纣王 殷续 陈郡长平 殷裒 杂谈  

    

    

     当代的殷氏,虽散居全国各地,但均以河南汝南为郡望。近来全国人口统计表明殷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0.16%,近210万人,列第104位,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江苏等省最多,祖地河南省倒不是很多。这与宋元明清中原地区战争连绵、长达661年的黄河长期夺淮(1194-1855年)以及旧政府的强制移民有关。

     殷氏尊黄帝为远祖,契为始祖。皇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先被帝舜任命为司徒,后又助大禹治水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赐姓子。这就是史载殷姓源于子姓的由来。

     契后裔经营商地,历14代,至成汤终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灭夏得国。创立殷家600年基业。汤后历二十帝传至盘庚率部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境内),史称商殷。后世殷王又迁都至沫邑(在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帝殷辛(即纣王)将国都沫邑更名为朝歌。殷辛是个很能干且建有大功的君王,他征讨东夷,最终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殷辛是统一中国的最早奠基人,正是他打下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础,殷辛在历史上就是空前的民族英雄。殷辛失国不是他无道,而是因为他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结果才亡了国。事实上,殷辛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拥护他。讲殷辛的坏话是周朝的政治宣传。周为了出师有名,当然要讲殷辛的坏话。殷辛被骂了3000多年,好的是讲不坏的,总有一天要恢复纣王本来面目。当代大考古学家、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访安阳就写过为纣王鸣不平的诗:“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损,千秋公案与谁论?”公元前1046年甲子日(阴历二月初五),殷辛与周武王姬发的军队在今朝歌都城南淇县与汲之间沦河(名清水河)两岸的牧野摆开战场。战斗一开始殷辛仓促拼凑的奴隶部队纷纷倒戈,周师势如破竹,很快攻入朝歌。殷辛逃到距都城西15里的鹿台(国家金银宝库),看大势已去,英勇不屈,自焚于鹿台,殷商亡国。殷辛之后,为了纪念其祖,殷人以国号为姓,从此才有了殷姓。

    周克商后,为巩固其统治,拢络人心,周武王命人释放殷太师箕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国家粮仓)之粟,展九鼎宝玉,封比干之墓,犒赏三军,并向箕子请教治国的办法。箕子以《洪范》陈之,从9个方面论述了君王与民众的关系以治国之道,武王邀请箕子协助管理国家,箕子提出殷人不事周政,带领部分殷王族子孙及贵族和不愿做周朝顺民的百姓5000余人从朝歌出发渡海来到朝鲜半岛,创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殷氏箕子王朝。留在朝歌的殷朝王族子孙以原国号“殷”为姓氏,成为华夏殷姓始祖。武王为进一步笼络殷民,封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殷君,都邶国,祀殷。周武王6年(前1064)死去,其子周成王继立,因其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姬姓诸兄弟不服,因而造成了西周内讧。殷侯武庚趁势发动复国之战,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纷支持殷侯,姬周诸侯管叔、蔡叔、康叔也倒向殷侯武庚。周师苦战3年才平定殷侯武庚之乱,诛殷侯武庚禄父。殷侯武庚禄父后裔为不忘祖,以祖先封号为氏,称殷氏。后世史载有一支殷姓是居住在殷水沿岸的居民以水为氏,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殷水是古颍河的一条支流。殷水是因“殷人”居住而得名,不是“殷水”附近居民因水而得姓。历史上不仅河南、而且全国也没有哪一位殷姓人士或殷姓家族自称由殷水得姓的。

     殷商部族自始祖契开始就是一个迁徙范围很广的族群。自契到成汤14世几百年间,大的迁徙有过8次;成汤立国到盘庚迁殷都前,又迁都5次。在历次大迁徙的过程中,殷商部族的一部分人留守河南祖陵,一部分分散于各地,后来殷氏后裔又分化繁衍出其它多个姓氏(如齐人殷衣读音不分,有的殷氏后人就将自己的姓写成衣,再如北齐乾元元年,即公元560年,北方的殷姓因避北齐废帝高殷名讳,被迫改为汤姓等)

     入汉以后,野王人北地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河南西华),其后裔衣领相继,成为长平最大的门阀贵族。另外以博士殷崇为代表的琅琊(今山东临沂)殷氏、殷嘉为代表的东海(今山东郯城县北)殷氏,殷谟为代表的雁门(今山西省河曲北)殷氏,殷肃为代表的弘农(今河南内乡以西、陕西柞水以东)殷氏,殷周为代表的左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殷氏等支脉都有较大影响。汉代殷姓已播迁到了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后世殷氏祠堂有四言堂联曰“源自商代,望出汝南”,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殷氏得姓和获得郡望的这段漫长的历史。

     汉桓帝时期河南长平殷姓迁于曲阿(今江苏句容),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殷姓人此时已南迁至今江苏、四川等地。东晋时期,陈郡长平迁到丹阳的殷姓成为江南望族。陈郡长平殷氏以汉北地太守殷续为祖,西汉初由河内野王迁陈郡长平。殷续之后直到西晋荥阳令殷裒之前,陈郡长平殷姓世系无法考证,因此殷裒是魏晋以后记载于正史的陈郡长平殷氏的第一位历史名人。东晋时殷裒之孙殷敞等与当时司马氏政权渡江移居江南。其后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长平殷氏迅速崛起,涌现了豫章太守殷羡、建武将军殷浩、东阳太守殷仲文、荆州刺史殷仲堪、尚书仆射殷景仁、兖州刺史殷孝祖、豫州刺史殷琰、东宫大学士小说家殷芸、著作家东宫大学士殷钧、光禄大夫殷不害、尚书左丞殷不佞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一时期被正史立传的陈郡长平殷姓人士多达十几人。殷敞迁居江南以后,一开始居于丹阳(今江苏南京)。后来殷浩一支移居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成为东阳殷姓之祖;殷浩的侄子殷仲堪任荆州(今属湖北)刺史时,其子弟随任迁居荆州。另外当时润州(今江苏镇江)、歙州(今安徽休宁)、豫章(今江西南昌)殷氏也是由陈郡长平迁去。

     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上虽有所减弱,但门第观念仍然影响颇深。这一时期陈郡长平的殷姓历史名人中,大部分已迁出原籍几百年,在其它地方生活了十几代,但都坚称自己为陈郡长平人,以示不忘本。殷不害是殷裒的第十世孙,从殷裒之孙敞移居江左算起到陈朝灭亡,已经有270多年(陈亡于589年,殷不害逝世于这年迁居长安的途中),殷不害长子僧首陈末随父及庾信等出使北齐被扣为人质,定居于长安,后移居雍州(今陕西凤翔县),殷不害孙殷开山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直到唐末殷开山的后代子孙们,都以陈郡长平为籍。另外再如武周时著名书画家、申州刺史殷仲容,盛唐时大学问家、被贺知章称为“五总龟”的殷践猷,中唐曲阿(今江苏丹阳)人殷侑,同州(今苏州嘉兴)人诗人殷尧藩,唐末五代名士殷文圭及其子殷崇义(入宋改姓汤、名悦)等,也都坚持称籍为陈郡长平。按实际居住区域,隋唐时期殷姓分布更广,播迁范围西北至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西南至今四川、云贵、广西,南至今湖北、湖南、广东,东南至今江西、福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宋元交替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兵南下,中原一带兵连祸结,殷姓与其它姓氏一样四处逃难,分布更加广泛。如江苏常州殷氏等即是于宋元之际迁来的。元朝末年,因战乱,中原一带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人口稀少,农田荒芜。所以到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又返迁中原地区。明初以后,各地殷氏宗族开始呈恢复壮大趋势,南、北方都出现了较大的殷氏宗族。明初浙江嘉兴殷近仁、殷厚善兄弟以博学孝悌闻名于时;萧山殷旦任监察御史期间,不避权贵,留下了“殷旦入朝,百官失色”的佳话;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人殷序,是有名的能吏;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殷从俭,曾任岭东兵备,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一员主将;应天府潭阳(今属江苏)人殷迈,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事,是一位名士。北方则有以户部尚书殷谦为代表的顺天府涿州(今属河北)殷氏、南京工科给事中殷云霁为代表的山东寿张殷氏、总兵殷尚质为代表的天津卫殷氏、两广提督殷正茂为代表的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殷氏等等。除大陆外,明代殷姓进入今海南省,其支脉初祖殷谱连入琼落户于今万宁县窝仔村。

     清代殷氏分布更广,如江苏镇江、扬中、丹阳、常州、无锡、江阴、吴江,山东寿张、滕县,浙江鄞县,安徽桐城,湖北黄冈,湖南长沙、宁乡,河南新乡和陕西、云南、四川、河北等地殷氏,纷纷开始修族谱,有的多次重修,反映了各支脉在不断壮大。陕西咸阳人殷化行,在清收复台湾后任台湾总兵,成为有史记载殷氏入台第一人;河南新乡人殷元福是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晚年主持杭州敷文书院,影响很大;晚清江苏吴江人殷兆镛,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和礼部侍郎,多次疏请抵抗外敌。

     经明清两代迁徙,殷姓人士遍布全国各地。清代以后殷姓陆续又有渡海赴台及扬帆南洋的。近代以来,随着留学、经商、对外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华侨华人中殷姓人士也越来越多,殷姓子孙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代殷姓中也不乏名人,如云南陆良县人、护国军陆军上将殷承谳曾任蔡锷参谋长,反袁护法中战功彪炳;江苏人殷明珠,演《海誓》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影星;河北安国人殷希彭,赴日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苍南人、台商殷之浩是亚洲巨富,上世纪90年代选任世界营造业联合会会长和不动产总会会长;其女殷琪承父业,是世界巾帼20巨富之一。苍南人殷一璀女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十七届中央后补委员,现任中共上海市场委副书记。

     现在发现的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殷氏祠堂的堂联大体上可以反映殷氏的源流、历史功德和殷人怀念祖先的家族文化的底蕴。如“源自商代,望出汝南”——典指殷人得姓和获得郡望“汝南”的历史。“荥阳垂誉,洪乔投书”——上联典指殷人祖先殷裒任官荥阳令爱民如子,下联典出豫章太守殷洪乔性情耿直而独特的品质。“汝南世泽,汉国家声”——典指南唐殷崇义,国亡入宋,太宗敕撰《江南录》,自言有陈寿史体,世颇为称颂之。“汝南传世泽,宿北振家声”——上联典出安徽省宿松县北乡殷家湾殷氏的郡望为汝南郡,下联典出该支殷氏居于宿松县北乡。 “礼部精题署,司徙列钩沉”——上联典指唐代礼部郎中殷仲容,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善隶篆,尤精题署,下联典指梁代秘书监、司徙左长史、小说家殷芸,字灌疏,钧宗人。励精勤学,博洽群书。“都督五州军事,积功本屯将才”——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356),字深源,陈郡长平人。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任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兵败,免为庶人,口无怨言。下联典指清康熙武进士殷化行,字熙如,咸阳人。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官至广东提督。“谈论结一时之望,典章推三世之荣”——上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羡的儿子,善于谈论,喜欢《老子》、《周易》,年轻时就有盛名。建元初年官建武将军,永和年间任扬州刺史,后赵灭亡,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率军进取中原。后在许昌被前秦军所败,又在山桑遭姚襄伏击而大败,桓温乘机上书攻击,被废为庶人。下联典指南朝宋长平人殷景仁,武帝时官太尉参军、黄门侍郎。文帝时官侍中、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与王华等人以风节高尚、学问广博而名冠一时,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征求他的意见。“深源对空书四字,仲堪挥泪眇一目”——上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兵败后,被废为庶人,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桓温将以尚书令。下联典指晋代将领殷仲堪,陈郡人。能清言,善属文。其父病,仲堪衣不解带,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时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此联为唐代诗人殷陶《经杜甫旧室》中的诗句联。“羸疾身躯,咸安闭阁卧治;清远识度,合仰冠世才名”——佚名撰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梁监川内史殷钧的事典。殷钧,字季和,长平人。民化其德,母忧去职。后官至国子祭酒。卒谥贞。下联典指晋代建武将军殷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殷氏寻根的意识更加浓厚,河南作为殷氏得姓源地和祖先聚居地,已成为殷姓人士心目中的根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