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姓氏起源
根据历史记载,在远古时期,人们过着以母系为中心的原始社会的部落生活,生产工具很落后,获得的食物很少,由部落中的德高望重的年长的女性成员进行统一分配,人们只知道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后来随着生产工具的逐渐进步,部落中的男性成员在获取食物以及与敌对部落斗争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以女权为中心的部落逐渐解体,父权代替了女权。在此部落的形成过程中,逐渐有了代表各个部落的标志或图腾,如有巢氏、燧人氏、女娲氏、有熊氏、轩辕氏等。这便是历史上的氏族社会。氏族中的首领,对其后代中的男性成员也视其功绩或繁衍情况或住地封其以姓,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早在世界上便有了姓氏文明。这是在5000年以前的事。渔翁与中国某些史学家观点的不同之处是认为先有氏,后有姓;氏在先,姓在后。这种姓氏之分在中国之春秋时期便逐渐单薄了,到了汉代,司马迁修《史记》时便把姓氏合二为一,不再有区分。
中华姓氏文化大约有着近5000年的历史。姓氏中记录着中华民族繁衍的历史。中华民族姓氏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之最。姓氏文化也可能保存着许多我们现在尚不知道的我们民族的密码和信息,我们现在对中国姓氏文化的研究尚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尚望各地的有识之士和有关学者积极探讨。
余姓之源流
黄帝为华夏民族之始祖,当为第一世。相传黄帝之子玄嚣之曾孙弃被其父帝喾(音ku)封为执掌农事的官员,便以官命名为后稷。后稷之后的第八代有古公亶父,古公亶父之孙便是周文王,姬姓。武王崩,成王继位,大家都听说过周成王“桐叶封晋"的故事。周成王封弟叔虞为唐侯(尧的故地),故谓之唐叔虞。因有晋水,其子姬燮改唐为晋,唐侯遂称为晋侯。到了公元前的710年之前,晋国的内部很乱,末大于本,曲沃的桓叔、庄伯、武公等一次次发动叛乱,晋侯一个个地被杀,晋国的公子和宗族不断地逃亡到其它诸侯国或戎狄之地。由余是晋国的第16世晋哀侯姬光的儿子(按史书记录由余为黄帝的第35世孙),晋哀侯被杀,他先逃到了西戎,后被秦穆公用反间计请回被聘为上卿,为秦吞并西戎,开国十二,益地千里,周王朝遂以金鼓贺秦。由余生年不详(约在公元前800年之后),卒于公元前的718年,其后代以王父字为氏,余姓便从其子余政为始。由余死后,其后代大部分分布于陕县和下邳。
由余为周室之后,在历史上是应该站得住脚的。《史记》.《秦本纪第五》曰:“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短短的13个字,把由余的身世介绍得一清二白。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余姓为“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历代也都沿用此说。《五溪风采堂余氏系谱》介绍:“余氏原为山东(注:山东系指陕西河南交界处之崤函山之东,即晋国)王族由余之裔,郡属下邳。秦统一中国,其后代取王父字为姓,望出新安,热血于彤庭”。五溪余氏乃新安始祖余钦玄孙余渊海之后裔。北宋刑部尚书余靖,他是专门研究历史和文学的,他也是余渊海的第五世孙,他亲自撰写的《余氏下邳余氏谱系》说:“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此余族之始也"。有关由余为夏禹娶山涂氏之女所生之第三子罕的后裔的传说,渔翁未见于正史,故不赞同。
下邳余氏之东渡
现摘自《磻溪源头郡望本源系》有关史料记载:“由余有子齐,字德骧,食邑下邳;由齐五传至廷宾,宾字尽忠,仕汉为中郎将。由廷宾八传至檀,生无颇。无颇生仁瞻、得溥。仁瞻为中书舍人,得溥待制鸿都门,寻自免归,世居淮东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汉献帝初平元年,值曹兵扰攘,于七月二十二日卯时挈家渡江,寓床饮源,被暴风吹落玉玺盘于江中,大惧,旋即跋陆弛檐徙丹阳。由溥三传至英美,美字看夫。晋武帝太庚之年庚子二月壬寅,晋王睿帅舟师过江取建邺,美惧,留弟诚夫守墓宅,甲辰谐兄惇夫避兵,徙睦之遂安连理乡九雄山居焉”。遂安为新安江流域。我想,这个故事绝非杜撰。退休后我曾经两次到新安江流域之歙县、休宁一带进行过调查了解,这里的余姓居民特多,他们均称祖先来自泗水,而泗水流域正是在当时的下邳国境内。余钦是被称为新安江余姓始祖,而其父大礼之碑石仍在歙县与休宁县之交界处。余钦,字永宗,余氏第四十世祖,也是被称为余氏新安郡始祖,唐庚戌举进士,开元六年任集贤院学士,开元八年任太常博士,开元九年参与完成唐代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群书四部录》二百卷。
由此,我认为余氏东渡长江,起始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与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期间。因为时局的动乱,生产的凋敝,北方多被少数民族占据,北方汉族大量南迁,而在历史上当时的社会动乱还很可能是整族地迁徙。处于这个动乱中的仁瞻、得溥家族丢掉了皇帝的玉玺盘,则更是惊恐得似惊弓之鸟、漏网之鱼,过江后向东向南不断迁徙,最后才在新安江流域生根。因为是整族迁徙,各宗支多,而留在扬之江东、润之丹阳等地的部分余姓,他们则在当地生根、“发芽”。故此,现今在长江东南部镇江、常州、吴兴等地余姓分布较广,可能与此有关。
黄梅县余姓来源
根据《余氏大宋绍兴丁丑谱原序(公元1157年)》记载:余氏第四十世祖余钦生子泉为昭武校尉,曾入闽,奉使过扬州,慕其山川秀丽,田地丰腴 ,复迁 扬之江东。泉生子名德,名德生嗣光,光字东美。美生于唐神龙丙武年,天宝间举进士。名德为唐癸丑年人, 为文馆学士。据 《 余氏大宋绍兴丁丑(公元1157年)谱》记载:嗣光为余钦之曾孙,余氏之第43世,扬之江东人,生于唐丙午年,天宝间进士,性刚直,玄宗时因忤时宰由大理寺卿迁贬蜀,再谪江州别驾,卒于任所。时因李希烈僭号致干戈扰攘,不克归厝,乃卜葬江州东门外离湓浦港十里原(远)、今名花果园海天寺左侧,辛山乙向,有碑志。公生子六,皆从宦所,后各异居于江州各地(说明:唐朝江州余嗣光为余氏第43世;而宋朝广东曲江系之余嗣光为余氏之第60世。他们是完全不同时代的两个人)。公生六子,除第六子早殇外,其余五子均不入仕途,螽蛰斯蛰,躬耕于江州各地。长子元讃守墓居江州,次子元诲徙瑞昌,四子元训仍居江州,五子元诫迁黄梅。三子元诏,余氏第44世祖,虽出身士族,但其志效陶渊明,故择令公出生地枭阳(今都昌县)之大塘,躬耕于田。公性善、好施,曾以十万赈济灾民,故人称“十万公”。公寿八十四,殁葬紫藤山中峰岭。据都昌县有关部门统计,都昌县现有余姓族人约6万人,而湖口县余姓人口也不少。元诏(十万公)之墓葬地紫藤山中峰,当地正在酝酿申请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北(黄梅县)余家大墩,是嗣光公三子元诏的第20世孙即余氏的五十九世余世远的后代。至于历史记载的唐朝嗣光公第五子元诫公迁黄梅的后代与繁衍,渔翁现在尚未做详细考证,故不得而知。黄梅的一些余姓,误把元诫公的“诫”字(黄梅音gai),与南宋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的余玠(黄梅音亦读gai)混编在一起。这种“家谱”,名为联宗,实为乱宗,渔翁不敢苟同。余玠,据我所知,其祖宗应为新安郡系休宁县蓝田驸马村的后人,因避乱而迁广济县。在这里我多写几个字:据老朽考证,南唐宪宗时,钦公之玄孙余鹄(音hu)为司空,其长子余琳为为殿院御史、驸马,次子余珙(音gong)为金吾大将军,休宁县蓝田原有鹄公大庙(文革时废),可见其当时的权势。南唐(五代)为北周所取代,余鹄后人中的一部分避乱于蕲广、并在那里繁衍是有可能的。另外,余玠后人与江西修水的“长矛谱”系,并无关联。要知道,历史上特别是明朝,鄱阳湖西部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甚至是强迫性的迁徙,修水县的“长矛”部族安能幸免?未经过严谨考证的联宗,是违背“序昭穆、别亲疏”的宗旨的,余姓族人当慎之!
黄梅县余家大墩余姓
黄梅县余家大墩余姓为都昌县(唐以前称枭阳)大塘余氏之城隍支系,元末由余氏第五十九世祖余世远(远三)公及其子(余克俭)从湖口县上长坡迁德化县江北洲(现属黄梅县)。他们住在江北洲(古属九江府德化县)官湖之南沙墩(现陈家坝村),以打鱼为生,以后移居官湖之北晒网墩(因余家父子在此晒网,故名;晒网墩亦即现在之余家大墩)。明朝洪武三年,朝廷允许民间开拓封廓洲,余世远父子遂与其他23姓一起,在朝廷的支持下,歃血为盟,插标为界,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团结互助,共同开发。现今余家大墩的老人们中尚流传着远三公父子与24大姓结盟和互助的故事。也留有他们与个别姓氏在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趣闻;在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斗的过程中,也演绎着他们的爱恨情仇。
余世远(远三)这一支在余家大墩及黄梅县各地,亦已相传26代人,经历六百余年历史。余氏除余家大墩主村之外,在其周围尚有新屋墩、花屋墩、子垏墩、祠堂墩、桥东墩组成;现今之黄梅境内尚分布有许多世远公之后裔所形成的独立村落:陈坝余村(沙墩)、彭垏余村、王埠余村、项垏余村、水月余村、何垏余村、河桥余村、军垏余村、龙港湖农场余村;九江浔阳区尚有余家圩村。这一支余姓之总人口约5000人左右。安徽的宿松和太湖及九江市所属地区,尚有世远公后裔的十几代人分支(可惜余氏戊子谱没有走支,故无考)。有着600余年历史、远近闻名的余家大墩的村名近年已被淹没,由于文革造反派流毒至今仍在作祟,以及当地政府的不作为,余家大墩已被“桥下村”所替代。老朽认为,历史应当受到尊重,中华文明应当传承,文革流毒应该废除,政府应当执政为民。
关于余家大墩桥
“桥下村”的“桥”是指哪个桥?在这里,我做一简单介绍。历史上官湖是一个很大的天然湖泊,它承蓄着上游米叉湖、北叉湖、羊叉湖的来水量,而牛路沟河是官湖出东港唯一天然河道。关湖之水,经牛路沟河从西经南向北,再向西、向北,最后经余家大墩之下河桥东流入港(东港),形成一个大S型。早清朝廷在牛路沟河上建有一座大型的石桥,并命名为永惠桥(德化县志有记载),后因余家大墩的兴起,故民间都称之为余家大墩桥(见黄梅县地名志和湖北省黄冈地区水产志)。现在的“桥下村”便是以“余家大墩桥”的派生名称“桥下”而命名的。余家大墩的地势是自西向东,由高向低。余家大墩桥之东,分布有:余家祠堂墩(民间简称祠堂墩)、桥东墩(即所谓的“桥下村”村名的来源地);余家大墩桥西分布有:余家大墩主墩、子垏墩、新屋墩、花屋墩等,其名称的形成都与余氏家族的历史发展和世代传承有一定的关系。“桥下村”在历史上是从来未存在的“村名”,来源于文革中造反派与当时的的主村(当时称大墩大队)闹分裂所致。早前,因为牛路沟河东曾有一杨泗庙,(据说杨泗为河神,有河流的地方都有此庙宇),由此早前晒网墩曾被称为杨泗墩(说明:今天的杨泗村在牛路沟河之西1,5公里之遥,其建村历史才200余年,到现在才相传12代人,当然他们的先人也不是封廓洲最早的开拓者。因此现在的杨泗墩村名为移花接木而成,似有偷换概念之嫌。现在的《黄梅县地名志》所载不符合历史事实)。杨泗庙废,余氏的兴起,余家大墩这一名称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正大光明的非物质遗产。
余家大墩余氏堂号及谱序
余家大墩余氏有自己的郡、堂号,昭穆不乱,亲疏有别,族规、家训,奖罚分明。余家大墩为新安江系,号《务本堂》。 余姓从迁入江州时之唐朝至今,总支与分支修家谱无数,现择其与本支有关的谱序予以介绍,而在唐代以前,朝廷是不允许私人或宗族藏谱帖的。余氏谱牒:《余氏大宋绍兴丁丑谱原序》(公元1157年)、《城隍谱序》(1454年)、《余氏宋元石谱记 》(1341年)、《余家大墩乾隆余氏宗谱总序》、《光绪十七年余氏重修宗谱序》、《民国二十一年余氏重修宗谱序》、《1989年余氏重修宗谱序》、《余氏戊子谱(2008年正本)》等。余家大墩余氏堂号为:新安郡,务本堂。辈派号:分新老派号。老派号,《乾隆余氏宗谱总序》之前(从余氏第76世始)派号:以、全、忠、和、顺,式、昭、永、昌、宏,纯、修、承、教、育,太、宇、载、请、宁;新“五字辈”派号,(从余氏第74世始):家、嗣、必、世、守,宗、泽、定、其、昌,忠、厚、相、传、远,文、章、华、国、强.....。
余家大墩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首建于清乾隆50年前,位于余家大墩桥之东,名为祠堂墩。其后长江大堤破,祠堂被洪水冲毁。民国二十一年重修,又遭火焚。民国三十五年又一次重建,1949年和1954年长江大堤的两次破溃又遭部分破坏。解放后余家祠堂被当时的官湖乡政府及后来的徐港乡政府作办公之用,祠堂地址亦别迁到余家大墩下河桥之北。改革开放后,基层政权设置重新调整,原乡政府办公处迁往小池镇。此时我族有识之士余贵茂首倡与族人共同集资和捐资买下乡政府全部房屋及宅基地,并为之重新修缮,使门楼和山墙焕然一新,余家祠堂得以重生。在封建社会,余氏宗祠是余氏宗族的象征,祠堂是非常严肃的门槛,训示某人,或处理族内纠纷,或某人犯了族规或大逆不道,都要在祠堂内进行处置。现今的余家大墩祠堂坐落在余家大墩之北余家大墩下河桥之左,有余家大墩标志性建筑之称,有专人负责看管和打扫卫生,将来可以作为老年人休闲之地。
余家大墩之人物谱
余家大墩余氏先祖贯以书礼和勤劳教育后人,族内族规、家训严谨,重文修武,民风厚朴,人才辈出。我余氏族中,既有先贤,也不乏现代精英。清代乾隆年间,我族嗣会公(号次文,世远公第12代孙),叹我余家大墩一族迁来封廓洲已历十余代人,族人对本族源流逐渐淡忘,遂以80余岁之高龄,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亲自到原籍湖口县上长坡之屏峰,请来本族谱序,才使得我族到现在都是昭穆有序,宗支分明,并于清乾隆50年第一次续修。嗣会公之母,余家大墩之第十一世祖家联公之夫人胡氏(清顺治丁酉年),曾“自拆柏舟节操水雪蒙皇恩旌表节义入节孝祠已入府志寿享年八十有九”。清代,族中曾出文举二人、武举一人。末代举人余洪元(号古泉)曾任广东合浦县知县,任内政声维和,仕后执教于九江同文书院,其诗词和文风驰名于赣、鄂、皖文坛。洪元长孙余昌骞(台湾名余冲),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郝柏村秘书,为国民党著名外交家、駐西德外交使团团长。余昌永,字寿山,武昌中华大学肄业,结业于日本东京文化学院,曾任国军联勤总司令部第十四分监少校军需,1947年随军到台湾,后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台湾《商工日报》、《新生报》记者、特派员,1984年退休返回大陆,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九江市委员会委员、庐山区政协常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参事。余昌年,字南山,生于1919年10月初六日,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曾任国民党青年军202师连长、江西省警察局四科科长,改革开放后参加黄埔同学会为该会会员。余定明(陈坝余村人,世远公第18世孙),民国辛未年生,1951年参军,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毕业于某航校,曾任某轰炸机飞行大队长,从部队转业后,任九江市第四棉纺厂厂长。余厚林,高级工程师,勤奋好学,为人低调而忠厚,82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参与“华为”早期创业,现为该公司高管,妻陆氏,生一女、一子。生物技术专家余龙江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学术著作颇多。余兴旺,1963年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36部队任连政治指导员,参与支援老挝解放战争三年,1974年在云南边境执行军事任务中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余厚武,《余氏戊子谱》总发起人之一,军队退伍后,扎根农村,办事公道,乐于助人,现任杨泗村党支部书记。余学敏,生于1968年12月,自幼聪明好学,现任黄梅一中语文教师,黄梅一中语文备课组组长,湖北省中学语文教育学会会员,被评为黄冈市中青年教育专家,编写了《魅力汉子》 。余厚满(后满):余家大墩余氏上三房(敬宇公)之后、世远公之第二十二世孙,1967年5月生 ,199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获硕士学位,航天专家,研究员,现任航天五院副院长、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曾获得“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及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有功人员立功证书和奖章等多次。余杰(忠杰),1978年出生,世远公之第二十一世孙,博士,毕业于湖北医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任九江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他们是余氏族人中的精英,他们代表了余氏先祖中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化、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至于余家大墩现在大多数年轻的一代人,他们继承余氏先祖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拓封廓洲精神,他们有或出身于全国各名牌高校,有或在家乡劳动致富、就近创业。建设祖国,繁荣中华,是余家大墩儿女的奋斗目标。余氏族人中,当然也不是个个都是圣贤,也有个别宵小之徒和无事生非之辈。但那不是主流!历史上余家大墩余氏族人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是谦虚谨慎和大度包容的!
江洲渔翁(余氏戊子谱总发起人、主修)80岁撰于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