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于姓网 > 于氏源流 于氏源流

黄荆林于氏源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于姓展区

一、黄荆林于氏的简介

谱序言,黄荆林于氏源自周武王二子邘叔,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于,世居河南洛邑;传至二十三世迁居郯县;再越十世传至于公,于公之孙于永,由郯县迁居青州益都;北宋时期,元素任江西吉州通判,后定居南昌府丰城县;元素曾孙彦化自丰城迁居都昌长宁乡段泰;南宋时,良佐迁居黄荆林。后来也有人返迁段泰,但人丁不兴,今天已不知段泰具体位置,这一支于氏就称为黄荆林于氏,而段泰在家谱中一直称为“本里段泰”。

元朝,元素八世孙友信,任都昌县尹期间生幼子汝和,浮名“都昌宝”,后定居于黄荆林不远处的上石山。汝和后裔与彦化后裔本是一族,迁徙稍晚,故也自认是“黄荆林于氏”。黄荆林于氏自南宋以来繁衍生息近千年,目前留在都昌的主要是汝和之裔,族裔遍布都昌各地;良佐后裔少量在都昌,大部分外迁它县,其中有:南宋时于稷迁往星子县乔浦;不知何人迁往岳城北,大概是于稷的哥哥于琼,可能是河南省正阳县的岳城乡;元末于荣迁往鄱阳县皇岗;明初鑑玉迁往鄱阳鸣山;永乐间于瓒后裔留居交趾,于瑄后裔留居福建汀州;清朝应川迁居鄱阳乐天大坂上,中文、中武迁乐平县岩前;一爵、禄、一朝迁浮梁县南乡李家埠。丰城迁徙、都昌县内迁徙、鄱阳县再迁徙本文不介绍。

二、于公之前的世系线索

“传至二十三世迁居郯县;再越十世传至于公”这样的表述目前仅见于黄荆林谱。乳山信息港有一帖称,第1-26世在河南,第26-35世在郯城。这则消息比我公布家谱资料的要早。从黄荆林谱看,于公是33世,于永是35世,认为是35世迁,而帖子称36世迁,这恐怕不是巧合。浦江于氏称见到过宋时旧谱,有一样的表述,至今未见真容。

黄荆林家谱没有于公之前的详细世系,而传言终究不能作为论据。有资料的人又始终不肯示于人。于公之前的世数就无从考证,只能说可能是真实的。

三、于公至瑶孙的世系

于公至元素的世素是:于公-定国-永-侣-悠久-解-德-起-俸-通-革(惟聪)-致-诚-正-修-齐-治-平-文-理-察-承-潜-高-元素-璋-庠-彦明-革(竹国)-大义-瑶孙。

黄荆林有记载的第一次修谱是北宋年间,彦诚(念六)主编。这次修谱的信息是从第二次修谱记载反映出来的。第二次修谱是元朝延佑五年(1318),瑶孙与其侄孙万选主编。瑶孙的小传提到“戊午,将侄孙公举(万选之字)族谱系的本相过而修之,自序其首。”万选的小传提到“戊午年岁,公携竹国所有、念六承事所修旧谱的本,与叔祖瑶孙重修自序。”

黄荆林谱多次提到瑶孙所撰谱序,汝和比瑶孙年轻,但未见其文,可能是遗失。也可能是汝和年幼,没有携谱,直接系在黄荆林谱中。

丰城谱保留了这篇谱序。“流派自前汉地节元年壬子至前宋贞宗改咸平,迄今三百余年。”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至延佑五年有320年。地节元年(前69年)是于定国官拜廷尉之时,也就是说丰城于氏自于定国开始就有家谱记载。然而“自汉流传至今,已十九世云仍矣”,1387年才经历19世显然是说不通的,黄荆林谱是30世。

丰城谱现存的世系已不完整,完整世系从元素始,但有一份世系图记载了于公-定国-永-悠久-解-德-起-俸-通-承-潜-高-元素,且很多细节与黄荆林谱一致。如悠久行久一,娶杨氏;悠远行久二,娶黄氏;解字朝元,娶刘氏;德字忠仁,娶孙氏;起字兴邦,娶杨氏;俸字达禄,善化县令,娶朱氏;通字至圣,为世名儒,娶吴氏;承字善继,娶柳氏;潜字纯深,娶何氏;高字续厚,娶韩氏……证明了黄荆林谱是有根据的。我想不少人会和我一样有疑问,丰城谱无记载的部分看上去就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得太整齐了。

首先,现存最早有这种顺序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所修家谱,并非当代才出现的。

其次,“革”并非格物之“格”,所以采用这种顺序是“革”辈人才有的想法,从“致”辈人开始。

第三,如果说这是当代“辈字”的早期形式,也并不难理解。虽用了这些字,但大致还是取它们的偏旁,“致”有兄弟“效”,“诚”有兄弟“诰”“诏”。

第四,我们只能说长子长孙这样排下来是合理的,现存一脉不偏离地传下来是太巧合了。谱中记载“修”之兄“儒”幼殁,事实可能是:“修”为长子,幼殁,而“儒”之脉传下来了。这属于小瑕疵,我们现在也无法考证清楚,这些并不动摇根本。

第五,从“起”到“革”之间依然有不少问题,若是故意编篡,应该会把这些问题一并解决。“起生于建武中元丁巳(57)年,卒于延熹甲辰(164)年,享寿48”,上下文不对,取寿命48,卒于104年(谱中常虚1岁)较合理;“俸”生于熹平壬子(172)年,其兄“位”生于159年,“起”与“位”生辰相差近100年。“通”生于景耀(蜀汉)辛巳(261)年,与“俸”相差90年,推测“起”“俸”“通”之间各遗失两代人。

代差年龄=已历年数/(已历世数-1),一般在20-30之间,但这个值并不能反映所有的父子生辰年份差。1998年孔氏续修谱收集的资料显示最小的念字辈(83代)小女孩十多岁,计算代差年龄约31岁。我们仅从百度搜索就能搜到孔宏伟(61代)出生于1966年, 61代和82代同龄。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从孔子到孔宏伟之间,所谓“代差年龄”达到41.95岁,恐怕孔宏伟还不是在世辈份最高的。生育孩子越多,离婚率越高,非正常死亡率越低,父子生辰年份差就越离散。于公到元素约1100年,共历29代,“代差年龄”39.3岁。世系并不是完整记载,元素一代只记载了其胞兄元朴(行三),所以这个年龄差也是合理的。

四、扑朔迷离的“汝和再迁都昌”

都昌、丰城都记载了汝和是于友信任都昌县尹时所生,都昌家谱记为“乳名都昌宝”,丰城记为“乳名都昌仔”,这是因地域不同导致的口语差别,实际上就叫“都昌”。友信写给长子汝贤的信中说:“都昌晚生年小,世事未暗,吾子鹏程万里,可念都昌一父之嫡,用情观照成就之,至嘱至嘱。”这封信成了遗嘱。友信生于咸淳己巳(1269)年,后至元三年(1337)始任都昌县尹,已68岁;殁于至正戊子(1348)年,也就是说于友信去世时,汝和最多11岁。

丰城谱只记载了汝和行至四,徙居都昌,没有生辰。这说明两点:自汝和之后都昌、丰城家谱分修,这一点从黄荆林谱记载的世系表可以得到证明;汝和与三位哥哥未再联系,至少联系不密切。友信虽然在信中特别叮嘱关照汝和,汝贤的态度却奇怪:“汝贤兄弟三人,(吾)与长弟汝能各已在仕,重念三弟汝恭困于有目不能视,举止艰难,自当怜悯,不忍此弟坐废于疾。”我们可以揣测回信的一部分可能遗失, 但无法回避“兄弟三人”之说。汝和年幼,汝贤又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这也印证了汝和与丰城不再联系。

友信为何把年幼的汝和一人留在都昌,又把他托负给了谁?恐怕“汝和再迁都昌”并非其所愿。黄荆林、上石山谱都称其兄汝贤在黄荆林,事实上很多矛盾:上石山谱汝贤小传中虽称汝贤子孙世居黄荆林,但其子小传又都在丰城;丰城谱也记载汝贤在丰城,黄荆林谱的汝贤是宋朝人,年代不符。上石山谱记载了彦化之子于公梁归葬黄荆林。公梁是南宋人,与丰城于革(竹国)是同年进士,都昌县志有记载。这说明黄荆林在南宋时期的确已经是于氏的地盘。雍正五年家谱凡例说:“今一照宋元大会宗谱考证分支接脉。” 我们从各方资料中能总结出一条重要线索:友信把汝和交给了黄荆林的族人,此后都昌与丰城之间中断了联系。可能也正因这一点,我们都称黄荆林于氏。

从于公至“起”约100年的直系世系;自“起”至“通”约200年的残缺脉络;自“通”至“元素”700年的直系世系表;自“元素”至今1000多年完整的世系表,因两次从丰城迁都昌,南宋、元两朝有少量错乱。总体来说,黄荆林于氏从汉至今2000多年,世系表基本完整,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