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叶姓网 > 叶氏源流 叶氏源流

浙系叶的分布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叶姓展区

    浙系叶,是指叶姓自浙江入闽的支系,不包含已经独立自成大支系的富沙叶、佛岭叶、古濑叶。根据共祖情况,它又可以细分为乾昱公支派、蒙公支派、平阳叶支派、宜兴公支派、碧渊公支派等,其实细分支派只是相对而言,其中一些支派也是被包容的。本文主要按照区域进行分析全省叶姓之一的“浙系叶”概况,在《福建叶氏通谱》编纂之前将之呈现出来,以求广大宗亲进一步补充指正。浙系叶,在“省谱”编纂中特指叶姓自浙江入闽的支系;根据“省谱”编纂的《方案》与《提纲》的“约定”,编修“浙系叶谱”时不再包含已经独立编修的“支系谱”,如:富沙叶、佛岭叶、古濑叶等大支系谱。编修“浙系叶谱”拟根据共祖情况,细分为乾昱公支派、蒙公支派、平阳叶支派、宜兴公支派、碧渊公支派等(细分支派只是相对而言,其中有些支派互为包容)。本初稿主要按照派衍区域分析“浙系叶”概况,在正式编纂《福建“浙系叶”通谱》前先刊“省刊”《叶氏研究》,祈盼广大宗亲补充与校正。

 

 

        霞浦县叶姓10980人。参照《霞浦叶氏族谱(初稿)》得悉,浙系叶占70%以上,共祖为第43世祖慧明公(乾昱曾孙,法善之父,浙江松阳人),其中以蒙公支派为多数。浙系叶分别是:一蒙公后裔。慧明公第9世孙蒙公从光州固始移居浙江温州西邯盖竹,其八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入闽居长溪(今霞浦,唐宋辖闽东各县市)。长曰看公(肩)居福鼎翁溪,次曰和公迁福鼎石床,传至柏一公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移居霞浦崇儒坪园分利洋,水浦、塔下、松山、沙塘街、涵江等地;三曰珠公为福州司徒居侯官甘蔗寨;四曰翠公迁松溪;五曰宝公进赘渔洋(今水门下徐)为虞家之婿,其后裔万倾公于政程壬戌年(1112)移居百笕洋、分后坑、黄笼岭、洋坑、东瓜岗等;六曰徐公(儒)迁福鼎流坑底分家阳;七曰伾公居福鼎山后分亭后洋、前岭;八曰实公迁居长溪四九五十都安东乡台江境,为台江开宗始祖,后裔分居西安、叶山、后慕;二是寿宁北浦叶。慧明公第35世孙隆六公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寿宁犀溪(时属长溪县)徙迁霞浦八堡山后,衍发500多人;三是文成公阳叶。慧明公第34世孙傅远公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从浙江瑞安迁徙苍南县马站(大珑下)衍发至第五世茂隆公,于乾隆年间从苍南马站徙居霞浦牙城,分牙城西门和前街村,繁衍500多人。四是梦得公后裔。慧明公第15世孙梦得公,系南宋尚书左丞。其后裔秀公支派于明建文四年(1402)从浙江余姚梅川迁居霞浦东门(县后街),衍发260多人,族内素称“书香门第、教育世家”,英才辈出。梦得公第31世孙芝鹉、芝增公于清嘉庆17年(1812)从瑞安龙湖樟岙移居水门青岙坑底(今茶岗双会山村)。另外,霞浦还有佛岭叶支系后裔1000多人;古濑叶支系后裔居紫堂官山;许裔叶支系后裔约300多人。

 

        寿宁县叶姓30024人。据《叶茂寿宁》介绍,以浙系叶占90%以上,第40世祖乾昱公(浙江松阳人)为各支派共祖。其一、北浦叶。南宋祥兴元年(1278),乾昱公第28世孙百念一公从浙江泰顺县黄连山(时属平阳县)迁居北浦(今犀溪村)肇基,今传 29世,衍发一万多人(含外迁),覆盖大部分乡镇。其二、月山叶。宋末元初,乾昱公第20世孙叶顶公从政和县梧桐前村迁居寿宁丹溪桥张坑,其孙寿九公迁往寿宁城南关外林仔,衍发一大望族。其三、文山叶。乾昱公第38世孙义五公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由浙江云和县规溪徙迁杨梅村(今鳌阳),衍发一大望族。其四、小地叶。乾昱公第20世孙琅一公开基浙江景宁县小地,其后裔于明清年间从小地、庆元县桃坑、洋良先后分迁寿宁县,分布较为宽广,在县内约有5000人。其五、石梯叶。乾昱公第35世孙永维公迁居浙江景宁县石梯坑下,后裔先后迁居寿宁县坑底乡内,现居县内近千人。寿宁叶姓显著特点:叶姓在鳌阳镇有“叶半城”之美称,在犀溪村有3800多人聚居(系全国叶姓最大聚居村之一);还有被载入《清史稿■忠义传》的康熙九年进士叶有挺,更为突出的是革命烈士148人,属全国叶氏烈士最多的县。

 

        古田县叶姓9254人。以浙系叶与富沙叶分别为主。已知是浙系叶的有:县城南门叶与吉巷后山叶,明嘉靖三十年(1551)叶颢(讳威)从浙江庆元县择居古田甘棠(今屏南辖),其第三代分天地人和四房,长房迁居县城南门村,人房后裔迁居吉巷后山村。

 

        福鼎市叶姓6674人。以浙系叶为主,还有佛岭叶等。已知是浙系叶的分别是:一是蒙公后裔。慧明公第9世孙蒙公从光州固始移居浙江温州西邯盖竹,其八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入闽居长溪(今霞浦,唐宋辖闽东各县市),其中六曰徐公(儒)迁福鼎流坑底分家阳,七曰伾公居福鼎山后分亭后洋、前岭,今白琳后山也是伾公后裔;二是寿宁北浦叶。清康熙末年叶丽绥迁居前岐镇下屿村、咸丰七年(1860)叶钟富从泰顺县横坑村迁居桐山等,今约200人;三是寿宁文山叶。清康熙十一年(1672)叶其樟与其枝徙居福鼎城内,今约300人。

 

       福安市叶姓6431人。以浙系叶与许裔叶为主。已知是浙系叶的有:一是寿宁北浦叶,清乾隆年间尚带(祐弟)迁居潭头董家林坂,道光年间肇式从含溪村迁居范坑大坪村,咸丰年间肇格从含溪村迁居范坑大垅村,今约500人;二是寿宁文山叶,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叶子会从鳌阳徙居下白石镇湖头村,今约400人;三是城阳高山叶,清康熙年间叶春起从浙江庆元县桃坑村迁至廿六都牛栏,其子可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转迁高山,今约200人。

 

        柘荣县叶姓1854人。以浙系叶为主,主要是乾昱公支派。一是英山田头洋叶。叶承潮自宋元祐二年(1087)由浙江泰顺榅洋肇基;二是寿宁叶。叶伯肇(珍十)于明正德元年(1505)从西溪迁居福宁州东溪村(今富溪镇东溪村),分派宅中等地;李仁于清雍正年间携两弟从寿宁西溪迁居霞邑三十二都董坑村,分派金坑、黄岐坑等村,今约200人;北浦叶后裔叶学发于清道光年间迁居黄柏乡软岭东坑村,当代全村移民福安韩阳镇锦鸡垅,约80人;寿宁小地系后裔发呈迁至,今约80人。

 

        屏南县叶姓7140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23个村。主要是许裔叶(约4600人)、长汾叶(福州迁入,约1760人)以及浙系叶(约820人)。浙系叶有四支:一是翠屏叶(甘棠叶),明嘉靖三十年(1551)松阳叶道(第50世祖)后裔叶颢(讳威)从浙江庆元县择居甘棠,约460人;二是屏城岭兜叶,约明嘉靖三十年(1551)叶处能、处怀从庆元县迁居甘棠乡洋头寨,今居屏城乡岭兜村,约30人;三是黛溪周地叶,清康熙九年(1670)叶朝积从霞浦县迁移黛溪镇周地村居住,约150人。四是岭下葛畲叶,清乾隆年间叶枝公和叶方竹父子从浙江景宁县迁到屏南县岭下葛畲村,约20人。            

 

        周宁县叶姓12176人。以许裔叶为主,浙系叶比例不多。已知是浙系叶的有寿宁北浦叶,清乾隆年间为添迁居纯池乡溪尾村、维瑾迁居浦源,清道光年间若舜迁居陈家风村深田岭头、肇衡(克)兄弟移居周墩、肇咏迁居后坑(蛇楼),约200人。

 

         罗源县叶姓7315人。罗源叶为浙系叶,先始祖名讳不详,原居南京清化县,迁光州固始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回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一都一册西门大井街八角亭买基创业,生三子叶开(居平阳)、叶彩(第8世孙为朝凤徙居北山)、叶彬(后裔叶景祯择居飞竹乡大湖村)。罗源叶主要有北山、桂林、飞竹三支:一是北山叶。叶朝凤于宋绍圣元年(1094)由浙江平阳迁福建政和西溪,后转迁福州西门街,绍兴二十五年(1155) 又徙迁罗源松山镇北山村。其长子叶仁迁漳州下叶,于明初(1368~1398)分一支回罗源起步桂林,其后裔分居北山、松洋、中房、城关、碧里和牛澳等地,北山叶2000多人。二是桂林叶。叶朝凤裔孙叶泗(字仕泗)由鉴江镇岭里迁桂林村,后裔又分迁起步镇港头村。三是飞竹叶。叶彬后裔叶道成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入闽,先居政和后溪,后叶永忠移居古田西溪,传叶廷崇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移居罗源城关。叶景祯于庆元六年(1200)择居罗源县飞竹乡大湖村;景祯公玄孙琳瑯公,生四子德显、德成、德荣、德盛,四子后裔分别世居后园、大湖、丰余、丰余园中,飞竹叶2000多人。

 

           福清市叶氏10705人。按入闽支系区分有浙系叶、佛岭叶、南京入闽叶、富沙叶、古濑叶等。浙系叶占比例较大,主要有:一是云山桂叶(一说佛岭叶)。开基祖叶宜兴于北宋初年入闽,定居后叶村,以“云山桂叶”为堂号,明万历帝钦赐村名“元辅乡”,约4300多人。其中派下十四世向高公为晚明三朝宰相,赠太师,谥文公,其祖父至长子四代诰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二是相德叶(西叶),南宋右丞叶梦鼎后裔约3000多人。其他还有佛岭叶,约3000多人;源自南京铁井栏的洋浦叶,约2000人;另有源自闽侯扈屿、仙游古濑等地的叶氏宗亲,多为散居且人口较少。

 

        连江县叶姓3688人,分布15个乡镇24个村居,较集中聚居的有晓沃、敖江两个乡镇。在众多繁杂的支派中确定浙系叶的是厦宫乡厦宫村和可门村叶氏,100余人,系从福清后叶迁居而来。迁入最早且后裔最多的是幕浦叶氏,始祖孔尧公自唐末随王入闽(885年)迁居敖江镇幕浦村,至今繁衍35世1500余人;其次是青塘叶氏,载公之父辈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长乐吴航(其源不了解)迁到青塘,繁衍至今20世900余人;其他还有富沙叶、上杭迁入、祖源失记的等支派。

 

        闽清县叶姓1800人。已知是浙系叶的有:东桥镇高港村叶,系屏南翠屏叶氏始祖叶灏之孙叶富徙至。 下祝前洋叶,始祖叶记寿于明永乐二年(1403)从浙江金华迁入。

 

 

        浦城县叶姓18855人。按支系分为浙系叶、丁姓叶、赣系叶等。浙系叶都是从龙泉迁入的,大约8700人,分别是:一是观前叶,肇基始祖叶静益于南宋(1184年间)由浙江龙泉高大门迁居水北观前村开基,县内后裔有6859人,其中水北1667人,石陂镇2964余人、临江镇1497余人、濠村 557人、富岭174人;另一支叶氏是叶文五于明初从龙泉迁居而来,525人;二是富岭靖坑叶,叶建二于元至大三年(1310)从龙泉迁居而来,109人;三是古楼大洋叶,叶显公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8)从龙泉迁居古楼大洋,180人;四是富岭前洋叶,叶钦于明末从龙泉迁居富岭前洋,500人;五是古楼桥头叶,叶琳琪于明末从龙泉迁居古楼桥头,321人;六是古楼里山叶,叶重于清末从龙泉迁居古楼里山,201人。另外:叶丁复姓约4000人,赣系叶2155人,建瓯叶900人,清流叶467人等。

 

        松溪县叶姓11331人。据《松溪县志》记载:宋末,叶以达,号翠峰,携家眷从龙泉入居松溪衍发成一大望族。由此,松源叶应属于浙系叶范畴。但是在《松源叶氏宗谱》世系记载中颇为复杂,一世祖为宋大儒贺孙公(即叶味道、文修),其上祖为浙系叶与富沙叶的组合,尚待进一步研究。

 

        建阳市叶姓11545人。宋儒贺孙公(叶味道)从师与朱熹,定居于建阳后山,后裔从后山陆续迁回龙、郑坊等地。他们的宗谱以始祖名讳取名,即《溪山叶氏宗谱》与《宋儒文修公宗谱》。在宗谱中的世系也是浙系叶与富沙叶的组合,尚待进一步研究。

 

        建瓯市叶姓28341人。根据《建瓯姓氏志· 叶姓》记载,主要是富沙叶、贺孙公后裔、屏南长汾叶、许裔叶等,尤以富沙叶为多数。贺孙公及宋儒叶味道,从师与朱熹,定居于建阳后山,后裔从后山陆续迁入建瓯、回龙等地。贺孙公后裔约6000人,是浙系叶?还是富沙叶,尚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分支有:一是小仁洲叶,今属延平区大横镇,贺孙第7世孙叶礼才从后山迁至,今约1640人(包括小康村);二是南雅秦溪岭叶,元初叶祖耀从建阳马岚(回龙叶)迁至,今约160人;三是小松湖头松源叶,明初(约1368年)叶佛宝从建阳徐墩叶坊迁至,其祖为贺孙四子叶贲曾孙叶回从建阳后山迁至徐墩叶坊,今约170人;四是小桥后塘普通叶,叶关宝从建阳后山迁至,今约160人;五是东游党城叶,系松溪松源叶氏分派,今约2560人(含定高叶、东田叶);六是东峰(上)叶,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叶善有从建阳回龙迁至,今约500人;七是小桥长坑、坝头、湖台、西邦叶,均在清康熙初年(约1662)从建阳回龙迁至,合计520人;八是市区豪栋叶,清乾隆间(约1776)从建阳回龙迁至,今约100人。

 

         此外,在延平叶14211人、武夷山叶4387人、邵武叶3550人之中还有不少“浙系叶”,有待进一步调研与概述。

         注:1、文中所列相关县(市、区)叶姓人口数字是2009年9月世叶总会《会刊》第7期公布为准。

        2、源流分布等内容主要根据《世叶总谱· 世系卷· 福建版》资料及相关书刊、宗谱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