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阎姓网 > 阎氏源流 阎氏源流

山东省阎氏分布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阎姓展区
山东省:

  郓城县:本宗支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同上村。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诏东迁至山东郓城县城南戴家集。经六百三十余年己相传二十五代。

  鄄城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山西洪洞东迁山东的阎氏家族有四:一入山东鄄城,始祖是阎氏七十九世孙顺建;一入山东郓城,始祖是顺建堂弟顺德;一入山东宁阳,始祖是顺建的从弟国宝;一入山东青州(益都),其始祖是顺典。这几宗支入山东后迁徒频繁无通谱,只能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支立谱。

  宁阳市:明初东迁的四支中,阎国宝卜居宁阳西寺头村。

  益都市:明初迁入山东的四支中,顺典卜居益都。至四世第四支正兴分支迁巨野,恰与顺健系下的四世二支守义相聚。正兴“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诏命难违”从益都城西三十五里莲花盆迁到巨野城西六里董庄。守义从阎什口迁到巨野城南棠林集。两支历年已久,素称一家,且行辈字同。

  无棣县:本家支的族谱载:“吾稽,阎氏畾祖,于明成祖二年(公元1404年)自京东迁安县移居无棣。生有慎、恂、愿、恫四子。考畾祖至今历有五百余载。”

  阳谷县阎家庄:先祖自夏禹时为官邑宰,至商为林令,至周有功于民封于有阎之田、遂姓阎氏。周宣王时水浸东土,因救民有功、加封男爵,世世享周禄。逢秦时而爵失为庶民,至汉朝通文艺复为大夫,唐时以诗取士,中三进士,一学士,宋时文章益精有七才子、五将臣武盛而文轻矣。延及元、明武职累累,族中有一巨富赴山东后为三支,一支籍沂州,一支籍东平,自东平迁居安平镇者,乃始祖也。

  阳谷县阎家庄:此宗支由山东东平迁居安平镇。

  济宁市微山县:此宗支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于滕州钓鱼台(今枣庄市陶庄)阎家村。从效景起又迁到微山县夏镇。

  鱼台县:据《鱼台县城西北阎氏家谱序》载:“闻先世有云,元未山左大乱,兖郡多成丘墟。明初奉旨搬迁,吾祖遂自洪洞占籍鱼台。”

  鱼台县大阎村:大阎村始祖阎贵系泰伯七十八世孙。明洪武三年,奉旨东迁。六百余年。传沿至今,二十三世,四千余人。此宗支从2002年始使用《中华阎氏通谱》议定的中华阎氏统一命名序。经该族认定,迁始祖阎贵系泰伯七十八世孙,阎贵系下的二十三世即泰伯一百世。

  莱州市北门里:

  阳谷县阎家庄:此宗支由山东东平迁居安平镇。

  淄博市山区:

  荣成市夏庄镇石硼阎家村:此宗支祖继先公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昌乐迁于宁海之文山,祀仲才公为吾族始祖。成化五年(1469年),四世祖瑛公卜宅于文山东七十五里车辕庄之东北。

  青州市莲花盆、西水渠:此宗源于太伯,望出并汾之间。原籍山西太原府,明洪武三年五月,应朝廷移民诏,伯留、仲、叔、季移。三史弟乃携眷汇集于洪洞县,旋迁于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历经630余载,延至23世。

  金乡县张阁村:此宗为阎顺健之后,多辈失续,在修续《中华阎氏通谱》过程中,由阎世民、阎世增在阎魁先生的协助下积极开展寻根问祖活动。终于认定迁始祖和迁徒过程。

  定陶县三让堂阎氏家谱:古人尝以“郡望”“堂号”来区别其他姓氏,实质上是代表一个姓氏的集体。三让堂涵盖了山东省定陶、曹县、单县、成武、河南商丘、民权、虞县、和安徽亳州、江苏沛县等地的阎氏家族。

  淄博市临淄区、益都县:此宗始迁祖阎君明,原籍山西太原府人。其父阎昊系泰伯77世孙。君明于明洪武三年五月奉旨东迁,经洪洞、枣强落业于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今青州市城西莲花盆)。后经多次徙延至23世,现散居青、临二区县近120村,并外迁东北、陕西、江苏各地。

  昌邑县:据考此宗于洪武15年(1382)由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县莲花盆(原四川省襄阳郡),途径湖北、湖南、河南,由风陵过黄河,抵山西洪洞县御定移民站。先后移至昌乐县定居,后因北部移民不足,兄弟拈阄,二支祖阎兴北移昌邑现前阎村定居;三支祖阎旺迁现卜庄镇大阎家村定居。至今六百余年。

  淄博市:此宗与《中华阎氏通谱》二卷所载“59、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为同一祖先,始迁祖都是阎兴荣。兴荣公传到五世分十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饮马泉为十门,此宗为九门。

  邹平县:(兴荣祖五世二门)本宗居山东邹平、周村,与59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和81支山东省淄博市为同一祖先。

  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乡阎下村:阎下村迁始祖阎郡明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从山西太原府迁青郡西南龙山莲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