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褚姓网 > 褚氏源流 褚氏源流

闲说褚氏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褚姓展区


第一种说法:  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候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候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褚姓的出处,还有另一种比较简单的说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为姓。《左传》上面,曾经提到过洛阳县的南方有一处褚氏亭;《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并且同时认为这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的证明。  这么一来,《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倒不失为有根有据了。  不过,不管是因官得姓也好,以地命氏也好,褚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河南地方,倒是人所共认的。  褚姓的中国人,还有最值得自夸折,就是血缘上的单纯。别的大姓,也许由于树高影长的缘故,发展到后来都无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统,或被赐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孙的混淆不清,甚至无法确实追溯到自己的真正来处。而褚姓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过褚姓被冒用的记录。  褚姓虽然人不多族不繁,显得有点单薄,但至少有这一点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纯粹的汉族。  第二种说法:  褚姓起源有二: 1、是以地名命姓氏。据《通志.氏族略》等载,褚姓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名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市),因“其德可师”,故时称之为褚师。其后代子孙遂以为姓,成褚师氏,后去师字为褚姓。参见《万姓统谱》、《通志》。 2、是以职官为姓。春秋时,宋、卫、郑等国都设有褚师之官,了称作市令,主管集市贸易。那时有以官为姓的做法,褚师官的子孙,往往就姓褚师。且人省师字改为姓褚。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第12期“党员风采”,有一篇《禇 富宝:带领姐妹一起富》通讯。我敢断定,“禇富宝”的“禇”字是错的。这个字念ZHU。作为姓氏的话,它少了一点,不是“示者”,而是“衣者”,正确的写法是“褚”,正确的读音为CHU。《百家姓》没有姓“褚”的(百家姓没收录的姓氏相当庞大),只有姓“褚”的。我的家乡整个乡镇一半以上的人姓这个姓。我的母亲、祖母、太祖母都姓褚。“褚”姓的出处,我翻过《余姚市志》,简单记载说“明清以来居岩头、王石坑一带,以垦荒为生”,其他不可考。但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 : 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 :本自殷 (商) 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褚师”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都设置褚师之官。世代为楮师者,以官为氏,省为褚氏。

      “褚”姓世系河南,《百家姓》是这样记载的。早先时候,家乡农户的农用器具上都标有祖籍出处,如褚姓人家的器具上往往有“河南褚氏”的字样,像我们姓赵的则写着“天水”。

      褚氏家族引以为豪的便是赫赫有名的褚遂良。褚遂良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初唐书法家。他博涉文史,工楷、隶,书学钟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劲之体。太宗时历官谏议大夫兼起居注,后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高宗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封河南郡公(故又称为褚河南),帝将废后立武则天,遂良力谏不纳,乞归田里。累贬爱州刺史,忧愤而卒。然后家乡的褚氏后人们,一直认定他们的“遂良公公”是被奸佞折磨而死的。传说“遂良公公”原本蓄有长长的指甲,逮捕入狱后,一片一片被活活拔除,他不堪忍受那剧烈的痛,想起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忠心为国,却落得这般悲惨下场,临终喊出一句“褚家万代不做官”的遗言,以此警告后代子孙不要再遭他这份罪。褚氏后人因此世代谨守祖训,远离仕途。

     ——传说毕竟是传说,古往今来褚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数不枚举,如:褚铁为铁官司寇褚德荣任辽东太守,褚裒为侍中、征讨大将军。南北朝时褚渊,初为宋仆射、护置将军,被萧道成举荐为右卫将军,共掌军机大事,萧道成即位后,官拜司空。唐代有褚国祥、褚国宝、褚国栋,皆系甲榜进士;明、清朝有褚化鲲、褚德培(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褚德埙(任刑部员外郎、加郎中)、褚光铉、褚光钊(泗州司马)、褚泰初任翰林院大学士,褚泰珍得中第四名进士后,任甘肃临洮令;进士褚展声、褚有声、褚自声、褚来声,于康熙十四年共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褚菊书中举后,初任兖州刺史,后任滁州太守,光绪初年褚成博任京都飞虎大将军。褚玉璞民国初年封威武大将军、直隶省督办兼前敌总司令。褚雅青,1902年出生。幼聪颖,有见解,志宏大,自幼人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投笔从戎,南下福建、广东投军,任连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作战勇敢。27年开始学医,29年毕业后先后在南石、马兰、周营开设医院,以行医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雅青公对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暴行义愤填膺,愤然赋诗曰:“山河破碎吾心碎,世浊无处不冤魂”。